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林业   7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种杀虫剂对黄野螟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7种不同化学药剂毒杀黄野螟高龄幼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24h,森得保原药、25%灭幼脲3号增效粉剂30倍滑石粉粉剂、绿僵菌400倍溶液、白僵菌300倍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3%苯氧威2000倍溶液、1.2%烟碱·苦参碱100倍溶液和240g/l甲氧虫酰肼2000倍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6%、72.7%和29.6%。处理后48h,森得保10倍滑石粉粉剂、25%灭幼脲3号增效粉剂50倍滑石粉粉剂、绿僵菌500倍溶液、白僵菌500倍溶液、3%苯氧威4000倍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1.2%烟碱·苦参碱100倍水溶液和240g/l甲氧虫酰肼2000倍水溶液对高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4.2%和85.0%。  相似文献   
2.
黄野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10种和4种农药分别毒杀黄野螟高龄和低龄幼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高龄幼虫,1.8%阿维菌素乳油500万倍液,0.5%甲维盐微乳剂500万倍液,森得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多杀菌素悬浮剂5 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20 0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 000倍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的致死率均达100%;对低龄幼虫,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和森得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的致死率分别为100%和97.7%。在林间,阿维菌素或甲维盐500万倍液、森得保1 000倍液的杀虫效果均达100%。  相似文献   
3.
采用叶浸渍法测定了两种农药对黄野螟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剂复配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对黄野螟的制剂LC50值分别是0.000772632mg/L和0.000008884mg/L,后者毒力大于前者;两者以重量比为8∶2和7:3混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明显。从经济效益和增效作用两方面考虑,7∶3配比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两种农药对黄野螟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荆复配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阿雏菌素与苏云金杆菌对黄野螟的制剂LC50值分别是0.0000001599mg/L和0.0006943385mg/L,前者毒力大于后者;两者以重量比为2:8和1:9混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土沉香黄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土沉香的主要害虫.通过室内、外的观察,结果表明,土沉香黄野螟1年可以发生6代.11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月初羽化.成虫趋光性弱.26℃条件下,卵期6.6 d,幼虫期14.1 d,预蛹期2.9 d,蛹期9.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8.7和8.6 d.幼虫共5龄,1~4龄具群集性,5龄的取食量占幼虫期的70.24%.卵主要分布于寄主树冠下层嫩叶端部的背面.  相似文献   
7.
从转录组文库筛选出具有完整ORF框的黄野螟EcR基因序列,命名为HvEcR(登录号:MH588318)。序列全长1 734 bp,包含1 638 bp长的ORF框,共编码545个氨基酸,具有EcR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域。同源比对结果表明,HvEcR氨基酸序列与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同源性最高,分别高达96%和92%。RT-qPCR结果表明,HvEcR在成虫和5龄幼虫时表达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2倍和5.68倍。HvEcR在黄野螟幼虫不同组织间存在表达差异,在脂肪体中表达最高,为对照的4.54倍,其次在头与马氏管中也有较高表达,分别为对照的2.85倍和2.49倍。在20E胁迫下,HvEcR表达量均高于对照,表明HvEcR作为蜕皮激素的核受体基因,其表达可能受20E诱导。  相似文献   
8.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黄野螟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观察,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分析触角对7种杀虫剂的电位反应。结果表明:黄野螟成虫触角长8600~9100μm,雌雄触角均为线状,感受器主要有毛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6种。其中毛形感器分布最广、数量最多。黄野螟雄虫的毛形感器在数量上多于雌虫。在触角电位检测中,雌雄黄野螟成虫存在差异,黄野螟雄成虫对乙多·甲氧虫酰肼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黄野螟雌成虫对苏云金杆菌的反应相对平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西双版纳白木香人工林大面积的爆发了食叶害虫黄野螟,对白木香人工林造成严重危害。为探索防治该虫的有效办法,在西双版纳普文镇4 a生白木香人工林里,选择5种杀虫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黄野螟的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效,以甲维·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杀虫效果较好,3种浓度药后1 d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其次是氯氰·毒死蜱,药后2 d达到100%,2.5%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药后4 d也达到100%,而生物农药5%的苦参碱在药后1 d防效表现最弱,但药后4 d均能达到75%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严珍  岳建军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9):1789-1795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白木香的重要害虫。本文研究了温度和补充营养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19、23、27、31 ℃ 5个恒温条件下,黄野螟各虫态及世代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该虫在11、35 ℃条件下均不能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该虫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6、8.79、11.97、11.49、5.62、9.22 ℃;有效积温分别为150.73、291.45、37.23、138.66、93.83、718.10 d? ℃。该虫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年发生代数为6代。10%蔗糖水为该虫最佳补充营养。研究结果可为该虫的室内饲养、预测预报及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