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山东东营市河口区新户乡所在的渤海海岸带和江苏连云港市徐圩盐场所在的黄海海岸带土壤质地、p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质指标以及地下水位和矿化度进行调查、测定与对比分析,并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下水的测定结果以及植物的耐盐性和对水湿状况适应性能,在连云港徐圩盐场的不同地段,选择不同的树种进行造林实验。结果表明,山东东营地区选择的冬枣树种对该地的气候、土壤、地下水比较适应,造林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连云港徐圩盐场各地段所选择的冬枣、紫穗槐、杨树、苦楝、栾树、青檀、杜仲、国槐、刺槐、旱柳、合欢、银杏等树种对当地局地环境也较为适应,总体造林效果基本达到设计要求,但在局部地段的苗木选择、植树方法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2.
桂花花衰老过程中的某些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朱诚  曾广文 《园艺学报》2000,27(5):356-360
研究了桂花花衰老过程中的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 ,桂花花瓣衰老过程中RNA和蛋白质含量迅速减少 ,RNase活性和蛋白水解酶活性明显增加 ,但DNA含量和DNase活性无明显变化 ;内源IAA、ZRs和GA含量降低 ;内源ABA含量和乙烯释放量上升。6 BA处理离体花瓣能阻止RNase活性、内源ABA含量和乙烯释放量的增加 ,维持高水平的IAA、ZRs和GA含量 ,从而延缓了衰老的速度。  相似文献   
73.
针对大面积水域溶解氧含量监测系统,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监测系统软件架构,应用完成端口通信技术,对监测系统的服务器进行网络通信优化,使其能够承载大量的数据监测客户端,提高实时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4.
切割子叶地黄瓜子叶离体培养及去顶育苗直接成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离子体子叶培养时,整片子叶培养形成花芽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切除部分子叶的花芽形成的百分率,切除黄瓜幼苗1/2子叶明显促进黄瓜幼苗去顶芽后直接化芽的百分率,纵向切除1/2子叶不利于直接花芽的形成。  相似文献   
75.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克隆水稻温敏转绿新基因,揭示其参与叶绿体发生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高光效育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辐射诱变的方法,从粳稻品种日本晴中筛选获得叶片黄化突变体osv15,并对其表型、农艺性状和遗传方式进行详细分析。构建了突变体与Kasalath的F2群体,利用多态性分子标记对目的基因进行定位和测序分析。【结果】osv15幼苗期在22℃低温下叶片黄化,叶绿素含量仅为野生型的10%,光化学效率下降,叶绿体结构异常;随着温度的升高,osv15的叶色由黄转绿,30℃时叶绿素含量恢复到野生型的68%,光化学效率和叶绿体发育与野生型相近。在自然环境下,osv15突变体从苗期至成熟期均表现为叶片黄化,且株高、分蘖数和产量等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显著。遗传分析表明osv15突变体的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OsV15基因定位到第6染色体多态性标记S4和S5之间84 kb的区间内,定位区间测序发现突变体中编码分子伴侣蛋白的基因Cpn60β1(LOC_Os06g02380)发生单碱基缺失。【结论】osv15是一个新的水稻温敏转绿突变体,Cpn60β1可能为突变基因。  相似文献   
76.
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为技术基础,建立了一种能单管同时快速鉴定沙门氏菌及其耐药相关1类整合酶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重组酶聚合酶扩增(duplex real-tim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T-RPA)方法。该方法以沙门氏菌特异毒力基因fimY和细菌耐药相关1类整合酶基因intI1为靶标序列,设计特异性RPA引物与exo探针,建立双重RT-RPA方法。结果显示,在fimY引物终浓度320 nmol·L-1,intI1 引物终浓度400 nmol·L-1,fimY探针终浓度60 nmol·L-1,intI1探针终浓度100 nmol·L-1,反应温度37 ℃,反应20 min时,双重RT-RPA扩增效率最高,且特异性好。灵敏度试验显示,沙门氏菌检测灵敏度为1.29×101 CFU·mL-1,intI1检测灵敏度为1.60×101 CFU·mL-1。实际样品检测试验中,前期从生猪养殖场、屠宰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筛选到61株沙门氏菌(2株携带intI1基因)、555株大肠埃希菌(均携带intI1基因),用建立的双重RT-RPA方法对上述菌株进行检测,可以同时鉴定出沙门氏菌及intI1基因。该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检测时间20 min)等优点,为快速鉴定携带耐药相关整合酶基因intI1的沙门氏菌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方法,可为耐药有害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7.
采用1973~2016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对芜申运河西段湖泊群面积进行解译,分析了该区的水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3年10月研究区湖泊群水域面积高达576.5 km~2; 1973~1979年水域面积在600~300 km~2间逐年降低; 1979~1990年水域面积在500~300 km~2间小幅波动下降; 1990年以前水域面积变化主要受围湖筑圩控制; 1990年以后水域面积趋于平稳,其变化主要受降水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分析了目前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基础差异较大、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教学方法陈旧、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相互脱节等,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教材建设;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开放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针对江西省水稻虫害的特点和特征,采用Protégé建立了专家知识本体库,基于本体推理方法实现了虫害诊断推理,并运用相似度算法解决了知识不确定性的诊断问题。开发的水稻虫害诊断系统集诊断、防治和查询多种功能于一体,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稻虫害的诊断和防治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竹丛枝病是普遍发生并导致竹林退化的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研究该病害的病原对于该病的防治有重大的意义。异香柱菌属Heteroepichlo?箬竹异香柱菌Heteroepichlo? sasae是引起竹子丛枝病的病原之一。利用形态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采自浙江桐乡的红哺鸡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丛枝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根据该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平板纯培养物的培养特征以及基于内源转录间隔区-核糖体DNA(ITS-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最终确定为箬竹异香柱菌。该分离物与红哺鸡竹丛枝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图5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