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5篇
  8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沙地樟子松针叶保水力及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樟子松、油松、赤松形态结构、保水能力的分析及对樟子松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针叶形态与结构利于抗旱,叶片组织含水量中束缚水所占比重大,叶片保水力强,初始失水率2.5%~4.1%;立地条件、龄级、密度对樟子松针叶相对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生长季内,针叶相对含水量大体呈单峰变化,即6、7月份较低,8月份达到顶峰,进入9、10月份回落;樟子松2年生针叶相对含水量与气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10~60 a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多种土壤理化因子与5种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壤酶活性与多数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显著,土壤酶活性能够表征该区域土壤综合肥力状况。不同土壤酶活性主要影响因子不同,蔗糖酶主要影响因子综合作用排序为:有机质>黏粒>速效磷>pH;蛋白酶主要影响因子综合作用排序为:碱解氮>速效钾>含水率;磷酸酶主要影响因子综合作用排序为:全磷>速效钾>粉粒;过氧化氢酶主要影响因子综合作用排序为:pH>容重>全磷>全钾;脲酶主要影响因子综合作用排序为:pH>黏粒>全氮>含水率。与简单相关分析相比,通径分析方法能更深入地了解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期望通过对土壤酶活性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为樟子松人工林的抚育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樟子松固沙林土壤理化特性对林分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林分密度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在章古台地区选取林分密度分别为625(P1)、775(P2)、1 025(P3)、1 175(P4)株·hm^-2和1 250(P5)株·hm^-2的樟子松中龄林(林龄为23~27 a)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深度的樟子松林地土壤按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进行分层,分析其理化特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全氮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P5显著高于P1(P <0. 05);0~80 cm土层全钾和0~60 cm土层pH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3最高,且P3样地全钾在10~60 cm土层显著高于P1(P <0. 05);pH在0~4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 <0. 05);0~10 cm土层全磷随密度增加而减小,P1显著高于P3~P5(P <0. 05);P4或P5样地有效钾在0~40 cm土层显著高于P1、P2样地(P <0. 05),在4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P3样地(P <0. 05);P2~P4样地的土壤孔隙度在40~100 cm土层低于P1和P5样地。综合考虑林分密度对樟子松中龄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林的合理林分密度为1 025~1 175株·hm^-2,可采取间伐等营林管理措施调节林分密度,确保樟子松固沙林生长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34.
[目的]揭示气候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氮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选择半干旱地区(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和湿润地区(抚顺市、本溪市、大连市)生长的樟子松人工成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临近的原土地利用为对照),采集0~5、5~10、10~20、20~30、30~40 cm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氮、磷、有机碳、pH、含水率、土壤颗粒组成,研究土壤氮(全氮、碱解氮)随土层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其他理化因子对土壤氮的影响.[结果]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氮含量随气候变化有显著不同,湿润地区土壤全氮增加,半干旱地区全氮含量降低;而土壤碱解氮含量在2类气候区均有所增加.土壤氮含量随土层分布方面,2类气候区的表层土壤氮变化高于其他土层.半干旱地区的5~10 cm土壤全氮、0~5 cm土壤碱解氮变化受土壤pH影响,5~10 cm土壤碱解氮变化受土壤速效磷影响;湿润地区的0~5、20~30 cm土壤全氮主要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而10~20 cm土壤全氮受土壤细颗粒影响.[结论]相比于辽宁省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营建樟子松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氮的积累,半干旱地区土壤氮素的积累则相对较慢.应该促进该地区林地枯落物的分解,以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受到氮缺乏的限制,确保不同气候区的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35.
彰武松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了彰武松扦插基质、扦插时间、扦插过程的生根特点、插穗生根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河沙作为扦插基质生根率达到50%,蛭石达到38%,珍珠岩+草炭(11∶)达到35%,细沙作为基质扦插生根率只有11%。用生根促进剂处理插穗,是提高难生根树种扦插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彰武松扦插用100!g.g-1生根促进剂L1处理插穗4h最适宜。彰武松属于愈伤组织生根型.生根长达2~4个月之久,扦插时的地表温度过低(低于20℃)不利于生根;彰武松扦插的最好时间为6月上中旬,在北方地区不要进行秋季扦插。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林分密度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在章古台地区选取林分密度分别为625(P1)、775(P2)、1 025(P3)、1 175(P4)株·hm-2和1 250(P5)株·hm-2的樟子松中龄林(林龄为23~27 a)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深度的樟子松林地土壤按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进行分层,分析其理化特性。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全氮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P5显著高于P1P < 0.05);0~80 cm土层全钾和0~60 cm土层pH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3最高,且P3样地全钾在10~60 cm土层显著高于P1P < 0.05);pH在0~4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样地(P < 0.05);0~10 cm土层全磷随密度增加而减小,P1显著高于P3~P5P < 0.05);P4或P5样地有效钾在0~40 cm土层显著高于P1、P2样地(P < 0.05),在4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P3样地(P < 0.05);P2~P4样地的土壤孔隙度在40~100 cm土层低于P1和P5样地。综合考虑林分密度对樟子松中龄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林的合理林分密度为1 025~1 175株·hm-2,可采取间伐等营林管理措施调节林分密度,确保樟子松固沙林生长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37.
针对叶树无性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获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针叶树种无性繁殖技术,无性繁殖的生理基础等作了评述。着重介绍了无性繁殖中环境因子、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问题以及内源抑制物质与生根机理的关系。并提出了针叶树性繁殖中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8.
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荒山为对照,对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容重以荆条纯林的最小,杨树纯林的最大;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是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纯林的最小;林地表层土壤蓄水容量、有效蓄容、毛管持水量均高于荒山,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的最小,其中蓄水容量位于701.8~1 328.4 t/hm2之间,有效蓄容位于41.2~411.6 t/hm2之间,毛管持水量位于660.6~916.8 t/hm2之间;林地表层土壤入渗能力较强,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的最小,稳渗率位于0.03~6.11 mm/min之间,并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林地表层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林地表层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大小顺序为荆条纯林>山杏荆条混交林>樟子松封育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油松荆条混交林>沙棘纯林>杨树纯林。  相似文献   
39.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冠幅——胸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章古台地区22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纯林标准地的702棵樟子松立木数据,构建了樟子松固沙林冠幅—胸径关系的基础模型、广义模型及基于混合效应的基础模型和广义模型;比较了随机选择样本木、选择平均胸径树、选胸径较小树和选胸径较大树4种方案,计算混合模型随机参数时的混合模型预测精度;最后分析了不同林木因子和林分变量对冠幅—胸径关系的影响。模型评价指标包括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以及均方根误差(RMSE)。结果表明:枝下高(HCB)、相对植距(RS)和林龄(A)对冠幅—胸径关系影响最为显著;混合模型拟合精度(基础混合模型R~2、MAE和RMSE分别是0.703 0、0.386 6和0.515 4;广义混合模型R~2、MAE和RMSE为0.705 1、0.382 2和0.513 6)高于最小二乘法回归(OLS)模型(基础模型R~2、MAE和RMSE分别为0.587 5、0.469 6、0.607 5;广义模型R~2、MAE和RMSE分别为0.661 8、0.415 5和0.550 0)。基础混合模型和广义混合模型差异较小(2模型R~2、MAE和RMSE均相差1%左右)。冠幅随HCB和A的增大而减小,随RS的增大而增大。进行冠幅预测时,推荐使用基础混合模型并从每块标准地选择2棵平均木冠幅计算其随机参数,或使用方法较为简单的OLS广义模型预测单木冠幅大小。  相似文献   
40.
选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1985与2016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对影像的定标、大气校正、影像融合、影像拼接和剪裁,然后进行监督分类,从而提取出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在此同时结合对该县的实地调查,对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县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16年彰武县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草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以林草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多,耕地、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为特征,其中人文和政策因素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