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6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侵害云南松树组织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辉  吕军 《林业科学》2001,37(6):71-74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蓝污真菌(Leptogramphium yunnanense)接种试验,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木质部,蓝污区域呈现出以心材为中心的扇形分布。在韧皮组织内,蓝污真菌主要沿着细胞轴向在垂直方向上生长,并可通过孔纹进入到水平方向上的相邻细胞内。本项研究揭示了该蓝污真菌在云南松树干韧皮和木质部组织,细胞内的生长和蔓延规律,进一步表明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L.yunnanense是云南松的一种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82.
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华山松木蠹象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将管氏肿腿蜂应用于华山松木蠹象的防治实践,结果表明:该蜂对华山松木蠹象有很强的搜寻能力。在室内管氏肿腿蜂对华山松木蠹象寄生率最高达71.43%,最低51.61%。在林内防治试验中,它对华山松木蠹象寄生率最高达41.67%,最低22.22%;防治效果均在25%以上,最高达38.27%。  相似文献   
83.
云斑天牛对板栗树的为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为板栗树重要害虫。它主要以幼虫蛀食板栗树干,常导致树干枯死,乃至整个树干断折。近年来,作者在禄劝县四个板栗生产乡调查表明,其为害轻者10—15%,重者40—70%,对板栗产量影响极大。云斑天牛在国内分布广泛,我省各板栗栽培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据记载,此虫还可为害滇杨、核桃、栎树、桉树,以及柳、榆等十多种树木。  相似文献   
84.
王兆慧  常燕  徐磊  叶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27-17332
[目的]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研究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絮凝条件。[方法]采用常规菌种分离纯化方法获得目的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其培养条件、絮凝条件和絮凝活性。[结果]分离到的菌株B2经初步鉴定为黄杆菌属。其产絮凝刺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NH4)2SO4 1.2g/L,KH2PO4 4.0g/L。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8.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为2m1。适宜的培养条件:温度为35℃,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时间为48h。用高岭土悬浊液对其絮凝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培养液最佳絮凝pH值为7.0,发酵液投加量为2ml,添加Ca^2+、Zn^2+能显著提高其絮凝活性。B2菌株在上述最佳条件下的发酵液对0.4%的高岭土悬浊液和生活污水的絮凝率均在85%以上。[结论]菌株B2絮凝活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5.
[目的]为明确云南省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规律,指导切梢小蠹的防控。[方法]在云南蠹害林区调查采样并鉴定切梢小蠹种类,比较20世纪90年代和2010年代石林、安宁、丘北3地切梢小蠹种群结构及变化情况。[结果]共有4种切梢小蠹在云南发生危害,其中,横坑切梢小蠹占发生总量的38.1%,云南切梢小蠹占36.6%,松芽小蠹占19.7%,华山松切梢小蠹占5.6%。小蠹种群结构90年代与目前比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所占种群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92.1%减少到目前的42.7%,而横坑切梢小蠹由20世纪90年代的7.9%,迅速增长到目前的57.3%。[结论]在云南,经过20年种群演替,之前云南切梢小蠹一支独大危害松林的局面,已转变为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角力共同危害松林,预示当地松林尤其是云南松林正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况,结果为云南省切梢小蠹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2010年至2011年两年的2~6月云南元江坝区稻田内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其2近缘种的数量变动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3种飞虱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序性。稗飞虱[S.vibix(Haupt)]及烟翅白背飞虱[S.kolophon(Kirkaldy)]发生最早,是2~3月秧田内的优势种;白背飞虱发生较晚、起始虫量极低,但种群增长极快,在4月后取代上述2种成为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元江坝区灯下监测中出现于主虫峰前的低小虫峰可能为另外2种飞虱的种群增长所致,测报工作中应加强对3种飞虱的甄别;白背飞虱种群"低起始、高增长"的特点是当地种群繁殖与迁入种群汇聚相叠加的结果,后续研究将阐明该区域越冬白背飞虱的数量、分布及成灾贡献率。  相似文献   
87.
彭艳发  胡菊英  彭志兵  肖霖  叶辉  彭志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22-16824,16827
蜜饯是我国经典、特色且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食品。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观念的改变,蜜饯产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针对近年来蜜饯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原料供应、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人才力量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以期为今后蜜饯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8.
红外相机技术相对传统方法在调查大中型兽类与地栖型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其活动节律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为探究这类动物在康禾保护区的组成等特征,2017 年 12 月至 2018 年 9 月,通过 30 台红外相机进行了初步调查,共拍摄到独立照片 2 233 张,鉴定出野生动物 32 种,其中,大中型兽类 3 目 6 科 8 种,鸟类 7 目 14 科 24 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斑林狸 (Prionodon paricolor)、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翅鸦鹃 (Centropus sinensis)、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 (Pitta nympha);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白鹇 (121.58);白鹇、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ra)均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此外,鸟兽物种数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89.
目前已测定线粒体DNA全序列的鳞翅目昆虫有12种。由于高变异性和强核苷酸组成偏好性,去除了两个蛋白基因和两个物种,最终以10个鳞翅目物种的11个蛋白编码基因拼接序列对鳞翅目分子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前人的结果一致,基于11个蛋白编码基因拼接序列数据所构的最大似然树支持鳞翅目,鳞翅目内各总科和各科均为单系群。与MINET[1]基于形态学数据的结果相同,各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卷蛾总科+[螟蛾总科+(尺蛾总科+蚕蛾总科)]}。蚕蛾总科内各科系统发育关系类似于REGIER等[2]的结论。  相似文献   
90.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是松科(Pinaceae)树木的主要蛀食性害虫,分布遍及国内各省、自治区[1,2],在云南该虫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L.)。近10多年来,云南松蠹害林已达数十万公顷,给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3~5]。国外对小蠹虫侵害机理及暴发成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小蠹虫携带的病原性伴生真菌在蠹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伴生真菌是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usLinnaeus)成功定殖的先决条件[6];对于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