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麦19具高产、稳产、广适、综抗特点,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增产效应,实施科技为先导,良繁场为依托,以种子部门为龙头,共同开发,严把质量,经过制定推广方略、明确方向,实施“窗口”工程,建立推广机构,变革繁育程序,强化宣传,跟踪服务等具体措施,并付诸实施,效果显著。利用自身技术人才优势,通过科技开发,实现利场、利所、利民,体现科技面向市场的潜能,实现了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促科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淮北地区新型玉米专用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与淮北地区土壤特征和玉米栽培条件相适应的玉米专用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高氮复合肥和控释尿素玉米专用BB肥4个处理,研究不同肥料及施肥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比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玉米株高、茎粗、产量、生物量和经济系数,各施肥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从农事操作来看,高氮复合肥和控释尿素玉米专用BB肥更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 宿育1号品种是我所于1976年以郑州741为母本、扬麦2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育,于1981年育成。原名“皖宿8112”。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尤其具有晚播早熟的特点,为群众所喜爱。1984~1985、1987~1988年度,我所小麦室分别对该品种进行了播期、密度裂区试验,以期对大面积生产应用有所裨益。一、试验设计和方法两年密度试验每亩基本苗均为15、20、25、30、40万,播期1984~1985年度为10月20、25、30日、11月4、16、24日;1987~1988年度以10月20日为基数,10天为一级差,均为六个播期,并以播期为主区,密度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即针对大穗型品种,前期主攻亩穗数,后期着重提高千粒重;多穗型品种则如何提高单穗结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指出,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应将株高、熟期、千粒重、分蘖成穗率作为主要经济性状;多穗型品种在以上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一定群体下的单穗结实能力。揭示了在半精量播种的情况下,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内在联系在及其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皖垦麦0622是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2017017。2018年先后通过河南、江苏二省备案。  相似文献   
6.
灵璧县砂姜黑土酸碱度和有机质变化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灵璧县黄湾、韦集2乡镇土壤普查和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化验,表明土壤酸碱度呈下降趋势,其p H值已由偏碱性的8.5下降到偏酸性的6.5,个别田块已接近5.0;2个乡镇的酸碱度相差0.5个单位,说明相邻乡镇的p H值差异是由于施肥习惯、种植模式等人为农事操作造成的,次数分布呈正态分布。土壤有机质从20世纪70~80年代持续增加,以后的近20a则表现出增长缓慢或略有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p H值在6.5~7.0之间,相关系数最高,r=0.279233*,说明土壤有机质积累需要合适的酸碱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1985~1990年度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产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黄淮地区南部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目标值每亩350~450公斤范围内,应以多穗、中粒、偏少穗粒数的品系筛选为主。在高产栽培方面,不同品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栽培途径,即对多穗、大穗、大粒品种、分别以增加穗粒数、提高亩穗数、稳定千粒重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8.
宿 960 4是宿州市农科所选育的硬质白皮中筋小麦新品种。单产 60 0 0~ 75 0 0kg/hm2 。适宜安徽淮北、苏北、豫东早中茬中等或偏上肥力水平地块种植。株高 82cm ,长芒、白壳、千粒重 3 8~ 45g ,容重 80 0g/L以上 ;蛋白质 14 .2 % ,湿面筋 3 0 % ,面团稳定时间 3 .0min以上。高抗倒伏 ,耐旱性强 ,抗干热风 ,落黄好。适宜播期 10月 1~ 2 5日 ,基本苗 180~ 2 40万 /hm2 。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皖宿8802的生态表现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高产性突出,且有广泛适应性。王要特点是亩穗数较多.穗粒数优势较强,千粒重较高,具备优良的田间综合抗性。区试评价.不应局限于产量高低,应将影响产量的诸多性状纳入考察范围,所得结论较为可靠。在黄淮南片麦区的新品种性状选育上,应注重各性状间的协调关系,走均衡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55~1997年75个试验组别、786个参试品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非-致性变化。同时有的年份气候条件对性状表值的影响程度超过了遗传因素。提出现阶段高产、超高产育种中各性状的理想构成模式应为株高在偏高年型85~90cm,偏低年型75~80cm,穗数525~600万/hm^2;千粒重分别为40~45g和38~40g;穗长9~11cm;分化小穗数20~22个;结实小穗数18~20个,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