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6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817篇
林业   942篇
农学   1150篇
基础科学   565篇
  1256篇
综合类   1962篇
农作物   402篇
水产渔业   345篇
畜牧兽医   856篇
园艺   222篇
植物保护   52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438篇
  2005年   417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低温胁迫下弓葵幼苗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低温胁迫下弓葵( Butia capitata Becc) 幼苗叶片的MDA 含量逐渐增加, 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 8 ℃条件下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明显强于2 ℃。细胞膜透性在2 ℃条件下变化不大, - 8 ℃时则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急剧上升, 细胞膜受到伤害。- 8 ℃胁迫下细胞保护酶SOD、POD 和CAT 活性短期(6 h) 内升高,然后下降, 24 h 以后3 种保护酶受到低温胁迫的严重抑制。在2 ℃胁迫下, SOD 活性在6 h 内变化不大, 随后下降; CAT活性变化趋势与- 8 ℃时相似, 但变化幅度较小; POD 虽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但降幅明显小于升幅, 至48 h 时POD 活性仍维持较高水平。2 ℃低温胁迫不是抑制而是促进POD 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2.
β-氨基丁酸、茉莉酸及其甲酯诱导辣椒抗TMV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β -氨基丁酸 (BABA)、茉莉酸 (JA)及其甲酯 (MeJA)喷雾处理辣椒叶片和茎秆后可诱导辣椒获得对TMV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 :3种诱抗剂对不同辣椒品种所表现的诱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诱抗效果受诱抗剂的使用浓度、作物的生育期和TMV的接种浓度所影响 ;最高的诱抗效果可达到 5 0 %以上 ;BABA处理后 5~ 6d ,JA与MeJA处理后 6~ 10d接种TMV ,辣椒植株开始表达出较高的诱导抗性 ,这种抗性可持续 15d以上 ,并表现出与数量抗病性相似的特性。  相似文献   
43.
小麦化感作用物的提取,分离及其对白茅的杀除效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颖壳提取物经3520树脂分离后,对所得甲醇洗脱物离心,分得油类似物、上清液及沉淀物。前两个组分在300mg/L的浓度下,对白茅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8%。上清液经硅胶柱分离,得7个亚组分,其中第1、3和7号亚组分在500mg/L浓度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5%、91%和95%。第3亚组分经葡聚糖凝胶柱分离,又分得A、B、C 3个组分,褐色粉末状的B组分在1000mg/L浓度下使白茅的生长量下降81%。从而证明小麦颖壳对白茅的化感作用是由多个化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室内和温室及大田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颖壳中的甲醇洗脱物在24mg/株的剂量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可达90%以上。这暗示,小麦颖壳中的甲醇可溶物可望开发成为防治白茅的生物除草剂。  相似文献   
44.
华北地区夏玉米田马唐治理的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于1992~1994年研究夏玉米田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治理的生态经济阈期,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学模拟,建立夏玉米的相对产量与马唐的相对干扰生长时间、相对出苗时间的函数关系。苗后马唐干扰生长的相对时间即相对天数(Xu)与夏玉米相对产量(Yu)的关系式为: Yu=101.5/{1.0 0.01756EXP[—(—0.0876Xu 0.0004888Xu~2)]}…………(1)苗后马唐出苗的相对时间与玉米相对产量的关系式为: Yd=100.73/{1.0 0.96EXP[—(0.06346Xd-0.00006859Xd~2)]}……………(2) 根据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的定义和(1)、(2)两公式计算可知:夏玉米田马唐防除的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的始期应从夏玉米苗后生育期总天数的11.8%开始,结束于夏玉米苗后生育期总天数的53.9%。例如华北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总天数一般是95天,夏玉米苗后生育期总天数(T)约为88天,故夏玉米田马唐防除的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约在夏玉米苗后10.6—47.5天之间。  相似文献   
45.
云南省稻瘟病,小麦锈病预测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稻瘟病、小麦锈病预测领域专家知识,以及借助模式识别势函数法实现的自学习、自提取的知识,采用正向和反向精确推理控制策略,首次建立云南省水稻穗瘟病、小麦条锈病预测专家系统,1994~1995年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系统创造性地采用全屏幕编辑树图的知识输入法和森林表示技术对知识库进行管理,便于知识库的扩充和维护。推理结果、推理路径及知识查询以彩色图形方式显示,对于学习领域专家的实践经验具有独特优点。  相似文献   
46.
根据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BMV)两株系B和C的核酸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利用RT-PCR可以特异地区分纯化的和0.2g病叶中的两株系,RT-PCR检测SBMV-B的灵敏度为10pg。  相似文献   
47.
中国18 省市番茄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利用5 个含有不同单显性抗番茄晚疫病基因的番茄材料Ts19、Ts33、W1Va700、LA1033 和L3708为鉴别寄主, 对我国18 省、市、自治区的番茄晚疫病菌201 个纯化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8 个小种, 即生理小种T0、T1、T1 ,2 、T1 ,2 ,3 、T1 ,2 ,3 ,4 、T1 ,4 、T1 ,2 ,4 和T3。其中, 小种T1 和T1 , 2是主流小种, 地理分布最广和发生频率最高, 分别在13 和11 个省市出现, 占样本总数的28.8 %和28.4 %;其次是小种T0 和T1 ,2 ,3 , 分别在8 和7 个省市出现, 分别占1819 %和819 %; 再其次是小1 ,2 ,3 ,4 , 在4个省市有发生, 占710 %; 小种T1 ,2 ,4 、T1 ,4 和T3 分布均少, 仅在1~2 个省市发生, 分别占3.0 %、2.5 %和2.5 %。这是我国的首次报道, 为番茄晚疫病的抗源材料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宛椒 1号辣椒是利用从“世界冠军”甜椒中选育的自交系 880 8和从邓州市农家品种羊角椒中选育的自交系 880 4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果实大牛角形 ,纵径 15 .5cm ,肩横径 3.4cm ,肉厚 0 .35cm ,单果质量 4 3g ,微辣带甜。早熟 ,从定植到始收约 4 4d(天 ) ,一般 6 6 7m2 产量 370 0~ 4 5 0 0kg。较抗疫病、炭疽病和病毒病。  相似文献   
49.
2000~2004年间广西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从广西不同地区规模化鸡场的13个肉鸡群病死鸡中分离到13株有血凝性的病毒,这13株病毒的血凝性均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经过血凝(HA)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和RT-PCR检测结果确定为新城疫病毒.13株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实验结果证明该13株病毒均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50.
An 8‐year‐old Appaloosa mare with rectal paralysis due to a cosmetic ethanol ‘tail block’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treatments including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Her rectal and tail tone gradually improved after the treatment. At 4 months after initial presentation, the mare was able to produce faecal piles on a regular basis, and manual evacuations were no longer need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within 30 days of beginning treatment. At 8 months, the owner indicated that the mare had normal defaecation, was able to swish the tail from side to side and lift the tail to urinate, and had no evidence of straining to defaecate or col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