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140篇
农学   91篇
基础科学   36篇
  226篇
综合类   886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充实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雾灵山保护区自2015年开始将红外相机技术应用到野生动植物的资源调查和管护中。目前应用红外相机技术发现兽类5目10科14种,鸟类4目6科10种,掌握了区内主要物种猪獾(Arctonyx collaris)、狍(Capreolus)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补充了保护区的本底调查资料,为保护区进一步开展金钱豹(Panthera pardus)、斑羚(Naemorhedus goral)和鸟类多样性等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保护区制定关于野生动物资源的相关管护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猛  刘斐  赵宇  夏雪岩  李顺国 《农学学报》2021,11(3):93-100
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且种类繁多。为稳定河北省杂粮生产发展,进一步调整河北省种植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河北省杂粮的历史生产现状,包括面积、单产、总产以及河北省各地市杂粮的分布,试图探索杂粮的生产布局与趋势,同时针对河北省杂粮历史单产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造成单产变化的成因,并简单提出建议。最后提出河北省杂粮生产布局的展望,将河北省杂粮生产区域布局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战略提升区、稳步发展区三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3.
河北的山地在植被上属于落叶阔叶林地带。河北山地的森林具有立地生产力较低,人工林和天然林年龄小,多与农田、果园和牧地等交叉分布的特点。河北的山地森林在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供应城乡居民所需的用材和烧柴及果品、为人民提供游乐活动场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北山地森林应该遵循的发展方针是:要把山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列在首位;要以林为主,协调发展农、果、林、牧的关系;在培养森林上,要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并重的政策;要把经济林的发展和其他林种结合起来,重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北地区渔业现状的分析,从中挖掘出西北地区渔业落后的社会经济原因,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渔业发展形势,总结了西北地区渔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强市场宣传和资源开发、引进资金和技术以及政策引导等发展西北渔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教育普遍比较落后,西部大开发,需要从教育立法的高度来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从而发挥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承德地区防护林体系林种结构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线性规划方法,把以防护效益为主并满足社会需求作为约束条件,使防护林工程的费用最小作为目标,计算出了河北省承德地区防护林体系林种结构的61个方案。对不同情况,如资金不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解决木材供需矛盾以及其它条件的变化等等,可以从61个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撑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脆弱性叠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干扰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出应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及法律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此为重要支撑,恢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9.
河北沿海焦氏舌鳎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氏舌鳎过去利用价值较低,但随着渔业捕捞能力的增强,渔业资源衰退的问题日益突出,焦氏舌鳎的生态优势逐步显现。通过对河北省沿岸焦氏舌鳎近年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近两年其生态优势度有所提升,群体组成存在小型化、低龄化的特点,就此提出了渔业资源养护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浅析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推进生态经济沟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以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以生态经济相互协调为前提,以山区环境和资源、人口为依据,提出了建设农村高效农业,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