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5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273篇
林业   320篇
农学   551篇
基础科学   192篇
  473篇
综合类   791篇
农作物   149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327篇
园艺   61篇
植物保护   2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ZXX-65真空循环熏蒸设备熏蒸仓储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用ZXX-65真空循环熏蒸设备在不同真空压力、熏蒸时间、药剂浓度条件下对选定的典型仓储实验试虫进行熏蒸,根据杀虫效果,筛选出害虫的最优熏蒸条件组合。结果表明,ZXX-65真空循环熏蒸设备可以在2h内杀死各种仓储害虫。40000Pa,60g/m^3,2h为仓储害虫的最优熏蒸条件组合。  相似文献   
22.
非自然越夏区小麦白粉病模拟鉴定病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0~1995年根据陕西省关中麦区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特点,人工模拟自然发病条件,在非自然越夏区杨陵(省农科院试验地)成功地建立起白粉病菌可周年存活,且秋、春季均能充分诱发感染的混合菌系病圃,宜对小麦种质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抗白粉病鉴定。利用该病圃已对陕西省1000余份小麦品种(系)及部分国内外抗源亲本材料做了抗病性鉴定和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23.
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蚕业规模经营的比重越来越高,蚕室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大棚养蚕已成为蚕桑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现行塑料大棚育一般是4龄入棚,为了更好适应规模经营的需要,我们于2003年秋蚕期尝试家蚕3龄入棚落地饲养,试验获得成功。2004年我们将扩大推广面,对家蚕3  相似文献   
24.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新疆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莉  段维军  李国英  宋蓓 《植物检疫》2004,18(5):266-268
用一对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引物D1和D2进行PCR扩增,对于落叶型黄萎病菌,该对引物可特异性地扩增产生一段550bp的产物,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则不能被扩增.供试的35个新疆黄萎菌系中,有3个菌系扩增出550bp大小的落叶型黄萎病菌特异性片段,表明目前新疆已存在落叶型黄萎病菌,用此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疫和鉴定落叶型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25.
Liver metabolism is affected by nutri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ow‐protein diets (17% crude protein, CP) supplemented with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s), including leucine (Leu), isoleucine (Ile) and valine (Val), on hepatic amino acid profile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growing pigs. The ratio of Leu : Ile : Val in all groups was 1 : 0.51 : 0.63 (20% crude protein, CP), 1 : 1 : 1 (17% CP), 1 : 0.75 : 0.75 (17% CP), 1 : 0.51 : 0.63 (17% CP) and 1 : 0.25 : 0.25 (17% CP) respectively. Results revealed that compared to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1 : 0.51 : 0.63, 20% CP), the low‐protein diets significantly augment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most essential amino acids and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 .05), with the greatest values observed in the 1 : 0.25 : 0.25 group. Moreover,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the low‐protein diets with the Leu : Ile : Val ratio ranging from 1 : 0.75 : 0.75 to 1 : 0.25 : 0.25 markedly downregulated the mRNA abundance of 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 lipoprotein lipase (LPL) and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4 (FABP‐4) (< .05), and upregulated the mRNA expression of hormone‐sensitive lipase (HSL),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 coactivator‐1α (PGC‐1α), uncoupling protein 3 (UCP3) and liver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 (L‐CPT‐1) (< .05). Therefore, our data suggest that protein‐restricted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optimal BCAA ratio, that is, 1 : 0.75 : 0.75–1 : 0.25 : 0.25, induce a shift from fatty acid synthesis to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the liver of growing pigs. These effect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相似文献   
26.
不同栽培模式下青贮玉米的农艺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的栽培模式对青贮玉米(Zea mays)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选用新饲玉19号在(30+60)、(10+66)、(17+50)、(60+60)、(76+76)、(40+60)和(30+90)cm 7种行距栽培模式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0+60)cm的栽培模式中青贮玉米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以及单株叶面积、倒四叶SPAD值和单株干鲜重均高于其他栽培模式,随着栽培行距的增加,青贮玉米冠层中下部透光率有所增加,(60+60)cm等行距栽培下青贮玉米冠层结构布局合理,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模式(P=0.003)。不同的栽培模式中,随着行距的增加玉米农艺性状表现良好,(60+60)cm等行距栽培时有利于青贮玉米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7.
醇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标记物,被广泛用于土壤及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溯源。为探究醇类化合物对高寒草甸退化指示作用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高寒草甸植物与土壤中醇类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物中醇种类数为2~21,碳数为4~37,不饱和醇种类数高于饱和醇。退化土壤中检出9-甲基-10-顺式十五烯-1-醇、2-亚甲基-5α-胆甾烷-3β-醇、1-三十七烷醇,而在未退化土壤中未检出。高寒草甸中植物和土壤醇的种类大小关系为退化植物退化土壤未退化植物未退化土壤,植物和土壤中相同的醇有很强的相关性(R2=0.871)。植物和土壤醇类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表明,醇类化合物可以用作标记物来指示高寒草甸退化。  相似文献   
28.
旨在探明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间作措施的合理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单作为对照,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间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间作较单作显著降低了作物产量,尤其在温带地区。此外,在地面覆盖和豆科作物条件下,间作也降低了作物产量。然而,当降雨量超过600 mm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显著增加了29.6%。而当降雨量小于600 mm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降低了18.7%。年均气温也显著影响间作的产量效应,当年均气温高于20℃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降低了55.1%,长期间作(>5年)有利于提高产量,然而当年数少于3年时,间作较单作却降低了作物产量。高有机质含量(>20 g/kg)和低有机质含量(1 g/kg)条件下,间作均不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与此类似,当土壤全氮高于1.5 g/kg时,间作较单作的作物产量降低48.6%。间作对作物产量的降低幅度在pH 6.5~7.5时是最大的。当土壤有效磷、氮和钾含量分别为>30 mg/kg、 <50 mg/kg和50~100 mg/kg时间作较单作降低作物产量。因此,间作的产量效应受气候、试验年限和土壤性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水稻(Oryza sativa L.)粒型包含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一系列农艺性状,是影响水稻稻米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粒型基因逐渐被定位和克隆。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已经克隆的与水稻粒型有关的基因:粒长基因有GS3、GL7GL3.3等;粒宽基因有GW2GW5GS5等;长宽比基因有GW7TGW3GS2等,各个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各个粒型基因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同时,指出了水稻粒型基因在进行分子植物育种时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