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6篇
  35篇
综合类   4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黑土区占整个东北黑土区的大部分,其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流失面积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农民脱贫致富构成威胁。黑龙江省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政府财政为主的资金投入体系,水土保持科技水平有所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执法体系初步完善。但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和标准过低、约束和激励机制缺乏、传统耕作制度和经营制度制约治理速度,以及农民投劳占地问题难解决等困境。为此,从资金投入、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
为了解落叶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入渗性能及贮水能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密度表现为随着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加大的趋势,土壤孔隙状况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50 a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密度较小、孔隙度较大。各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饱和持水量变化幅度在186.78~193.81 mm之间,土壤的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4种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0.03~0.63 mm/min,50 a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最大。不同林龄间的变化规律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50 a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稳渗速度大,稳渗系数大,孔隙度大,渗透性能比较好,从而持水量也较大。  相似文献   
93.
作者以内蒙古正蓝旗典型草原的退化草牧场为试验基地,针对栗钙土造林主要限制因子,开展造林技术试验研究,在对试验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造林树种选择及引种驯化,集水整地试验,造林密度试验,防护林体系的结构配置,造林季节的试验,破除钙积层的试验等研究,同时对试验区防护林的庇护效益以草牧场产草量为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经过研究提出“带,片,疏”相结合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适宜本地区退化草牧场造林的树种选择”、“逆水平揭草皮开沟整地”、“植树穴低处堆设土围堰集水造林技术”和“典型草原地区卤季造林酸套技术”等的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结果显,造林成活率提高20%,造林树种新技术生长量和保存率分别提高到15%和6%,在防护林带间,经建植人工草地产草量提高86%-313%,天然草场产草量增加显著,提高产草量65%以上,草牧场退化到遏制。  相似文献   
94.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理坐标为45°53′~48°56′N,122°24′~126°41′E。全市总面积42469万hm2,行政区包括9个县(市)和7个区,其中龙江县、甘南县、泰来县、富裕县、讷河市、梅里斯区、昂昂溪区、龙沙区、富拉尔基区、建华区、铁锋区和碾子山区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西部的嫩江沙地范围。最低海拔122m,最高海拔为170m,沙丘与低地的相对高差25m左右。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42℃,年降水量380~460mm,年蒸发量1400~1800mm。为配合嫩江沙地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对齐齐哈尔市嫩江沙地沙化土地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科学技术、林业发展现状的调查资料的分析,阐述了先进技术的推广、林权制度的改革、林产工业资源渠道的拓宽、林区生活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森林生态的逐渐恢复以及科技滞后于林区发展、林区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制度创新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通过解放人的积极性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打破林业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僵化问题,处理好森林经济、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可使伊春林区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态环境恢复得到协调、同步提升。针对伊春林区的现状和林业科研项目的特点,提出了明晰科研工作的重点,促进信息、人才互动,延长林业项目的研究期限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96.
大兴安岭森林-湿地交错带群落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带网格、树干解析和经验模型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毛赤杨、白桦—沼泽群落和白桦—沼泽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揭示了群落建群种生长过程、群落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毛赤杨和白桦在生长过程及适宜生境方面存在差异。毛赤杨生长速度随环境梯度趋于旱化,其生长呈减缓趋势,而白桦生长呈加快趋势。因此,白桦是耐水湿树种,毛赤杨是喜湿树种。群落生物量沿着沼泽到森林方向的交错区水分环境梯度,呈现出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97.
以大兴安岭1987年"5.6"大火后火烧迹地经过植被恢复后的4种林分类型为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山杨林>白桦林。物种多样性在垂直层次上的变化差异较大。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樟子松的土壤理化性质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差。4林分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均大于0.5,但关联程度不同。樟子松林和山杨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容重的关联程度最大,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非毛管孔隙度的关联程度最大。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和白桦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大,而山杨林的3个多样性指数与有效磷的关联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98.
阿什河上游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阿什河上游小流域6种具有代表性的林分类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层厚度为2.8~5.5cm;总蓄积量为9.27~39.81t/hm2;最大持水量为25.65~136.83t/hm2;有效拦蓄量为17.17~67.00t/hm2。6种林分的枯落物层的水文功能排序为兴安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红松林>蒙古栎林>樟子松林>水曲柳林。土壤层容重均值的变化范围为0.97~1.26g/cm3;总孔隙度变动范围为50.16%~60.19%;土壤最大持水量为1 949.51~2 293.74t/hm2;有效持水量为234.66~438.56t/hm2;6种林分土壤层的水文功能排序为蒙古栎林>水曲柳林>兴安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樟子松林>红松林。地表层(包括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在1 991.89~2 357.31t/hm2之间,排序为兴安落叶松林>蒙古栎林>水曲柳林>针阔混交林>樟子松林>红松林;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是264.80~455.73t/hm2,排序为水曲柳林>针阔混交林>兴安落叶松林>蒙古栎林>樟子松林>红松林。  相似文献   
99.
以荒地为参照,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榛子天然灌丛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灌丛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可达50.30 t.hm-2,土壤最大蓄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3 402.84 t.hm-2和315.76 t.hm-2。土壤渗透性能明显优于荒地,初渗、稳渗速率和到达稳渗时间都显著提高,显示出灌丛植被在当地水源涵养型植被构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0.
有机物料添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黑土区土壤质量退化主要表现为有机质质量分数逐年下降,潜在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亟需找到改善耕层黑土结构、增加有机质质量分数进而提升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以典型黑土区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恒湿培养的方法,对比分析了3种常见外源有机物料(秸秆、生物炭、猪粪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①添加秸秆、猪粪肥分别通过增加粒径(D) 2.000 mm和D>0.250 mm团聚体质量分数,进而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②3种有机物料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其中生物炭和猪粪肥效果优于秸秆,猪粪肥提高D>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效果最为显著.③各处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主要集中在0.250 mm<D≤2.000 mm团聚体,且添加秸秆和猪粪肥效果优于生物炭.④MWD与0.053 mm<D≤0.250 mm团聚体有机碳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总有机碳无相关关系.整体而言,猪粪肥对黑土结构以及土壤有机碳的改良效果最优,在评价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黑土的改良效果时,除总有机碳外,还需考虑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敏感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