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黑花生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黑花生品种黑霸920成熟种胚、幼叶和胚轴为外植体,对黑花生植株再生和遗传转化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一系列不同浓度激素配比的培养基来优化各阶段培养条件,初步建立了高效的黑花生再生体系,即花生种子经75%乙醇表面消毒15min,MS+6-BA2.0mg/L为最优化的种子萌发培养基,MS+2,4-D2.0mg/L为最佳诱导愈伤培养基,幼叶为最佳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MS+6-BA8mg/L+NAA0.5mg/L+AgNO3 1mg/L为最佳分化培养基,MS+NAA2.0mg/L+6-BA0.2mg/L+活性炭200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同时确定了愈伤组织和幼苗的卡那霉素筛选压分别为30mg/L和300mg/L。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GUS基因和NPTⅡ基因的植物表达栽体pBI121导入花生组织,在对愈伤组织、幼叶和胚轴的GUS表达检测中均有蓝色斑块出现,证明GUS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花生细胞中。  相似文献   
122.
香果树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帆  梁宏伟  熊丹 《种子》2007,26(10):21-23
研究测定了濒危珍稀植物香果树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及一些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种子在吸水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趋势是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淀粉酶的活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在种子萌发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在发芽发生后,α-淀粉酶的活性迅速大幅度上升,β-淀粉酶的活性反而缓慢下降。这些生理生化代谢的变化最终导致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23.
为了客观评价泾惠渠灌区节水改造环境效应及制定适宜的农业节水方案,寻求灌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模式,综合应用GMS和ArcGIS软件建立了灌区地下水分布式模型,结合灌区渠系衬砌、田间节水及农业种植结构的实际情况设置8种真实情景和假定情景分析了灌区节水改造对地下水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田间节水工程可减少18.5%~33.4%的井灌水量,对缓解地下水位下降效果尤为明显;灌区渠系节水工程使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加16.9%,减少地下水开采的作用次之;灌区泾阳、杨府、楼底、张卜等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与水土资源空间布局匹配不合理抵消了节水改造对地下水位下降的部分抑制作用,地下水降落漏斗呈扩大趋势.建议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完善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加大田间节水力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及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4.
为了确定安徽某中华鳖养殖场导致中华鳖发病的病原,为今后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疾病提供参考。本研究无菌条件下从患病中华鳖体内分离病原,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回归感染试验对病原菌致病性进行确定,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病原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从患病中华鳖体内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致病菌,命名为AM-1,经鉴定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该菌进行人工感染得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中华鳖症状一致;该菌对恩诺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等不敏感。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嗜水气单胞菌AM-1分离株携带气溶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热稳定性肠毒素、溶血素、弹性蛋白酶5种毒力基因。最终表明嗜水气单胞菌AM-1是引起此次中华鳖发病的病原,可以使用恩诺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5.
兰花基因组DNA多态性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对兰属的3个品种春兰、春剑、蕙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DNA指纹图谱,找到了参试样品的特征谱带,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从20条BA系列引物中筛选出能稳定扩增的10个引物,且对3个品种的植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57条,其中243条具有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剑与春兰的相似系数较之与蕙兰的相似系数要高.  相似文献   
126.
为分析湘江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长丰鲢(H.molitrix)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筛选与其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应用96对微卫星引物,使用普通PCR扩增与毛细血管电泳技术,在湘江鲢和长丰鲢2个群体中共筛选到13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标记,基于这些微卫星标记并对湘江鲢和长丰鲢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湘江鲢和长丰鲢的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均处于中度多态,PIC均值分别为0.422、0.440,表明两个鲢群体均具有中等多态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湘江鲢筛选出8个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长丰鲢筛选出2个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位点。位于染色体LG5上的位点P086和位于染色体LG23上的位点P041均在两个鲢群体中找到显著相关的性状。  相似文献   
127.
郭红会  胡振  张金刚  邹桂伟  梁宏伟 《水产学报》2023,47(1):019606-019606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溶解氧、水温和氨氮等水环境因子胁迫已成为制约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抗逆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鱼类对温度、低氧、氨氮、亚硝态氮、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以及环境耐受性鱼类新品种的育种现状,提出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结果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立高通量表型和基因型精准鉴定技术,深入解析鱼类响应环境因子胁迫的机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进行高效精准抗逆新品种的培育,为鱼类抗逆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正>培育好优质健壮的大宗淡水鱼乌仔(全长2~3厘米)是关键,关系到苗种是否能较好满足淡水增养殖生产企业保供稳供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笔者根据产业调研情况结合近年来养殖实践,总结了新时代池塘健康高效培育大宗淡水鱼乌仔技术,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