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杂交水稻磷钾素利用的配合力和遗传贡献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索杂交水稻亲本及杂交后代对磷、钾元素的利用特性,选用3个不育系(JW803A,803A,G46A)和3个恢复系(绵恢2040、涪恢311、蜀恢527)配置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不同杂交组合的磷素及氮素利用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磷素及钾素利用的配合力和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磷、钾素利用同时受可遗传的基因加性效应和不可遗传的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其中,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803A/蜀恢527是磷、钾素利用得到较好结合的组合,适合在肥料缺乏的中低产田夺取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82.
研究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及产孢条件,可以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依据。为此,比较了从不同生态区分离得到的4个稻瘟菌株(T1、T4、8400J2、YL5)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并对其产孢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瘟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结构、孢子特性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影响稻瘟菌产孢的条件中,光照时间是最主要的因素,以12h光暗交替处理时其产孢量最高;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稻瘟菌的产孢量也存在显著影响;4个稻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其中8400J2产孢量最高。确定稻瘟菌的最佳产孢条件为:选用米糠培养基、在28℃左右培养、以12h光暗交替诱导48h,此条件下8400J2菌株的产孢量可达9.25×104个/mL。  相似文献   
83.
榛林经营密度及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铁岭地区平榛为试材进行经营密度及施肥试验.密度试验发现不同经营密度间榛林的产量差异显著,结果表明:2年生榛林最适密度为20~25株·m-2;3年生榛林最适密度为15~20株·m-2.施肥试验发现榛林从1年生开始就应该进行施肥,施肥种类、数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2~3年生榛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在铁岭地区,2...  相似文献   
84.
贫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而农户特征是影响贫困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宁夏西海固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2个观察村的720个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定量研究了农户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度,即农户特征中哪些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5.
在PDP培养基上,用25个红平菇的单孢分离物在试管中进行全配对,观测菌丝体上的锁状联合和子实体的形成情况,判定红平菇单孢菌株间的亲和性和交配系统;结果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6.70%、假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3.30%、不亲和配对占总配对的5096,表明红平菇是双因子交配系统。随机选取16个杂交新菌株进行出菇试验,得到5个粉红色新菌株,占31%,6个保持红色不变的菌株,占38%,5个灰白色的新菌株,变种比例为31%,其中04×05的形态与供试菌株形态差异最大。菌盖颜色、菌盖形状、菌柄形态、菌褶形态均与供试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86.
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主要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旨在为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以绵阳地区4个水稻品种(组合)为试材,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定田间主要光合特性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绿素a/b值、净光合速率变化呈单峰曲线。抽穗期,‘成糯88’、‘B6优4761’和‘233A/绵恢768’具有较高的蒸腾速率,而‘冈优725’表现出较低的蒸腾速率;‘冈优725’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说明‘冈优725’相比于其他3个品种在抽穗期具有更低的需水量,在灌浆期具有更高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87.
内5优768为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利用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选育的籼型不育系内香5A与自育恢复系西科恢768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适应性较广、丰产性好、抗病性较强。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8.
为了探究剪叶处理对不同穗型水稻(Oryza sative L.)品种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以直立穗突变体R1338、R334和弯曲穗野生型R498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比较直立穗和弯曲穗经剪叶后对其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穂部性状的影响。不同穗型水稻,经不同剪叶处理后,从灌浆期至成熟期,所有试材各器官干重均下降,但直立穗各器官干重均高于弯曲穗;剪倒一叶后直立穗的输出率高于弯曲穗,分别比弯曲穗高7.45%、103.21%,剪倒二叶后弯曲穗输出率高于直立穗,分别比R1338、R334高57.04%、10.82%;剪叶后结实率和粒重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但与弯曲穗相比,直立穗降低幅度较小,从剪叶处理与对照(不剪叶)比较发现,剪倒一叶对弯曲穗粒重影响较大,而剪倒二叶对直立穗粒重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9.
以优质杂交籼稻B优827为材料,通过施用不同水平的氮、钾肥,并在B优827灌浆时段测定籽粒的直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以及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分析氮、钾对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直链淀粉的积累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间的相关性。B优827的直链淀粉含量在开花后20 d内呈线性增加,开花20 d后有所下降;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开花后12 d酶活性达到了最高值,以后随天数增加而迅速降低;淀粉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开花后15 d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开花后15 d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也接近最高值;灌浆中后期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与直链淀粉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可以提高SSS和GBSS活性,施钾肥在生育前期提高SSS和GBSS活性,后期抑制两者的活性;氮肥和钾肥均有促进淀粉积累的作用,但氮肥施用量过高时会抑制淀粉的积累。适当控施氮肥、增施钾肥是提高B优827籽粒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0.
利用WA型和G型籼型杂交水稻不育胞质与G46B转育构建的同核异质二元系,研究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发现两种水稻胞质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G型胞质综合指标优于WA型胞质;胞质对核基因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G型胞质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中Cha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