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9篇
  4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杨潇 《中国农垦》2013,(9):78-78
近日,安徽省正阳关农场“正艳”牌甲鱼经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植物造景、花卉造景的要求、艺术性原则,植物造景与花卉造型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更加贴近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形象地展示了世界生物、城市文化和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将自然与艺术融为一体,为人类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基于禽类特殊的视觉系统及现阶段主要采用的密闭式禽舍建筑形式,人工光照管理在蛋鸡生产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新型LED灯以其节能、高效、单色性佳、可进行智能化调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蛋鸡生产中。文章概述了近年来传统光源及LED光色、光照度及光照周期等因素对蛋鸡生长发育(采食量、体重及饲料转换率)、生产性能(开产日龄、产蛋量及蛋品质)、行为活动(觅食、采食、梳羽、休息及啄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传统光源和LED光源存在的差异,回顾了LED光源智能化调控技术在畜禽舍照明领域内的发展现状,指出LED灯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和方向,以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突破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整形修剪是栽培养护园林树木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也是体现园林美的一种造型艺术手段。对园林树木正确地进行修剪,可调整其生长发育,创造通风透光的良好树体结构,形成一定的园景特色。文章对园林树木整形修剪的目的、作用、原则、方法及时间进行了介绍,列举了松柏类、灌木类、藤本类、绿篱类的整形修剪,旨在园林绿化管养过程中,通过树木的整形修剪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广西钟山县的县情和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了广西钟山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钟山县农机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滇中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紫茎泽兰连续、致密分布区设置样地,进行外业调查、采集样品,在燃烧床内测定和计算枯死紫茎泽兰、凋落物的潜在火行为:点着时间、熄灭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和火强度等。结果表明:枯死紫茎泽兰、凋落物的点燃时间都很短,仅为2 s、3 s,非常易燃;着火后维持燃烧都超过7 min;最大火焰高度都不到1 m;消耗率分别为86.5%、77.0%;火强度分别为2351.2 k W·m-1、2303.9 k W·m-1,均为中强度火。  相似文献   
17.
铜胁迫和间作对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为探讨红壤地玉米-豌豆间作种植模式对铜污染的响应机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铜浓度(0、100、200、400、600 mg·kg-1)对玉米单作和玉米间作豌豆条件下植株生物量、铜含量、玉米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及丙二醛含量(MD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Cu2+浓度(600mg·kg-1)胁迫下,间作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较单作分别提高了20%和36.6%,与单作相比,随着Cu2+浓度升高(100、200、400、600 mg·kg-1),间作模式下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分别降低了86.81%、44.57%、22.01%、11.11%,而地下部铜含量则分别提高了78.89%、24.79%、35.29%、13.31%,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不同Cu2+浓度胁迫下,玉米叶和根中的SO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均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仅Cu2+浓度达到600mg·kg-1时玉米体内的CAT活性有所下降。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的SOD活性较单作提高了48.07%~117.27%,间作玉米叶的SOD活性较单作提高了11.30%~46.90%。不同种植模式对Cu2+胁迫条件下的玉米POD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在Cu2+(0~400mg·kg-1)胁迫下,间作玉米叶的CAT活性较单作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71.37%、140.40%、229.80%和161.75%,间作玉米根的CAT活性与单作无显著差异。间作玉米根的MDA含量较单作降低了26.13%~64.53%;在100、200 mg·kg-1Cu2+胁迫下,间作玉米叶的MDA含量较单作降低了0.30%和26.24%,但在400、600 mg·kg-1Cu2+胁迫下,间作玉米叶的MDA含量较单作提高了32.62%和93.51%。综上所述,在一定范围的Cu2+胁迫条件下,玉米根和叶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均有所提高来维持正常生长,间作模式在Cu2+胁迫下对玉米根和叶的抗氧化酶系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上层土壤厚度对模拟指流水分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细下粗”的层状土壤中有可能产生指流,在有指流产生条件下,上层土壤的厚度是影响指流发展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该试验通过在下层砂中模拟指流来研究上层土壤厚度对层状土壤中水分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指流域内的湿润锋到达一定深度的时间随着上层土壤厚度的增大而增加;稳定入渗率随着上层土壤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并得出稳渗率和上层土的厚度呈线性关系;分别用经验函数模型和连续函数模型来模拟层状结构土壤水分的入渗,发现2种模型有各自的优缺点:经验函数模型虽然计算得到的整体误差较小,但在理论上不能很好的解释层状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连续函数模型相比较经验函数模型的缺点在试验初期误差较大,但该模型属于连续函数模型,符合实际的层状水分入渗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不同铜浓度下玉米间作豌豆对土壤铜的吸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玉米间作模式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豌豆和玉米单作种植模式对不同铜浓度(0、100、200、400、600 mg·kg-1)处理下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铜含量与铜累积量、铜富集与转运系数、土壤全铜和有效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作和单作模式中玉米地上部铜含量最高的处理均为铜浓度200 mg·kg-1,而玉米地上部铜含量最低的处理在单作模式下是铜浓度600 mg·kg-1,间作模式下是100 mg·kg-1。相同铜浓度下,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作模式,其中降幅最大的为铜浓度100 mg·kg-1,降幅为49.4%;而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下部铜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其中增幅最大的为铜浓度100 mg·kg-1,增幅为105.4%。间作模式的玉米地上部富集系数均显著低于单作,而地下部富集系数均显著高于单作。从种植系统整体来看,除铜浓度400 mg·kg-1处理外,其余各处理中间作玉米铜累积量均低于单作玉米,但差异不显著。除铜浓度0 mg·kg-1和400 mg·kg-1处理外,其余各铜浓度处理下,间作玉米富集系数均低于单作玉米,且所有间作模式的玉米转运系数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相同铜浓度下,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土壤全铜和有效铜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总的来说,玉米间作豌豆能增加玉米地下部铜含量,降低玉米地上部铜含量,在提高间作系统总的铜累积量的同时,降低了铜元素从玉米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与理论分析,探究4种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条件下深层坑渗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对入渗特性有显著影响。相同入渗时间,初始含水率越大,累积入渗量越小,入渗率也越小;而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加;初始含水率越大,湿润体也越大,且相同位置的含水率也越大。建立了改进的Kostiakov入渗模型,以及初始含水率与湿润锋运移距离的幂函数关系,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