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1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306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145篇
  927篇
综合类   2140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963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308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又名油安草,艾菊,属于唇形科迷迭香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亚灌木,是地中海一带的重要景观植物。因其香味浓郁,被应用于香水、香皂、空气清新剂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中;该植物在医药方面还具有催经活血、利胆降压和抗癌等药理作用[1]。近年来,广西百色市大量种植迷迭香,但在种植区普遍发生一种根茎部病害,造成植株根茎部腐烂,最终全株干枯死亡。每年5~9月份高温多雨季节,一般田块发病率为5%~10%,严重时发病率达40%,给迷迭香的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国外曾报道Armillaria,Phytophthora和Rhizoctonia均可引起迷迭香根部病害[2],但目前国内对迷迭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未见有关病害的报道。本文对迷迭香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为研究该病害的发病流行规律及制定病害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寻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间毒素的差异及毒素与病菌致病性的关系,本研究选用致病性差异较大的3个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株,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其毒素,用水稻幼苗浸根法和种子发芽抑制法测定毒素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用TLC法分析毒素组分及组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菌株单细胞产毒素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强弱成正相关;供试的3个菌株,无论其致病力强弱,其产生的毒素只要有足够的量,都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也能使水稻幼苗萎蔫,且毒素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菌株间毒素组分和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一些特异的组分是否与其致病性有关,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3.
基于DSSAT模型陕西杨凌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DSSAT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降水年型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冬小麦生产潜力,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灌水对产量、WUE以及土壤蒸发量等的影响,从而确定关键灌水期;并在综合考虑产量、WUE、总灌水量、灌水次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最优灌溉制度。结果表明:(1) 冬小麦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灌浆水四水中以返青水最为关键,其次为拔节水,最后为越冬水和灌浆水;当不灌返青水时,冬小麦产量和蒸腾量显著降低,土壤蒸发量显著升高;(2) 不同降水年型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产量、WUE、作物蒸腾量等表现为丰水年略大于平水年,二者显著大于枯水年;而灌水边际效益表现为平水年>枯水年>丰水年;(3) 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的冬小麦最优灌溉制 度分别为枯水年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75 mm和50 mm,平水年返青期灌水75 mm,丰水年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水25 mm。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山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健康、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法,以小流域为评价尺度,对北京市山区的房山、平谷、密云、昌平、怀柔、延庆、门头沟7个区县551条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综合指数6.83,各区县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不大,以密云县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其余6区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使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评价的结果与现状基本相符,说明该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能用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995.
在新疆林业科学院佳木试验站,以7~8年生拉宾斯和艳阳为试验材料,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2个樱桃品种(拉宾斯、艳阳)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的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光响应曲线6个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拉宾斯与艳阳的PnGs均呈极显著差异,CiTrWUE均无显著差异;拉宾斯的Pn呈“单峰”曲线,艳阳的Pn呈“双峰”曲线,艳阳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拉宾斯、艳阳的Tr均呈单峰曲线分布,在整个日变化过程中拉宾斯的Tr比艳阳高;2个品种在11:00-13:00、15:00-17:00时,主要受到气孔限制的影响,PnTr均出现下降;19:00-21:00时,随着外界光照辐射减弱,2樱桃品种的PnTr再次出现下降;2种引种大樱桃中拉宾斯较艳阳而言是一种高光合、高蒸腾速率、高气孔导度的品种,且在高光辐射条件下不易发生光抑制,更有利于适应南疆地区高光照的外界环境。  相似文献   
996.
以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内人工植被恢复的长期定位监测试验为基础,将不同林龄(3、12、21、30、42 a和51 a)的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地作为研究对象,把农田和沙丘作为对照,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柠条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了人工柠条林对沙地的恢复改良效果、高寒沙地恢复需要的时间和柠条的可开发利用潜力。结果表明:随着柠条林龄的增加,土壤质地得到显著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农田0~5 cm层土壤理化性状相比,30年生柠条林地的表层土壤已恢复至农田水平,土壤有机质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改良效果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30~42年生柠条林的粗蛋白总量达到最高,结合沙地土壤恢复状况,建议在超过30年生的柠条林区实施平茬措施,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提高其生态经济价值,以促进高寒沙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杜鹃盛开期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百里杜鹃森林公园杜鹃盛开期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征,选择3月下旬晴朗天,对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普底景区空旷地、林内游憩地、林缘游憩地3类游憩地8个监测点的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浓度、气象因子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了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游憩地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及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候因子、游客游览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园内大粒径大气颗粒物(TSP、PM10)浓度日变化规律均为上午和傍晚高中午低,呈“双峰单谷”的“U”字型、“V”字型;小粒径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浓度呈现出早高,午后傍晚低的“L”字形;2)园内8个监测点4种粒径颗粒物日均浓度皆低于Ⅰ级标准,空气质量优;3)园内大气颗粒物浓度从低到高的游憩地类型依次为空旷地、林内游憩地和林缘游憩地,此现象与游客游览行为密切相关;4)数据显示在大气颗粒物浓度低于Ⅰ级标准时,影响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因子有:最大风速、平均风速、温度、风寒、相对湿度、热力指数、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  相似文献   
998.
基于MODIS的陕西省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面积指数(LAI)作为表征植被冠层的重要参数,在定量分析陆地生态系统能量交换中具重要意义。利用MODIS叶面积指数产品,结合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对2001-2014年陕西省LAI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陕西省LAI最大值平均总体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年内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2)陕北地区LAI上升趋势明显,年际波动较大,渭北塬区以及陕南东部部分区域LAI呈上升趋势,但年际间变化不大,其他区域LAI年际间变化趋势和波动均不明显。3)陕西省范围内典型植被类型LAI最大值平均年际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年内变化曲线各不相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是陕西省LAI上升的主要原因,气候因素是LAI产生波动的直接原因。反映了陕西省植被群体结构空间分布以及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99.
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及麦草为基质材料,采用单纯形格子试验设计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基质对平菇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优化平菇栽培配方。结果表明,4种原料对菌丝生长速度、生物学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棉籽壳和玉米芯互作与平菇生物学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具显著正效应。获得优化的栽培基质配方为棉籽壳53%、玉米芯34%、麸皮10%、石灰2%及石膏1%。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配方的增产效果显著,较目前普遍应用的纯棉籽壳配方平均增产25.14%。  相似文献   
1000.
以柔毛齿叶睡莲休眠茎为材料,分别采用水培法和泥栽法对其进行繁殖,并研究不同容器规格、施肥频率对其生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法可大幅度提高其繁殖系数,成苗数是泥栽法的5.2倍;盆栽容器规格、施肥频率对植株生长势具有显著影响,较大规格容器中植株生长势较好,不同处理的施肥频率均对植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幼苗期宜选择15 cm口径大小的容器栽植,成年期宜选择30 cm以上容器;施肥频率以每30 d 1次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