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5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工程迹地面积严重影响着青藏高原受损天然草原的恢复程度。本研究测定了历经18年恢复期的不同面积的工程迹地(55、156、254、583m~2)的土壤水分、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工程迹地附近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天然草原作为对照,揭示工程迹地面积对土壤持水力、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能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天然草原土壤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其增至583m~2时,土壤含水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天然草原,1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却显著低于天然草原,但它们均显著高于工程迹地面积为583m~2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工程迹地为55m~2时,其土壤全氮含量和天然草原差异不显著(P0.05),但当迹地面积大于156m~2时,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天然草原(P0.05),且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降低幅度逐渐增加;0-10cm土层全磷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0.05),在156和254m~2时较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却先降低后增加,在156和254m~2时较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随工程迹地面积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以254m~2时最大,当工程迹地面积大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天然草原,当其小于254m~2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天然草原。土壤含水量、养分潜质和养分含量对工程迹地面积响应的结果表明,工程迹地面积小于254m~2时土壤持水量、养分潜力和养分供给力基本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62.
正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分别承担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GCNT-LN-04)和"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GCNT-LN-05)。该项目涉及辽宁沿海城市六市十三县。通过上述两个项目六年的生产试验及实施推广,总结出高效生态育苗养殖技术,从野生种参的选育、生态育苗的方式、生态养殖的方式和相关衔接的优化时间到最后培育出优质的种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3.
长筒石蒜切花衰败生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长筒石蒜Lycoris longituba切花衰败过程中4个不同时期的生理、生化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为长筒石蒜切花保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花朵的开放和衰老,花瓣中的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逐渐降低,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膜相对透性逐渐上升,但衰老末期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与游离氨基酸总量之间不呈负相关。通过细胞超微结构检查,发现细胞呈现有序的死亡变化:薄壁细胞质体中的淀粉粒消失,出现大量的嗜锇颗粒,并出现液泡膜包绕线粒体的吞引现象,核凹陷,核膜破裂,质体解体,有大量的环状片层及吞噬体,质壁分离。表现出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并与生理学变化相一致。图3参14  相似文献   
164.
给出了微分方程的参数解法,并进行了举例应用.  相似文献   
165.
不同树种结构对农田防护林效益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小黑杨、落叶松、樟子松防护林带防护范围内,玉米、大豆、向日葵的光合指标及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对各作物种植区土壤水分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樟子松次之,落叶松最小.杨树林带胁地范围1.6H(杨树平均树高H的1.6倍)内,大豆光合指标最优,玉米最弱.1.6H外,向日葵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落叶松林带胁地范围0.8H(落叶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玉米光合指标最优.0.8H外,3种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樟子松林带胁地范围0.8H(樟子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3种农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0.8H外,玉米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落叶松最小;对向日葵的光合的影响,杨树最大,樟子松最小;3种树种对大豆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6.
雄性生殖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雄性生殖细胞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雄性生殖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7.
面向绿熟番茄采后持续转熟特征,适时调温是满足不同成熟度番茄适宜贮运温度需求的关键,而果实成熟度自动识别与动态预测则是实现温度适时调控的基础条件。本文基于Swin Transformer与改进GRU提出了一种番茄成熟度识别与时序动态预测模型,首先通过融合番茄两侧图像获取番茄表观全局红色总占比,构建不同成熟番茄图像数据集,并基于迁移学习优化Swin Transformer模型初始权重配置,实现番茄成熟度分类识别;其次,周期性采集不同储藏温度(4、9、14℃)下番茄图像数据,结合番茄初始颜色特征与贮藏环境信息,构建基于Swin Transformer与GRU的番茄成熟度时序预测模型,并融合时间注意力模块优化模型预测精度;最后,对比分析不同模型预测结果,验证本研究所提模型的准确性与优越性。结果表明,番茄成熟度正确识别率为95.783%,相比VGG16、AlexNet、ResNet50模型,模型正确识别率分别提升2.83%、3.35%、12.34%。番茄成熟度时序预测均方误差(MSE)为0.225,相比原始GRU、LSTM、BiGRU模型MSE最高降低29.46%。本研究为兼顾番茄成熟度实现贮藏温度柔性适时调控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8.
高原山区主要气候因子对ET_0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云南省4个站30~4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56 Penman-Monteith计算了参考作物的逐日需水量(ET0),分析了ET0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采用了Mann-Kendall方法,对ET0时间序列趋势进行了检验分析;采用了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各主要影响因子(水汽压、风速、日照、蒸发、降雨、海拔、纬度)对ET0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站点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各站的ET0呈下降趋势,最大值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最小值发生在21世纪,风速的变化对各站ET0的影响最大,水汽压和降雨最小,ET0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反映了高原山区ET0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9.
长麦6686以(长93-5106(/忻3921/类800)F1)F1/长94-4709选育而成,在产量与品质、抗病与节水及适应性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深受农户欢迎。2007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对长麦6686冬小麦新品种选育经过进行分析,认为在确保一定群体的基础上选育穗重型小麦新品种,是继续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科学地配制组合及亲本材料的筛选利用,通过综合性状与目标性状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大目标性状的选择压,可选育出理想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0.
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生殖力与开花结实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路线踏查到271株天然东北红豆杉,选择其中具有生殖活力(开花)的29雄株和30雌株作为样株,采用标准枝法对孢子叶球和结实状况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实东北红豆杉天然种群中,♀♂性比为1:2;天然东北红豆杉有性生殖持续时间长,雄株胸径在1.5~92cm,雌株胸径在9.5~68.1 cm保持生殖状态,雄株较雌株早约20年进入花期;天然东北红豆杉小孢子叶球数量平均为大孢子叶球数量的3倍,大孢子叶球转化为果实的数量不足1/10,孢子叶球数量、结实数量与样株的胸径、冠幅、树高显著相关,与其他立地因子相关不显著;孢子叶球数量在冠层间的分布呈现由上至下的递减规律,而结实数量在冠层间沿中、上、下递减,结实率沿冠层自上而下递增;孢子叶球与结实数量在树冠不同朝向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总体上差异不显著.天然东北红豆杉的上述生殖特征的形成,既是物种本身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也有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