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93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99篇
  78篇
综合类   300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199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本文针对鳗鲡养殖过程中病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发表了一些看法,并是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2.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行研究。上述5个混交群落和马尾松纯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149·1、7533·2、6741·1、7151·5、8041·7和3442·8kg·hm-2。各混交群落总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呈双峰型,第1次峰值出现在2—4月份,第2次峰值出现在8、9月份。在凋落物组成中,枯叶占绝对优势,占凋落物总量的50%~71%,其余依次为枯枝6%~26%、树皮9%~19%、果实和其他组分5%~17%。各混交群落中来自马尾松的凋落物占50%~58%,来自阔叶树的凋落物占42%~50%,且两者的组成有明显差异。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N、P、K、Ca、M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25~12·98、0·24~0·97、0·37~6·55、12·77~35·40、2·35~6·10g·kg-1。各林分类型凋落物中养分元素的年归还总量为Ca>N>Mg>K>P。5个混交林群落及马尾松纯林凋落物中的养分年归还总量分别为238·05、213·77、223·93、289·90、304·12和142·01kg·hm-2。6个群落的森林地被物现存量分别为8448·0、15565·8、11993·7、12718·6、6974·2和5020·0kg·hm-2,其中L层在各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2%、59·6%、51·3%、61·0%、85·4%及86·3%,平均为61·7%。森林地被物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在群落和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趋势表现为Ca>N>Mg>K>P。最后,通过对年凋落量和林地凋落物积累量的比较分析,上述6个群落的凋落物周转时间预测值依次为0·76、1·42、0·97、1·17、0·84及1·52年,其中枯枝的周转时间明显大于枯叶,且马尾松的枯叶和枯枝的周转时间普遍大于阔叶树。  相似文献   
143.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淀粉特性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淀粉是小麦籽粒中的主要成份,与中国传统食品(如面条、馒头等)的加工品质关系极为密切。目前淀粉品质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综述了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灌浆期间淀粉合成酶的变化与调控、灌浆期间淀粉的积累动态、淀粉特性及其农艺调控措施、淀粉特性与面食加工品质的关系等,以促进对小麦淀粉品质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4.
北京山区河岸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简易径流小区的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北京山区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果差异。试验设计4,6,8L/min 3种上方来水流量以及6种植被类型小区坡面,冲刷历时31min,试验过程收集径流泥沙样,分析不同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各植被类型小区平均总产流产沙量(43.29L/m~2,0.71kg/m~2)均显著小于裸坡下平均总产流产沙量(65.86L/m~2,3.21kg/m~2)(p0.05)。植被具有明显的减流减沙效益,且减沙效益(78.66%)大于减流效益(36.16%);(2)不同植被类型间减流减沙效果不同,随着放水流量的上升,坡面产流速率、产沙速率不断上升,其中以狗牙根小区平均产流速率(6.16L/min)、平均产沙速率(55.50g/min)最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3)不同植被类型小区稳定入渗速率差异显著(p0.05),均大于裸坡条件下的稳定入渗速率(42mm/h),其中以狗牙根小区坡面的径流稳定入渗速率最大(129.0mm/h)。综上所述,植被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土效益,且不同的植被类型间减流减沙效果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北京山区河岸带进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并且为河岸边坡的植被修复物种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5.
刺苦草对铜胁迫的耐受性及其恢复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水植物对低浓度铜(Cu)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以鄱阳湖分布较为广泛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Cu~(2+)添加梯度,对照组(CK)为(0.007±0.012)mg/L,试验组(T1)为(0.400±0.026)mg/L,试验组(T2)为(0.830±0.010)mg/L,试验组(T3)为(1.697±0.055)mg/L;处理1周后彻底换水,使其进行为期2周的恢复生长,探究铜胁迫及解除后刺苦草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长状况的变化及其对Cu~(2+)的富集效果。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2+)处理对刺苦草生长产生了严重的胁迫作用,试验组地上部分长度、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刺苦草对水体Cu~(2+)的去除率在前4d平均为63%,各处理组水体Cu~(2+)含量均显著下降;刺苦草地上部分Cu~(2+)含量随水中Cu~(2+)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T3组刺苦草地上部分Cu~(2+)含量达到(3.68±0.32)mg/g,约为T1处理组的6.4倍,地下部分Cu~(2+)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刺苦草Cu~(2+)化学计量内稳性较差,其指数(1/H)约为1.09。在解除Cu~(2+)胁迫后的恢复阶段,T1、T2和T3地上部分Cu~(2+)含量相对于胁迫阶段分别下降了43.04%、92.12%和86.00%,地下部分分别下降了57.91%、42.70%和33.81%,而刺苦草鲜重、叶绿素含量及地下部分Cu~(2+)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刺苦草是一个较理想的Cu~(2+)超富集植物,铜胁迫解除后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46.
非光化学猝灭(NPQ)常用于评估以热能途径耗散的光能(热耗散),热耗散在维持光能转化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水稻叶片重要的光防御机制。大量研究表明,热耗散的诱导受跨类囊体膜ΔpH、叶黄素循环和PsbS蛋白等的调控;NPQ与光保护效应不呈线性关系,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NPQ才可作为光保护效应的有效指标;在高温、低温、缺氮、干旱、盐胁迫等逆境下水稻NPQ显著增加,热耗散可能与水稻抗逆性密切相关。本文从热耗散的诱导和调控机制、NPQ与光保护效应以及水稻NPQ对环境因子(温度、氮营养、水分、盐)的响应等4个方面综述了水稻叶片热耗散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NPQ与抗逆性关系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7.
利用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法,从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及森林转化碳排放两方面对省级 LUCF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2010年 LUCF 净吸收温室气体1720.54万 t CO2当量,其中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生物量碳储量变化净吸收温室气体1764.54万 t CO2当量,森林转化净排放温室气体44.0万 t CO2当量;通过增加乔木林碳储量,相当于吸收 CO24195.64万 t 。湖南省2008年的特大冰灾导致2010年 LUCF 活动吸收温室气体量比2005年减少了30.93%。  相似文献   
148.
通过双环氧丁烷 (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hm197,并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140 kb的区段内。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下降。遮光处理表明,hm197褐色斑点的形成受自然光照的诱导。此外,hm197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也比野生型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有过氧化氢和大量超氧阴离子O2 ?的沉积。与IR64相比,hm197叶片中清除氧自由基酶系统中SOD和APX活性极显著上升,其余均极显著下降,同时伴随总可溶蛋白含量下降以及MDA含量上升,hm197表现出早衰迹象。抗病性鉴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9.
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以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建设为契机,在认真总结过去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整合资金,综合投入,各记其功,共谋发展"的建设管理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0.
1猪场免疫的目的 猪场免疫目的:一是控制或净化猪场内危害大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支原体等);二是产生或加强猪群对外界流行疾病的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