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吡虫啉有效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比麦长管蚜高 ,其LC50之比为1∶3左右。田间试验结果明确 ,吡虫啉持效性好 ,其持效期与吡虫啉用量和麦蚜种类有关。小麦穗蚜发生始盛期是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防治禾谷缢管蚜最佳有效用药量为1g/667m2,麦长管蚜为2g/667m2。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植物对锰胁迫的耐受性机制,以采自重金属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的鸡眼草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锰浓度胁迫下[0 (对照)、1000、5000、10000、15000、20000 μmol·L-1] 开展盆栽试验,比较研究锰胁迫对两种来源鸡眼草表型、生理生化特性及锰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锰浓度的升高,1) 两种来源鸡眼草的根干重、芽干重、根冠比均呈降低的趋势;当锰浓度达5000~20000 μmol·L-1时,与对照相比,污染区、非污染区鸡眼草的芽干重分别下降4.34%~27.71%与16.33%~49.77%,根干重分别下降19.00%~66.06%与27.90%~77.54%,污染区下降幅度均较非污染区的小;2) 两种来源鸡眼草的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则逐渐升高;3) 两种来源鸡眼草根、茎、叶的锰含量均增加;锰浓度为20000 μmol·L-1时,污染区和非污染区鸡眼草的叶锰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53和13.41倍。因此,污染区鸡眼草锰耐受能力及富集能力均较非污染区鸡眼草高,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是其耐受高锰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南疆棉田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的生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疆尉犁县两处棉田,4个品种十一星瓢虫的种群动态、人工诱集和棉蚜防治效果测试观察,发现:在南疆不同品种的棉田中,十一星瓢虫是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约占棉田瓢虫总数的80%左右;十一星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跟随关系,发生期比棉蚜滞后1周左右。人工诱集十一星瓢虫的数量与诱集箱放置的位置和箱内的诱集物有关。放置在棉田周围林带中的诱集箱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其次是棉田埂箱,棉田内诱集的数量最少;诱集箱放入蜂蜜和花粉蜜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放入花粉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次之,不放任何诱集物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少。越冬后的十一星瓢虫早期释放到棉田中心蚜株上可以有效防治蚜虫危害,中心蚜株株高比未释放瓢虫处理的增高59.5%,果枝数增加20.3%、蕾数增加100%、铃数增加81.4%,单株产量增加81.1%。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系统净化文蛤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经人工方法使其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杆菌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文蛤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36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埃希氏大肠杆菌减小约3个对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文蛤净化效果的因子依次为水交换率、贝水比和温度;最佳的净化条件为:换水率3次/h、贝水比为1∶4、温度15℃。文蛤的净化生产证明,这些净化条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elagic dispersal is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populations, as well as providing connections among populations. Estimates of larval dispersal from spawning grounds are important to determin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recruitment that ma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population.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the dispersal of Centropristis striata (black sea bass) larvae on the southeast U.S. continental shelf. We use a coupled larval behavior – 3D circulation model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timing and location of spawning against that of larval vertical migration on larval dispersal. Using the results of field data on larval vertical distributions, we compare the dispersal of virtual 'larvae' which have ontogenetic changes in vertical behavior with that of particles fixed near the surface and near the bottom. Larvae were released at potential spawning sites four times throughout the spawning season (February through May) for 3 yr (2002–04) and tracked for the assumed larval duration (from 27 to 37 days including the egg stag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dult behavior, in the form of spawning time and location,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larval vertical behavior in determining larval dispersal on the inner- and mid- continental shelves of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分析,得到青杨虎天牛在各种杨树及其它阔叶树种的纯林、混交林以及不同类型林分、、树干不同部位的发生状况,选择出相对抗青杨虎天牛及易受青杨虎天牛危害的杨树品种及其它阔叶树种,为利用生态方法控制青杨虎天牛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红肉病”文蛤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3,27(5):462-467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水平下研究了患“红肉病”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患病文蛤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膨大、脱落,鳃、外套膜、消化盲囊等组织发现异常结构及寄生物,如嗜碱性的包涵体、嗜酸性颗粒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等。另外,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蛤在糖含量、磷酸酶活性等方面也有明显变化,表现为消化盲囊、肠等部位吸收细胞内糖含量增加。消化盲囊、消化管各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弱,碱性磷酸酶活性(AKP)增强。鳃组织ACP活性增强,AKP活性减弱等。  相似文献   
8.
美洲黑石斑鱼属于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Serraninae,俗名有翡翠斑、珍珠斑等美称,是美国近年成功开发的一个新养殖鱼种。它的养殖和市场潜力巨大,活鱼和加工产品极受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的欢迎。我国从2003年引进,试养效果良好;2006年大规模生产苗种达100余万尾,为在我国推广养殖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潜力、商业价值和在我国推广养殖的可行性,认为该品种很适合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温带和亚热带水域开展深水网箱、工厂、池塘等模式的养殖,预测产品不仅可以内销而且有望远销欧美各国。  相似文献   
9.
溶藻胶弧菌脂多糖对大菱鲆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溶藻胶弧菌脂多糖在增强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方面的作用机理,开展了研究工作。实验中以浓度为2.4mg/ml 溶藻胶弧菌脂多糖,通过口服和注射的方式接种平均体重47.2g 大菱鲆幼鱼,接种后第7、15、 30天,分别采血根据血细胞吞噬作用检测结果计算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结果显示,溶藻胶弧菌脂多糖对白细胞吞噬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方面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硬壳蛤的生物学及养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硬壳蛤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各州的重要经济双壳数。该种对温度和盐度适应性较广,适应多种底质生活。2000年,由美国引入大连,本文结合引入后对其人工育苗和养殖的初步研究,综述了硬壳蛤的生长、繁殖、幼体发育和生态习性等养殖生物学特性和硬壳蛤浮游幼体培养、中间育成及养殖技术等,为硬壳蛤在我国开展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