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0篇
  44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长期施肥对栗褐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的释放、土壤质量的保持以及温室气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以 25 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对栗褐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科学管理土壤肥力、增加栗褐土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 【方法】 田间试验开始于 1988,共设置 8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 (CK);单施氮肥 (N);氮磷肥合施 (NP);单施低量有机肥(M1);低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 (M1N);低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M1NP);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 (M2N);高量有机肥与氮磷肥合施 (M2NP)。于 2013 年玉米播种前,采集耕层 (0—20 cm) 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土壤碳矿化释放 CO2 的数量和速率进行测定,并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计算出土壤有机碳库潜在矿化势和周转速率。 【结果】 各肥料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栗褐土总有机碳含量,以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作用最为显著。与 CK 相比,M2N、M2NP 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了 121.1%、166.8%。不同处理土壤样品培养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第一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5 d 后,下降趋缓,不同处理 CO2 产生速率趋于一致。培养期间,各处理矿化速率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关系。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均可以提高栗褐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其大小顺序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 > 单施有机肥 > 单施化肥 > 对照。培养 57 d 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为 555.0~980.3 mg/kg,以 M2NP、M1N 的累积量较高,为对照的 1.77 倍、1.73 倍。长期施肥栗褐土有机碳矿化率呈下降趋势,以处理 M2NP 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相比,降低了 6.3 个百分点。施肥处理土壤的潜在矿化势均高于对照,M1N、M2NP 最高,为 923.7 mg/kg 和 926.4 mg/kg,较对照增加了 74.0% 和 74.5%。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明显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减少周转时间,其中处理 M1NP、M2NP 效果最为明显。 【结论】 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促进栗褐土有机碳的积累,提高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周转速率,降低有机碳的矿化率 (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加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以 M2NP 处理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2.
马铃薯SGT3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鼠李糖转移酶(rhamnosyltransferase SGT3)是植物糖苷生物碱合成的关键酶,它主要调控α-茄碱和α-查茄碱从其β形式的转化。本文研究马铃薯栽培种SGT3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启动子的功能。实时定量PCR结果发现在红光照射24 h后,SGT3的表达量是黑暗处理的26.8倍,说明红光显著诱导了SGT3的表达;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光调控机理,本项研究克隆到SGT3上游长度为2449 bp的启动子序列,通过分析发现该启动子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52 bp,同时确定了该启动子核心序列及上游增强子、抑制子序列,受病原菌、损伤、干旱、ABA 激素及一系列光调控的顺式元件。构建不同长度(349,572,979,1312和1870 bp)的该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结果证明,不同长度的SGT3启动子都可以启动GUS表达,但没有CMV 35S启动的GUS表达量高;其中在P572和P979的表达强度较高,这可能与该片段含有启动子的正调控元件(GATA BOX,5′UTRPY-RICH STRETCH)有关,GUS表达强度在P1312和P1870中明显减弱,预测到该区段存在抑制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元件(WRKY710S);SGT3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实验表明GUS染色主要集中在烟草叶片的叶脉部分,茎中的表皮、韧皮部及木质部,但髓部几乎不表达,根中主要分布在根冠、分生区以及维管束组织中。上述结果为将来研究SGT3在糖苷生物碱合成过程中的调节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3.
3种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间试验观察了3种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施用GSN一1配方生物有机肥折合产量最高,为39 961.9 kg/hm2,较不施生物有机肥增产7 885.7 kg/hm2,增产率24.58%;施用GsJ-1折合产量37 061.9 kg/hm2,较不施生物有机肥增产15.54%。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块茎中维生素c、粗淀粉、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8%-15.3%、1 1.3%-13.4%、4.9%~7.2%。  相似文献   
34.
新疆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的灰色模型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该文依据新疆地区6个站的长序列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逐日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并应用重标极差法对ET0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了各站各气象因子与年ET0间的灰色关联度和关联序。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不等维递补GM(1,h)模型对6个站的年ET0进行了模拟预测,并与灰色GM(1,1)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站ET0年内变化均呈抛物线型,4-9月ET0依各站顺序为:若羌>吐鲁番>哈密>喀什>和田>伊宁;6站年ET0赫斯特指数均大于0.5,各站未来的趋势与历史呈正相关,依然是波动递减;总体上,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饱和气压差对各站年ET0的影响比较大;灰色不等维递补GM(1,h)模型预测相对误差限为0~7.31%,预测精度明显高于GM(1,1)模型。该研究表明采用灰色模型预测新疆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精度较好。  相似文献   
35.
DnaJ蛋白是一类很大的蛋白家族,因含有保守的DnaJ结构域而得名。本文对水稻DnaJ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水稻中共有101个DnaJ蛋白,分为典型的三大类。通过表达证据搜索发现,除了11个基因没有表达证据外,其他基因在水稻中都有表达。此外,对水稻的DnaJ蛋白家族进行了初步的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36.
普洱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云南省普洱市城市绿地系统园林植物应用和自然植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根据地带性植被特征确定城市绿地树种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规划基调树种10种,骨干树种20种,并根据树木观赏特性规划了其他树种,其中乔木树种110种、花灌木165种、藤本12种、竹类6种.  相似文献   
37.
早春马铃薯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阐述了早春马铃薯套种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并介绍了该模式下马铃薯、玉米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人工蛹虫草核苷类成分超声提取工艺优化及HPLC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人工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中4种主要核苷成分(尿苷、鸟苷、腺苷和虫草素)的超声提取条件,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采用的色谱条件:Amethyst C18-H柱(4.6 mm×250 mm,5μm),V(甲醇)∶V(水)=15∶85,停止时间18 min,流速0.8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优化超声提取条件为料液比(m/V)1∶30,提取溶剂为纯水,25℃下超声45 min.本试验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精密度及回收率良好,可以为人工蛹虫草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肉鸡腿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肉公鸡192只,随机分为2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0~9CFU/kg丁酸梭菌的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增加了21日龄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P0.05),但对42日龄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腿肌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21日龄肉鸡腿肌脂蛋白脂酶活性(P0.05),且有增加42日龄肉鸡腿肌脂蛋白脂酶活性的趋势(0.05P0.10)。3)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P0.05)。4)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21日龄肉鸡腿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mRNA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通过改变21日龄肉鸡腿肌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来增加肉鸡腿肌肌内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40.
民勤绿洲区苜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北民勤绿洲区紫花苜蓿种植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民勤绿洲区3a(A3)、14a(A14)和22a(A22)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以棉花种植地(CK)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以及室内测试分析,对土壤中的全部有机碳(TOC)、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有机碳(P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变化趋势并对其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棉花种植地,22a苜蓿地土壤容重和电导率分别降低了13.9%和95.4%。3~22a苜蓿地较棉花种植地(CK)的TOC、LFOC、HFOC和MBC分别表现出175.0%,1 416.0%,47.8%和216.0%的增长幅度,变化差异较为显著。在垂直剖面上,棉花种植地(CK)显著低于苜蓿地LFOC、POC、MBC含量,并随土层加深而不断降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FOC与TOC显著正相关(p0.05)。苜蓿种植年限、土层以及这两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对POC/TOC产生显著影响(p0.01),对TOC、LFOC、HFOC、POC、MBC、LFOC/TOC、HFOC/TOC和MBC/TOC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1)。苜蓿种植提高了土壤质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盐碱性,连续种植14a是苜蓿最为合理的种植年限,同时苜蓿种植有利于0—60cm垂直土层有机碳组分的累积,尤其对TOC、LFOC和MBC的增长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