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61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7篇
  41篇
综合类   199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筛选出适合云南省西畴县石漠化地区种植的猕猴桃品种,引进东红、金艳、翠玉和寻猕196等4个猕猴桃品种,观察了这些品种的物候期、生长特性、果实性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进的4个猕猴桃品种果实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果实成熟期差异较大,以东红最早,金艳最晚,早晚差异达42d;萌芽率以翠玉最高,为86.00%...  相似文献   
52.
水稻内生细菌B196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稻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菌株B196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B196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采用浸种和喷雾的方法将菌株B196接种到水稻植株后,均能在稻株体内回收到该菌株,表明菌株B196能在水稻体内定殖.菌株B196对水稻纹枯病的盆栽和田间防效分别为64.29%和55.13%.  相似文献   
53.
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发酵黄芪对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稚鳖生长的影响。选用960只稚鳖,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以基础饲料(幼鳖粉料)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0.4%、0.6%发酵黄芪,饲养60 d。结果显示:1~#、2~#、3~#试验组稚鳖的增重率、成活率均显著高于0~#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0.4%发酵黄芪组综合效果最好,与0~#对照组比,其均末重、成活率分别提高了31.86%、8.26%,饲料系数降低了14.58%。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黄芪能显著促进稚鳖生长、提高成活率和饲料利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不同温度对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14、17、20、23和26℃五个温度梯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云南盘仔鱼为实验对象,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统计死亡数量,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结果显示:温度显著影响云南盘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进程加快;实验结束时,23℃组云南盘鮈口吸盘最早发育完整,20℃组云南盘鮈存活率最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20、23和26℃组间全长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几个温度对云南盘的全长、体重生长产生的效应大致相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建议在实际生产中,以20~26℃作为云南盘的养殖温度。  相似文献   
55.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显著,其在草原田间的存活能力影响其持续控害效果。除了侵染昆虫,绿僵菌还具有在植物根际宿存和根内生的生活方式,但相关宿存规律和内生性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研究了绿僵菌在内蒙古草原两种优势种植物羊草和克氏针茅根际的种群数量变化并对其在这两种草的根内宿存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干旱的内蒙古草原,绿僵菌施用后种群数量在30 d内快速下降,但能够以低密度在羊草、克氏针茅根际土壤中至少延续宿存75 d,羊草根际环境比较利于绿僵菌生存。对菌株egfp基因标记的特异PCR检测证明了绿僵菌在羊草和克氏针茅根内宿存。试验数据为指导植保生物防治中充分利用绿僵菌的昆虫病原性和植物内生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也将成为绿僵菌物种生活方式多样性、与植物互作及共进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6.
茶树/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单作茶树、单作大豆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处理,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作物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以茶树根际相关性最显著。说明茶树/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种间促进效应,能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57.
甜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果蔬两用型作物之一。建立快速、无损检测甜玉米糖分含量的方法,对于甜玉米品质育种工作中的材料鉴定、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104份糖分含量变幅较大的甜玉米材料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结合酶法测量的化学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以及不同光谱处理和数学处理相结合,对全光谱波段进行了化学计量学的分析统计,构建了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用外部验证样品集进行验证,对所建模型的实际预测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最优光谱处理方式葡萄糖为加权多元散射校正,果糖和蔗糖的为标准正常化加去散射处理;最优的导数处理葡萄糖为2阶导数,果糖和蔗糖的为1阶和3阶导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定标模型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分别为0.646、0.645、0.820,交叉验证标准偏差分别为0.321、0.275、1.508;外部验证集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780、0.891,表明所建立的果糖和蔗糖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可应用于甜玉米种质资源筛选,而葡萄糖模型的预测性较差,需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58.
为了保护绿僵菌的存活能力并促进其田间增殖,本试验研究了以海藻胶粒剂型化金龟子绿僵菌的成胶浓度、载体、促活组分、外膜等因素对绿僵菌的存活保护与增殖促进作用。结果确定了适合于金龟子绿僵菌与海藻酸钠、钙离子交联反应的最适条件为海藻酸钠2%、氯化钙0.2~0.3 mol/L;填充4%~10%凹凸棒土支撑颗粒内部胶网,有利于孢子存活和恢复生长;添加0.5%玉米粉或糊精作为促活剂,可使孢子增殖率提高60%;以1.5%海藻酸钠与3.5%聚乙烯醇联合形成的颗粒剂外膜对抵御外界微生物侵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揭示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明确绿僵菌经消化道侵染东亚飞蝗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经绿僵菌IPPM202及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处理后,不同时间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IPPM202处理后10 d内,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类胰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逐渐上升;但两种解毒酶的变化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加入两种抑制剂后,总体上抑制了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和两种解毒酶的活性,降低了菌株IPPM202的侵染力,其中,甲苯磺酰基-L-氨基联苯氯甲基酮(tosyl-L-phenylalanine chloromethyl ketone,TPCK)作用较对脒苯基甲磺酰氯(4-amidino phenyl methane sulfonyl fluoride,APMSF)更加显著,使各种酶活力降低至与对照无差异水平。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在中肠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明确蓝光照射对绿僵菌产孢的促进作用及与产孢调节基因fluG表达量的关系,为绿僵菌发酵生产提供光照促进产孢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方法】以绿僵菌高效杀虫菌株M202为试材,平板接种培养,通过显微观察每隔12 h的菌体发育状态,确定菌株发育进程产孢前期、初始期、旺盛期、平稳期的对应时段。以蓝光6 804-54 432 J?m-2的8个能量梯度,照射处理在黑暗中培养至不同发育期即24、48、72 h的菌体,继续培养到产孢稳定期后,采用打孔法取样,以显微计数法检测计算产孢量,评估菌体发育阶段对蓝光的敏感性以及蓝光照射能量对产孢量的影响。克隆fluG,建立fluG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以蓝光6 804-54 432 J?m-2的8个能量梯度,照射处理发育至48 h即处于产孢前将进入产孢期的菌丝体,照射处理后立即取菌丝,液氮冷冻,提取RNA并反转录成cDNA,通过real-time PCR检测fluG表达量,评估蓝光照射对fluG表达量的影响。【结果】绿僵菌M202菌株发育24 h前为萌发期,24-72 h为菌丝快速生长期,其中48 h还处于产孢前期,60 h已进入产孢初期,72-96 h为产孢盛期,96-120 h为产孢末期,120 h后为孢子成熟期,7-10 d后产量达到稳定。蓝光不同能量照射24 h菌龄即初期菌丝体,其产孢量与无光照处理的对照无显著差异,照射48 h菌龄即菌丝快速生长的产孢前期,其产孢量显著提高,最适照射能量为20 412-40 824 J?m-2,其中34 020 J?m-2使产孢量最高达无光照处理对照的1.50倍,72 h菌龄即产孢结构形成、产孢量快速增长期对蓝光最为敏感,低至6 804 J?m-2的照射能量即可显著提高产孢量,且宽泛的各剂量均有效。对于fluG的表达,在试验照射剂量范围内,48 h菌龄接受蓝光照射后,fluG表达量显著提高,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 412 J?m-2以下较低能量时,fluG表达量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当照射时间为2.25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无光照处理对照的2.41倍,而在20 412 J?m-2以上较高能量时,二者呈现负相关,随着蓝光照射时间的增加,基因表达量呈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当关联因子为0.5时,产孢量与fluG表达量的关联度r值为0.74。【结论】蓝光照射能够促进绿僵菌产孢及fluG表达,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体对蓝光感应有显著差异,在48-72 h菌龄时照射34 020 J?m-2能量可获得最高产孢量,产孢与fluG之间有较高关联度说明fluG参与绿僵菌产孢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