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于2004年5~8月对在汉江鱼类资源调查中采集的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卵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具双层卵膜,内、外膜均吸水膨胀呈半透明状,外膜具微粘性。卵外膜直径为(3.60±0.42)mm,内膜直径为(1.88±0.12)mm;胚胎发育分为4个阶段、50个发育期。汉江中游银鮈与四大家鱼的胚胎发育趋势相似,但胚胎大小仅相当于家鱼的1/2~2/3,原肠期胚层下包较少,尾泡在听囊之前出现,尾鳍出现后至孵出前,胚体受内膜影响尾部向头部弯曲,胸鳍原基期在孵出前出现,胚前发育时间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比家鱼少3~5 h;口裂在鳃弧出现后出现,没有明显的眼黄色素期,肠管形成后出现鳔的雏形,稚鱼阶段肌节有37对。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自沅水支流無水的137尾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样本体长范围为40~115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86.1%);体重范围为1.1~23.6 g,优势体重组为3~12 g(占77.4%);共4个年龄组,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93.2%)。体长和耳石半径为直线正相关,L=-9.062+258.896×R(n=132,r2=0.773);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8.557×10~(-6)×L3.134(r2=0.974,n=137),银鮈为异速生长鱼类;以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方程为:Lt=177.7(1-e-0.235(t+0.193))(r2=0.909),Wt=96.1(1-e-0.235(t+0.193))3.13。估算的拐点年龄为4.7龄,对应的体长体重分别为120.9 mm和28.7 g。研究表明耳石是银鮈较好的年龄鉴定材料。沅江银鮈的年龄结构趋于简单,面临较大的捕捞压力,渔业主管部门应为保护其种质资源制定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在长江天鹅洲故道采集的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样本873尾,用鳞片为年龄鉴定和生长退算材料,研究银鮈的年龄、生长特性及死亡率.结果表明,雌雄群体均由1~6龄组成,雌鱼87.35%为1~3龄,雄鱼87.01%为1~3龄.雌雄鱼体长(L)和体重(W)关系表现为异速生长,雌鱼w=0.009L3.2285,雄鱼w=0.009L3.2254.以退算体长拟合von Bertalanffy方程,得到生长参数为:雌鱼L∞=17.1797cm,k=0.1820,t0=-1.2673和雄鱼L∞=11.5069cm,k=0.4074,to=-0.5764.雌雄鱼的自然死亡率分别为M=0.6048/a和M=1.1459/a,远高于一般鱼群自然死亡率(M=0.2~0.3/a);开发率分别为E=0.5711和E =0.4183.长江天鹅洲故道银鮈雌鱼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
以舟山产的冷冻小规格白姑鱼为对象,研究了鱼肉和鱼糜蛋白在-30℃、-20℃和-10℃下的冻藏稳定性和冷冻变性特点,并考察了不同抗冻剂对白姑鱼鱼糜低温变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白姑鱼鱼肉在不同温度下冻藏时,肌原纤维蛋白都容易发生变性,并且冻藏温度越高变性速度越快,而凝胶强度则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添加各种抗冻剂可较好地抑制其冷冻变性,其中海藻糖和乳酸钠的抗冻效果可与商业抗冻剂比拟,可以在工业化生产中单独应用或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5.
以舟山产的冷冻小规格白姑鱼为对象,以漂洗过程CCP1和凝胶增强剂的使用CCP2作为2个关键控制点,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法对白姑鱼鱼糜生产新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是CCP1漂洗工艺中为漂洗水1.0 mg/mL柠檬酸钠溶液,漂洗温度8℃,漂洗时间12 min;CCP2凝胶增强剂使用上,工艺选择用2%鸡蛋白添加量,3%马铃薯淀粉与0.2%GRA1作为复合凝胶增强剂。在该工艺条件下,白姑鱼鱼糜凝胶强度为855.43 g.cm,是传统工艺的4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银色弓鱼系伊犁河──巴尔喀什湖的土著鱼类,该鱼产量在历史上曾占该水系渔获量的70%以上,受渔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资源严重衰退,濒临灭绝。本文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简述,同时就其濒危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食物组成与其肠道异速生长的关系,探讨其生态适应性。【方法】在嘉陵江中游苍溪江段采集银鮈共计46尾,分析其食物组成和肠道异速生长模式。【结果】银鮈整体肠道盘曲方式简单,呈“S”型,其前肠、中肠、后肠在长度、质量、发达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异速生长方程结果表明,银鮈前肠和整体肠道均存在异速生长,从拐点前的快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而中肠保持快速生长,后肠保持等速生长。食性分析结果表明,银鮈的食物主要由有机碎屑、硅藻、淡水壳菜、摇蚊幼虫等多种类型组成,其食物来源广泛,属于杂食性鱼类。以前肠拐点为分组依据,拐点前(24尾)银鮈主要摄食有机碎屑(质量百分比76.84%),其次是摇蚊幼虫(21.16%)和硅藻(1.77%);而拐点后(22尾)有机碎屑对银鮈食物贡献最大(90.41%),其次为淡水壳菜(6.64%)和硅藻(1.18%)。【结论】银鮈属杂食性鱼类,其前肠与整体肠道表现出异数生长模式,这可能与其对摄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