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0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林业   991篇
农学   1126篇
基础科学   215篇
  1258篇
综合类   2866篇
农作物   582篇
水产渔业   463篇
畜牧兽医   668篇
园艺   1893篇
植物保护   59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475篇
  2016年   558篇
  2015年   593篇
  2014年   503篇
  2013年   580篇
  2012年   723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478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30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5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湖北省是蔬菜大省,甘蓝是湖北省蔬菜主产区的骨干品种。通过对湖北省甘蓝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从3方面对湖北省甘蓝产业概况展开介绍:甘蓝在湖北省的地位、湖北省甘蓝区域化优势、品牌优势对湖北省甘蓝带动作用,并对湖北甘蓝品种茬口格局、甘蓝病虫害发生情况、甘蓝采后贮运销售情况进行介绍,列出了目前湖北省甘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着眼于全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注重科技手段,提升育种能力;农机农艺结合,规模化高效种植;注重土壤管理,营造良好生长环境;加大科研力度,改善尾菜处理。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能力。近十几年来,我国大豆品种更新快,导致大豆根瘤菌株与新品种匹配能力差、接种效果不明显。筛选与主栽大豆品种匹配性好、固氮效率高的广谱性优良菌株,可为针对性的施用大豆根瘤菌接种剂提供菌种资源和方案。选取本实验室前期分离保存的6个优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和2个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在砂培盆栽条件下与不同地区的27个大豆主栽品种进行匹配试验。测定分析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根瘤菌之间结瘤固氮能力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供试根瘤菌均能够与国内24个大豆品种结瘤,广谱性较好;植株地上部分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与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大部分接种根瘤菌后的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CK;HN01、GR3、HH29、HH103匹配性和固氮效率均不逊色于USDA110,具有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东南地区推广的潜能;从品种来看,中豆39、BD2、天隆1号与8株供试大豆根瘤菌的匹配接种表现出高生物量特点。此外,本文还筛选出大豆-大豆根瘤菌的表型最佳匹配组合中豆39-GR3,适合长江流域地区;同样筛选到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地区最佳匹配组合,分别是HN01-辽豆14、HN01-徐豆14、HN01-BD2。本文初步建立了优良根瘤菌与大豆主栽品种的匹配关系,为在田间试验中进一步筛选和应用这些优良菌株提供了材料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粤丰’是由早熟抗病的‘豫优4号’为母本,与‘渝亮3号’杂交育成的华北型黄瓜一代杂种。生长势强,主侧蔓结瓜,雌花节率高,回头瓜多。瓜条顺直、美观,长棒形,瓜长38.0 cm,横径3.8 cm,肉厚1.2 cm,单瓜质量约390 g,皮色深绿,光泽度好,刺白,瘤小而密,肉质脆,味微甜,商品性好,耐热,抗病、抗逆性强。适合华南地区春秋季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甜辣椒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量、效益和品质,加快甜辣椒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引进7个辣椒新品种并采用基质化栽培管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辣椒生长势、品质和产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夏驰、国福908、海迈604表现突出,具有个大、肉厚、口感好、品质优、连续坐果性好等特点,而且产量、效益较高,抗病性强,适合设施基质化栽培生产,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香蕉新品种‘南天红’由‘南天黄’的自然突变选育而成。假茎平均高度2.59 m,幼树假茎外表面暗红色,抽蕾后转绿。雄花苞片外表面常为深红色,花苞卷曲,常不脱落;从种植到收获11 ~ 13个月,单株产量25 kg,品质好。中高抗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采用配套的栽培技术可在所有香蕉种植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玉’是从郁金香‘Golden Apeldoorn’的芽变中选育的新品种。株高37 cm,花单生于茎顶,鲜黄色,外轮花瓣外侧黄绿色。生育期75 d,盛花期13 d,花朵品质高,抗寒能力强,是优良的盆栽和园林绿化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五大连池火山山杨叶功能性状特征,揭示植物对火山生境的适应,以及对不同坡向的生存策略,为特殊生境和微地形生境下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5座火山共有植物山杨为对象,测定叶面积(LS)、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量(LDMC)、叶碳含量(LCC)、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和叶氮磷比(LNP)等8种功能性状在坡向间、火山间的变化规律和变异特征,分析叶功能性状间相互关系和主成分。  结果  (1)除LCC外,其他7种功能性状在南北坡向间均具有显著差异,LT、LDMC、LNC、LNP表现为南坡大于北坡,而LS、LCC、LPC表现为南坡小于北坡。(2)山杨SLA、LCC、LPC在新、老期火山间差异显著,但在老期火山间差异不显著。(3)火山南坡、北坡山杨LT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南、北坡向及火山间山杨LNP与LN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火山环境中山杨LNP、LPC、LNC和LS在叶功能性状分化中起到主要贡献作用。  结论  五大连池火山山杨叶功能性状的变异与火山喷发的特殊性有关,山杨通过调节自身功能性状形成不同的生存策略来适应南、北坡向和不同火山环境,在生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氮元素缺乏的限制。火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环境,研究火山植被演替和植物功能性状等问题需要结合火山喷发的特殊情况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8.
‘秦椒1号’辣椒是以自交系‘R9816-2-1-3’为母本,‘Z97-2-7-4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一代杂种。果实长灯笼形,表面微皱,果长17.1 cm,果肩宽4.7 cm,果肉厚3.1 mm,单果质量73.5 g,商品性好,品质佳,平均产量45 062.6 kg·hm~(-2)。高抗病毒病、青枯病和疫病。  相似文献   
9.
为了选育早熟、产量高、抗病性强、微苦的苦瓜新品种,以B19强雌系为母本,以B118苦瓜自交系为父本,进行杂交、分离后,经系统选育,培育出苦瓜新品种——淮农青1号。其早熟,果皮翠绿色,长纺锤形,口感脆嫩;前期平均667 m2产量1 126.2 kg,比对照增产25.5%,平均667 m~2总产量达2 740.8 kg,比对照增产26.3%;中抗白粉病,适合江苏省春季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summer and fall freshwater rearing habitat use by juvenile coho salmon (Oncorhynchus kisutch) in the quickly urbanising Big Lake drainage in south‐central Alaska. Habitat use was assessed by regressing fish count data against habitat survey information across thirty study sites using generalised linear mixed models. Habitat associations were examined by age‐0 and age‐1+ cohorts separately,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compare habitat use across different juvenile coho salmon life stages during freshwater rearing.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e‐0 cohorts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hallow, wide stream reaches with in‐stream vegetation, whereas age‐1+ cohorts were associated with deeper stream reaches. Furtherm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fork length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cohort‐specific habitat use patterns are distinct from those attributable to fish size. Habitat use information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is being used to guide optimal fish passage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the Big Lake drainage. Evidence for habitat use partitioning by age cohort during freshwater juvenile rearing indicates that pooling age cohorts into a single “juvenile” stage for the purposes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may mask important habitat use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