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9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300篇
林业   376篇
农学   422篇
基础科学   218篇
  509篇
综合类   610篇
农作物   139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346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7 毫秒
941.
在模拟酸雨作用下 ,研究了重金属污染和未污染的酸性红壤和黄红壤中铝和水溶性有机质的溶出以及对重金属活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模拟酸雨pH值下降 ,土壤pH值和盐基饱和度明显降低 ,而交换性酸度明显增加 ,污染土壤中交换性氢含量比未污染土壤高 ,而交换性铝含量比未污染土壤低。铝溶出量与模拟酸雨pH值密切相关 ,当模拟酸雨pH值在 5 .60~ 3.5 0时 ,供试红壤浸出液中铝浓度几乎在同一水平 ;当pH≥ 4 .5 0时 ,供试黄红壤中溶出铝亦未明显变化 ;当模拟酸雨pH =3.5 0时 ,未污染黄红壤中铝溶出明显增多 ;当pH =3.0 0时 ,供试土壤中铝溶出量急剧增加。随模拟酸雨pH值下降 ,污染土壤中铝溶出比未污染土壤低 ,而有效态重金属活动性明显增加 ;污染土壤中水溶性有机质比未污染土壤溶出明显增加 ,水溶性有机质 -重金属络合体促进了重金属的溶解迁移行为。  相似文献   
942.
针对水稻直播机施肥装置施肥过程中易堵塞及无法及时报警的问题,结合南方水稻直播施肥的农艺要求,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水稻直播机气流式施肥监测系统,可以在施肥装置出现管道堵塞后进行报警提示。首先,对气流式施肥监测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然后,对关键部件气流分流管道建立仿真模型,采用Fluent和Rocky软件进行气固耦合仿真试验,以肥料颗粒的动能变化量为指标,对气流分流管道的防堵性能进行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当气流分流管道进气口施加800 Pa气流时,肥料颗粒的动能提高了17.4%。最后,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台架静态试验,以堵塞报警准确率为评价指标,得出较优工作参数为气流分流管道内径28 mm,进气口气压值700 Pa,施肥速率20 g/s;以较优参数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堵塞报警准确率均大于90.0%,最高达96.7%;装置工作稳定性好,未出现装置失灵情况,可满足水稻施肥装置堵塞监测准确率要求,该研究可为水稻施肥堵塞报警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赣南地区设施菜地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江西省赣州设施菜地土壤全硒(Se)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于2021年对赣南地区设施蔬菜大棚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235件,测定了土壤采样点的经纬度、海拔及土壤中全硒含量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赣南地区设施菜地土壤全硒质量分数平均为0.31 mg/kg,变化范围为0.03~1.25 mg/kg,全硒含量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研究区域设施菜地富硒土壤资源较为丰富,85.1%的样点数土壤全硒含量处于足硒及以上水平(>0.175 mg/kg),其中有22.1%的样点数土壤属于富硒水平标准(>0.400~3.000 mg/kg),而富硒土壤主要集中在赣南地区的正西部及东北部等部分区域;7.2%和7.7%的样点数土壤全硒质量分数分别达硒不足(>0.125~0.175 mg/kg)和潜在硒不足水平(≤0.125 mg/kg),二者主要集中在赣南地区西南角部分区域,不存在硒中毒区域。海拔每增加1 m,设施土壤全硒质量分数降低5.35×10-4 mg/kg;纬度每增加1°和pH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土壤全硒质量分数分别增加0.090和0.049 mg/kg。综上,赣南地区设施菜地土壤硒资源具有较大利用潜力,并可依据研究区域全硒含量分布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设施富硒蔬菜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44.
针对现有播种机排种技术研究态势缺乏定量分析,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系统性和全面性梳理不充分等问题,该研究对已有排种技术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从科研生产力、影响力和发展力等方面可视化呈现排种技术的研究态势,总结排种技术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并介绍国内外先进农机企业基于前沿排种技术开发的产品,分析其产业化应用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排种技术呈波浪发展,当前处于高速稳态发展期;中国科研产出较多,影响力紧次于美国;代表性期刊有《Biosystems Engineering》《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和《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高影响力学者和机构围绕不同地区的典型农作物开展排种技术研究,推动了排种技术进步和机械化水平提升;排种技术发展脉络以实现功能为主的单一主题研究逐渐过渡到机构优化、机理分析、虚拟仿真等垂直细分主题的深入探索,现阶段排种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速兼用排种、播种均匀性、DEM-CFD耦合仿真、控制和监测系统开发。排种技术应用注重高效高性能装备研发,国内排种新产品研发处于跟跑阶段;随着新兴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思维的应用,排种技术研究向高速高性能、精准精确、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本研究可为把握排种技术领域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播种机具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5.
棉花种植在南疆地区有重要地位,是南疆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科学使用薄膜覆盖可提高棉花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但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尚未解决。为此,基于南疆棉花种植区域环境,设计了一款棉花地残膜回收机,对残膜回收的机架装置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样机进行制作及田间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残膜回收机回收率达到72.4%,可为南疆棉花地残膜回收工作提供一定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6.
947.
为了研究不同减氮施肥对水稻土壤养分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对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有显著性提高。20%氮肥减施(T2)后有机质、pH、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有所上升,30%氮肥+50%有机氮(T3)施肥土壤中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都显著性升高,各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水稻苗期,30%氮肥+50%有机氮(T3)施肥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芽孢杆菌数量明显提升。在水稻分蘖期,100%氮肥施肥(T1)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显著性升高。在水稻成熟期,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水稻生长期间可培养木霉菌数量差异都不显著。说明在稻菜轮作土壤中实施合理减氮施肥是减少养分累积、保持土壤养分稳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48.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抗性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抗大豆花叶病毒1、2、3号毒系的品种(系)吉林21号、公交8107—12和公交8045—524—2与感病品种吉林20号杂交,研究抗病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吉林21、公交8107—12对SMV1号毒系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基因决定的,F_1表现感病,F_2呈9感:7抗的分离比例。三个抗病亲本对SMY2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F_2呈3抗:1感的分离比例对SMV3号毒系的抗性反应是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表现为隐性。  相似文献   
94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遗传由两种不同类型基因控制的假说,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漂变”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遗传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选育技术路线和方法,以解决现有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0.
环氧化天然胶/丁腈胶共混物硫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计、强力试验机等仪器,开展环氧化天然橡胶/丁腈橡胶共混物硫化条件的研究,包括配方的选择、制备工艺、贮存时间等方面,从而确定适宜的硫化条件与工艺,并据以制备出具有一定程度共硫化的硫化胶;与环氧化橡胶、丁腈橡胶、天然橡胶/丁腈胶共混物相比,环氧化橡胶/丁腈橡胶共混物在力学与耐油性能上均有所改善,因此可以在工业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