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麦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吡虫啉有效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比麦长管蚜高 ,其LC50之比为1∶3左右。田间试验结果明确 ,吡虫啉持效性好 ,其持效期与吡虫啉用量和麦蚜种类有关。小麦穗蚜发生始盛期是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最佳时期 ,防治禾谷缢管蚜最佳有效用药量为1g/667m2,麦长管蚜为2g/667m2。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植物对锰胁迫的耐受性机制,以采自重金属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的鸡眼草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锰浓度胁迫下[0 (对照)、1000、5000、10000、15000、20000 μmol·L-1] 开展盆栽试验,比较研究锰胁迫对两种来源鸡眼草表型、生理生化特性及锰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锰浓度的升高,1) 两种来源鸡眼草的根干重、芽干重、根冠比均呈降低的趋势;当锰浓度达5000~20000 μmol·L-1时,与对照相比,污染区、非污染区鸡眼草的芽干重分别下降4.34%~27.71%与16.33%~49.77%,根干重分别下降19.00%~66.06%与27.90%~77.54%,污染区下降幅度均较非污染区的小;2) 两种来源鸡眼草的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则逐渐升高;3) 两种来源鸡眼草根、茎、叶的锰含量均增加;锰浓度为20000 μmol·L-1时,污染区和非污染区鸡眼草的叶锰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53和13.41倍。因此,污染区鸡眼草锰耐受能力及富集能力均较非污染区鸡眼草高,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是其耐受高锰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茶叶斑蛾属鳞翅目斑蛾科,以幼虫咀食茶树叶片为害,是茶树叶部害虫之一。本文主要从茶叶斑蛾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3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茶农或技术员提供更直观的害虫识别与科学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4.
纵条纹炭角菌具有镇静、催眠等药用价值,已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栽培。为探究纵条纹炭角菌的研究进展,对其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人工培养、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种贻贝(厚壳贻贝、紫贻贝)稚贝及通过人工培育所得的二者的杂交后代稚贝同工酶表达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5种酶(SOD、MDH、ME、ATP、ADH)在上述3种贻贝中的表达极为相似,MDH在3种贻贝中除r迁移率相同的条带外,在紫贻贝中表达出迁移率较小、表达较弱的条带;SOD和ATP仅在厚壳贻贝中表达出比另外2种多1条迁移率最大的条带,ME则表现为紫贻贝少1条中间的条带,ADH在杂交贻贝和紫贻贝中表达完全相同,厚壳贻贝虽也表现为3条酶带,但迁移率明显不同.试验结果说明,厚壳贻贝和紫贻贝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杂交后代与二者均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与传统的分类方法所得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美洲黑石斑鱼属于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Serraninae,俗名有翡翠斑、珍珠斑等美称,是美国近年成功开发的一个新养殖鱼种。它的养殖和市场潜力巨大,活鱼和加工产品极受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的欢迎。我国从2003年引进,试养效果良好;2006年大规模生产苗种达100余万尾,为在我国推广养殖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潜力、商业价值和在我国推广养殖的可行性,认为该品种很适合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温带和亚热带水域开展深水网箱、工厂、池塘等模式的养殖,预测产品不仅可以内销而且有望远销欧美各国。  相似文献   
7.
The dietary habits of the sea urchin Salmacis sphaeroides and the gastropod Trochus maculatus in ex situ mariculture were examined. Fouling algal assemblages on terracotta tiles were exposed to the grazers and compared. Except for Day 0, the assemblages on Days 2, 13 and 27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cross treatments. S. sphaeroides rapidly consumed most algae, leaving an assemblage dominated by turf algae and bare tile. T. maculatus primarily fed on green filamentous algae, resulting in an even distribution of other algal functional groups, while control tiles were dominated by green filamentous algae. Using three representative fouling algae species (Bryopsis corymbosa, Hypnea spinella and Lobophora variegata), the consumption rates of both grazers and dietary preferences of S. sphaeroides were examined through a single‐diet and a choice experiment respectively. The single‐diet experiment revealed differential algal consumption rates for S. sphaeroides (H. spinella = B. corymbosa > L. variegata) and T. maculatus (B. corymbosa > H. spinella = L. variegata). The choic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S. sphaeroides preferred H. spinella over the other two species. These experiment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dietary habits of grazers as this has direct implications on their effectiveness as biological controls of fouling macroalgae in mariculture.  相似文献   
8.
“红肉病”文蛤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3,27(5):462-467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水平下研究了患“红肉病”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患病文蛤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膨大、脱落,鳃、外套膜、消化盲囊等组织发现异常结构及寄生物,如嗜碱性的包涵体、嗜酸性颗粒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等。另外,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蛤在糖含量、磷酸酶活性等方面也有明显变化,表现为消化盲囊、肠等部位吸收细胞内糖含量增加。消化盲囊、消化管各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弱,碱性磷酸酶活性(AKP)增强。鳃组织ACP活性增强,AKP活性减弱等。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系统净化文蛤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经人工方法使其体内积累埃希氏大肠杆菌达到5个对数值后,放入小型紫外线循环净化系统中,通过正交试验来研究各种环境因子对文蛤自身净化能力的影响。经36 h净化处理后,贝肉中埃希氏大肠杆菌减小约3个对数值。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文蛤净化效果的因子依次为水交换率、贝水比和温度;最佳的净化条件为:换水率3次/h、贝水比为1∶4、温度15℃。文蛤的净化生产证明,这些净化条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二氯异氰尿酸钠、溴氯海因、敌杀死对鲶鱼 (9~ 1 1cm )的急性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三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分别为 0 1 8mg/L、 0 56mg/L、 0 0 0 4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