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3篇
  14篇
综合类   138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91.
为了探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施氮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小偃22为供试品种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不施氮和施纯氮120 kg/hm2)及不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和垄播覆膜)对冬小麦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抽穗期小麦根干质量逐渐增加,至抽穗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降幅大,未覆膜处理小麦根干质量下降幅度小;从不同生育期看,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根干质量均高于不施氮处理。在返青期,常规栽培和地膜覆盖模式下,小麦单株根条数较多,而进入拔节期,常规栽培和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明显增多,到孕穗期,地膜覆盖模式下单株根条数增加幅度大,但进入抽穗期,垄沟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不断增加,而地膜覆盖和垄播覆膜栽培模式下单株根条数显著降低;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处理平均单株根条数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为9.8,不施氮为7.7。不同栽培模式之间小麦根冠比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垄沟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大,为0.491,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根冠比最低,为0.432;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不施氮处理的根冠比高于施氮处理,两者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选择栽培模式时应该重视氮肥的施用,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92.
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光周期对促成栽培芍药生长开花和光合机制的影响,给予冬季促成栽培芍药大富贵(DFG)和桃花飞雪(THFX)14 h/d和18 h/d光周期处理,以自然光周期9 h/d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14 h/d光周期对芍药2个品种的生长、叶绿素积累和开花均有利,并促进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上升和增强PSⅡ向下游供应电子的能力,使PSⅡ-PSⅠ-碳同化快速达到动态平衡;与CK相比,18 h/d光周期不利于芍药DFG茎伸长,并对其开花有显著抑制作用;18 h/d光周期处理,芍药2个品种电子传递链均在PSⅠ处受阻,同时PSⅠ-碳同化间电子传递平衡被打破;芍药不同品种光合电子传递对光周期响应有差异,DFG整体电子传递活性比THFX高,在14 h/d光周期下,PSⅡ-PSⅠ-碳同化动态变化可更快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并保持稳定,对光周期的适应性也比THFX强,这与其生长开花情况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93.
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机碳的敏感响应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探讨适合西南丘陵区紫色土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性耕作下的有机碳分组方法和活性碳有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土壤固碳减排、提高土壤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平作(traditional tillage,T)、垄作(ridge tillage,R)、平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和垄作+秸秆覆盖(ridge tillage+straw mulching,RS)4种处理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旱三熟"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T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ROC)、可矿化有机碳(Mineralized organic carbon,MOC)以及微生物量有机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不仅增加了表层土壤的TOC,也有利于20cm以上的耕层TOC的增加,而垄作对TOC的影响很小。秸秆覆盖处理下各土层POC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而单纯的垄作处理对5cm以下土层的POC没有影响,却显著地降低了0-5cm土层POC含量。DOC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且不同处理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表层0-5cm土壤中,5cm以下土壤的DOC含量不易受到耕作措施的影响。TS、RS与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0-5cm土层的ROC含量,R与T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表层ROC影响很大。T、R、TS、RS处理全年日均土壤呼吸分别为1.84,1.65,2.22,2.21μmol/(m2·s),年土壤呼吸总量分别为696.31,624.41,840.12,836.33g/m2。与对照相比,垄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大,秸秆覆盖加速了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MBC含量,而垄作处理的影响不大。MBC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R2介于0.756~0.919之间,P0.05。通过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之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TOC、POC、DOC和ROC在0-5cm土层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他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TOC、POC、DOC、ROC和MBC对耕作措施的响应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对垄作处理的响应不显著,而受秸秆覆盖的影响很大,其中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35.74%~49.66%,二者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反映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夏黑葡萄膨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四川地区夏黑葡萄膨大化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本实验以三倍体夏黑葡萄为试材,在盛花期进行一次处理,研究不同浓度吡效隆(CPPU)和赤霉素(GA3)对夏黑葡萄膨大和果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黑葡萄经药剂处理后果粒大小和品质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各处理都能使其果粒达到显著膨大的效果.从果实的综合性状来看,夏黑葡萄膨大化处理的最佳浓度为CPPU 10 mg/L+GA3100 mg/L.  相似文献   
95.
城市森林的研究概况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城市森林的概念、内涵、作用、产生、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阐述了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96.
感染PRRSV Nsp2基因部分缺失变异株的仔猪抗体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PRRSV Nsp2基因缺失变异株的致病性,采用2个Nsp2基因分别连续缺失3个和89个碱基的PRRSV变异株Hn-2(GenBank:FJ237419)和Hn-4(GenBank:FJ237421)的病毒液,人工滴鼻感染断奶仔猪,同时用Marc-145健康仔猪细胞培养液滴鼻作对照,在感染后0,7,14,24,3...  相似文献   
97.
<正> 地热水应用于渔业生产已有数年历史,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进行热带鱼类越冬保种,提早鱼类繁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对含油地热水在渔业上的应用尚未见报道。为使这类含油地热水发挥其热能效益,变废为宝,1989年,我们对晋县鲁家庄村的一口含油地热井进行了开采,对其含油地热水进行了处理。经过检测,处理后水中石油类含量达到了国家渔业水质标准。1990年冬,我们用处理后的地热水作为水源进行罗非鱼越  相似文献   
98.
赵琳 《当代养猪》2004,(2):45-45
春季气温忽冷忽热,细菌、病毒容易孳生繁殖,而此时畜禽往往较瘦,抗病力下降,所以每年春季动物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春季猪易发的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仔猪副伤寒等七种,要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做好这七种病的防疫工作,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9.
绛山红(暂定名)是绛县林科所1990年在绛山南部丘陵地北杨村发现的一优良晚熟大果型粉口山楂单株,1991年采集接穗,选用当地野山楂做砧木嫁接育苗,并于1993年在北杨村建园0.33hm2418株.行株距4m×2m,另建大金星0.2hm2250株,敞口0.2hm2250株.  相似文献   
100.
针对胜利油田现河稠油,研究了7种油溶性降黏剂(Y-1~Y-7)及其复配体系的降黏性能,考察了降黏剂加量、原油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降黏剂对蒸汽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溶性降黏剂质量分数小于5%时,原油降黏率随降黏剂加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之后增加缓慢,加量为15%时的降黏率可达90%以上(Y-4除外)。Y-3和Y-7按质量比1:1复配后的降黏效果最好,总加量5%、10%时的原油降黏率分别为76.1%和93.14%。不含降黏剂时,随原油含水率增加原油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原油含水50%时的黏度是不含水原油的3.9倍,形成W/O型乳状液。不同含水率下,加入降黏剂后原油黏度大幅降低;随含水率增加,原油降黏率先降低后增加,含水率10%时达到最低(Y-1除外)。稠油蒸汽驱前注入0.009~0.027 PV油溶性降黏剂,采收率增幅为2.8%~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