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林业   170篇
农学   306篇
基础科学   179篇
  386篇
综合类   759篇
农作物   125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283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难产又称异常分娩,轻则胎儿窒息死亡,重则母猪和仔猪全部死亡。如果难产过程中对生殖器官造成损伤,会影响母猪分娩后身体的恢复,易发生子宫炎、乳房炎和无乳症等疾病。母猪难产,不仅仅影响当前胎次生产性能,还可能持续影响之后的繁殖性能,甚至发生过难产的母猪失去种用价值,不得不被提前淘汰。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草栖钝绥螨Amblyseius herbicolus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控制潜能,在温度分别为19、22、25、28和31℃、相对湿度均为(85±5)%、光周期均为16 L∶8 D条件下测定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偏好性、捕食功能反应及自身干扰反应。结果表明,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幼螨和第1若螨具有嗜食性,对其捕食选择系数分别为2.22和1.27,均大于1.00,对二斑叶螨卵、第2若螨和雌成螨捕食选择系数分别为0.61、0.68和0.22,均小于1.0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在19~31℃范围内,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日捕食量和捕食能力均随着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8℃时达到最大值;而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处理时间随着温度升高呈先缩短后延迟的趋势,在28℃下处理时间最短。在相同温度下,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和第1若螨的捕食作用较强。在有限的捕食空间和二斑叶螨密度固定的条件下,草栖钝绥螨单头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说...  相似文献   
33.
为获得能够修复除草剂莠去津污染土壤的高效降解菌,采用摇瓶富集法、平板分离法从莠去津过量使用的土壤中分离得到降解菌SFAD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测定获得菌株的最适降解条件,并通过土壤接种和盆栽试验验证菌株对莠去津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菌株SFAD3最终被鉴定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该菌株培养30 d时对污染土壤中50 mg/kg莠去津的降解率可达72.6%;菌株SFAD3在MM液体培养基中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7℃、pH 7、莠去津初始浓度6.25 mg/L、接种量2%,对莠去津降的降解率为50.0%~72.2%;与仅有莠去津的处理相比,添加有SFAD3发酵液的处理20 d后芝麻的株高、根长、湿重和干重能够显著恢复,并且该菌对芝麻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表明降解菌SFAD3在修复莠去津污染土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自1994年深圳市罗湖区在环境卫生领域率先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来,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历局部性试点与探索、试点推进、制度化推广、全面推开与创新等4个阶段。2005年以来,我国对动物防疫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了探索,但有关术语及其涵义一直未界定,更未形成共识,导致术语混用较为严重。术语混用体现了人们认知不同,看法不一,给动物防疫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尝试梳理术语混用的背景、混用情况并予以辨析,以探讨动物防疫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术语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35.
以观测记录和拍照方式研究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生长和繁殖、品质的影响,分别用土壤含水量为试剂保水指标,小麦生长、结实和产量指标、小麦品质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与对照比较以评定试验效果。结果显示,施用试剂能够提高土壤保水率,有利于小麦的营养和结实生长,使小麦产量提高12.30%。小麦粗蛋白、赖氨酸和湿面筋含量均有显著提升,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仅仅考虑增产就净增产值734.25 ̄794.85元/hm2。  相似文献   
36.
抗草甘膦棉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草甘膦棉花最早于1997在美国释放,它是通过将编码抗草甘膦酶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基因导入珂字棉312而获得的抗性株.抗草甘膦棉花在美国的种植面积占棉花总种植面积从1997年的3.2%到增加到2005年的60%左右.在这近十年内,抗草甘膦棉花虽然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草甘膦的施用方法和时期的不正确操作对抗草甘膦棉花的根系生长、育性和产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1、外界因素,包括草甘膦施用方法在内的其他栽培措施和不利的环境条件,如高温,对抗草甘膦棉花的产量及生长的影响;2、内部因素,抗草甘膦棉花不同器官对草甘膦的吸收量及抗草甘膦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有关.因此,本文从抗草甘膦棉花对草甘膦的吸收分配、草甘膦的施用量和时期对抗草甘膦棉花根系生长、花药开裂及产量等方面综述了这些年来抗草甘膦棉花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对今后抗草甘膦棉花育种方面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
微型小麦联合收获机旋风分离清选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自制清选系统试验台,选择影响清选性能指标的5个主要参数,分离筒上锥角、筒体高度、导向片数量、吸杂风机转速和扬谷器转速作为设计变量,通过正交试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和优化设计,得出了各参数的最优组合,为微型小麦联合收获机清选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为解析春限一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措施对小麦耗水和产量调控作用,于2015—2018年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设置耕层掺黄河泥沙(SS)、配施生物有机肥(FF)和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SF) 3个处理,以不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处理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连续3年产量水平为3 317. 77~5 449. 52 kg/hm~2,各处理间以SF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该处理与CK相比,籽粒产量提高35%~51%;总耗水量变幅为352. 85~394. 89 mm,不同处理间总耗水量均以CK最低,以SF处理最高(361. 81~394. 89 mm);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变幅为9. 01~13. 96 kg/(hm~2·mm),以SF处理最高(12. 02~13. 96 kg/(hm~2·mm)),比CK高33%~48%,其次为FF处理和SS处理,分别比CK高9%~32%、9%~18%。SS或FF处理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增大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最终提高冬小麦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总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与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在本研究条件下,随着籽粒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快速增加;而随耗水量增加,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增减表现不同。综合考虑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确定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SF)是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39.
物料状态对圆筒式短茎秆清理装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喂入量和含杂率为试验因素,研究了圆筒式短茎秆清理装置的分离性能,分析了该装置沿长度方向的分离规律,给出了使用中的长度确定原则。  相似文献   
40.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以数据采集卡及计算机为主要硬件平台,利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编程,设计出内燃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人机界面友好,操作使用方便,且便于用户扩展功能,实现了较高的性价比。该系统的开发成功对于加快内燃机试验进程以及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