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禽畜粪便污染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自改革开放和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兴建了大量百头牛、千头猪和万羽鸡以上(存栏数)的大中型集约化的禽畜养殖场.如上海就先后建成160穸个大型养殖场,使饲养规模达到奶牛6万头、生猪500万头、鸡1.4亿羽,这对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丰富副食品市场起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对大量产生的禽畜粪便未作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成为阻碍禽畜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比较研究炭疽病不同发病程度草莓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开展基因功能预测分析,为指导农田管理及筛选草莓炭疽病拮抗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方法  采集设施栽培大棚中健康和不同发病程度的草莓植株根际土壤,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比较分析不同发病程度对草莓根际细菌多样性,根际细菌门、属水平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  结果  发病植株根际细菌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植株,其中轻度发病草莓根际细菌丰富度ACE降低了7.2%,而中度发病草莓根际细菌丰富度降低了11%。草莓根际土壤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不同发病程度的草莓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发病草莓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芽孢菌属和亚栖热菌属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与促生功能相关的黄杆菌属和伯克氏菌属的相对丰度。PICRUSt2分析表明,炭疽病显著提高草莓根际细菌的细胞交流、细胞传递和分解,转录以及循环等功能,而降低了脂质代谢和消化功能。  结论  本研究表明炭疽病显著降低草莓根际细菌多样性,并改变细菌群落结构,降低了促进草莓营养吸收细菌种类的相对丰度,改变了根际细菌功能特征,研究结果为指导草莓生产管理和筛选抗病微生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不同微生物菌肥对桃园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选择肥效较好的微生物菌肥以促进桃树生长,在上海桃生产基地进行了4种常见微生物菌肥对桃果实品质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GEM 10 mL处理肥效最佳,提高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桃树叶片中氮磷钾含量;大幅度增加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和固酸比,减少了可滴定酸含量。除了BIO 250 mL+K 250 mL+ZK 250 mL处理外,其他3个微生物菌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除了BIO 250 mL处理外,其他3个微生物菌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放线菌数量。  相似文献   
34.
有机肥与微生物肥配施对柑橘土壤肥力及叶片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解决上海崇明柑橘黄化、树体弱和产量下降等问题,对其配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研究不同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深度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和柑橘养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混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中速效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最好的处理分别高出对照6.4%、24.7%和24.9%;并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其中混施40 kg有机肥与微生物肥的处理效果最好,高出对照15.6%,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混施有机肥与微生物肥料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并且能提高土壤中速效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柑橘叶片中全氮和全钾及微量元素铜、锌、铁与镁的含量。  相似文献   
35.
无土栽培营养液废液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无土栽培营养液废液的几个处理阶段归纳了紫外线、臭氧、加热、沙滤和综合灭菌等多种营养液废液灭菌方法;活性炭和纳米TiO2催化2种植物自毒物质去除方法以去除植物自身所排出的有机酸等毒性物质;几种温度、养分等在线监测和调配装置;以及植物营养梯级吸收利用、鱼菜共生水产养殖的后续利用方法,最后对营养液废液利用的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今后有效利用无土栽培营养液废液研究提供参考,减少营养液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36.
周德平  齐颖  甘露林  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34-8036
利用近3年长春市环境监测资料与同期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长春市主要污染物PM10的季节演变特征,并对PM10浓度与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能见度、平均风速和气压6个气象要素的统计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年中PM10年均浓度没有明显起伏,均在0.097~0.100mg/m^3;PM10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采暖期最高,春季沙尘期次之,夏季降雨期最低;3年中PM10污染以II级为主,占87.7%;PM10污染较重的当天,往往会伴随出现雾、烟幕、大风、沙尘等天气现象;PM10浓度与平均气温、降水量、能见度和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7.
盐胁迫对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的毒害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外源投加盐分培养室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强度盐胁迫对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生态毒理效应。结果表明,在盐胁迫试验强度条件下,蔬菜地土壤细菌种群遭遇盐胁迫后,生长受抑、数量减少,放线菌种群抗逆性强、数量上升,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因细菌种群数量的减少而出现暂时性增长现象,但随胁迫时间延长也呈现毒害效应,数量下降,且低于对照;盐胁迫造成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演替和微生态失衡,细菌比例降低,真菌比例上升;盐胁迫明显抑制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抑制程度与外加盐量呈正比,即盐胁迫强度越大,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越低;而土壤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低盐胁迫强度(外加盐量为1g·kg-1)时略高于对照组,但随盐胁迫强度的加重,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应降低,盐含量越高,酶活性越低;土壤盐胁迫强度与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高度线性负相关,其中蛋白酶和转化酶与盐胁迫程度的相关性高且稳定,0.930≤r≤0.993。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肥料对橘园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柑橘园施用微生物肥料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中速效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降低土壤EC值,其中以微生物液肥GEM的效果最好。单施BIO与GEM两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比其他处理的微生物数量要多,但BIO与GEM混合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反而下降,可能是两种菌本身也存在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9.
通过自由水面人工湿地的中试,研究了上海梦清园人工湿地芦苇的不同器官氮、磷含量的季节动态与分配及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季节动态,并探讨了芦苇的最佳收割期。结果表明,梦清园人工湿地芦苇的不同器官氮、磷含量都随季节波动,且在一个生育周期内,芦苇叶、茎、须根及其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叶和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峰谷在秋季10月底11月初,茎的峰谷在进入严冬前12月初。早春3月下旬芦苇返青后,芦苇生长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生物量极大值出现在10月底11月初,其中10月21日达6624g.m-2。芦苇地上部氮、磷积累量也在10月底11月初达到最高,10月21日氮、磷积累量分别为151.7g.m-2和32.5g.m-2,说明此时收割芦苇能最好地发挥湿地芦苇的去除氮、磷功能。  相似文献   
40.
18种农药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光细菌发光原理,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T3变种作为毒性测试物种,研究了18种农药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农药对发光细菌的毒性与其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在农药与发光细菌作用15min时,多菌灵、氟硅唑、恶霉灵、福美双、异稻瘟净和乙霉威等杀菌剂对明亮发光杆菌的EC50分别为12.92、19.24、37.9、0.17、33.99和13.32mg·L^-1;乙酰甲胺磷、乐果、敌敌畏、敌百虫、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氨基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哒螨灵和杀虫单等杀虫剂对明亮发光杆菌的EC50分别为40.33、38.42、31.11、11.10、23.56、14.63、12.74、8.04、18.32和2.72mg·L^-1;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和莎稗磷的EC50分别为11.88和21.19mg·L^-1。发光细菌法作为一种速度快、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生物监测方法,将在农产品污染物毒性评价和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