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苜蓿病虫害发生、分布规律 苜蓿病害主要有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苜蓿锈病、苜蓿匍柄梅叶病、苜蓿花叶病、苜蓿春季黑茎病、苜蓿黄萎病、苜蓿炭疽病、苜蓿菌核病和苜蓿根腐病等30余种,大范围发生并引起灾害性损失的主要有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白粉病和苜蓿根腐病。  相似文献   

2.
"栅栏"(Barrier)苜蓿是加拿大第一个抗黄萎病的苜蓿栽培品种。该品种对细菌性萎蔫病也有非常好的抗性。它适于在这些病流行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阿尔伯塔省的灌溉地区种植。 "栅栏"是加拿大农业研究站在阿尔伯塔省的Lethbrige培育成的一个苜蓿栽培品种,这是加拿大第一个抗苜蓿黄萎病的栽培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辽宁检验检疫局从进口自美国的2批重215吨苜蓿草中,检出我国禁止进境的重要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苜蓿黄萎病菌。这是辽宁口岸首次截获苜蓿黄萎病菌。2010年以来,辽宁口岸进口饲料草的数量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已进口美国苜蓿饲草已达48批次、91051件、9402.71吨,绝大部分销往省内奶牛养殖企业。  相似文献   

4.
在形态学、生理学和酯酶同工酶诸方面比较了苜蓿黄萎病菌即黄萎轮枝孢Verticlliumalbo-atrum苜蓿菌系与V.dahiae、V.nigrescens、V.nubilum和V.tricorpus等近似种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苜蓿黄萎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苜蓿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07-2008年间对苜蓿黄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苜蓿黄萎病标样中分离到一种真菌(VA001),依据Koch′s法则,并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甜瓜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甜瓜培养基、梅干培养基。在碳源和氮源中,麦芽糖(Maltose)、乳糖(Lactose)、甘露醇(Mannitolum)、赖氨酸(Lysine)、牛肉膏(Beef extract)、氨基乙酸(Aminoacetic acid)、组氨酸(Histidine)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蔗糖(Sugar)、果糖(Fructose)、乳糖(Lactose)、硝酸钠(Sodium nitrate)、丙氨酸(Alanine)有利于病菌的产孢。苜蓿黄萎菌生长和产孢的适宜pH值为7.0-9.5,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6.
马婷燕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20,29(12):131-139
植物病原菌通过种子可进一步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为确定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是否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等毁灭性病害的病菌和其他重要病菌,为苜蓿的引种调运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的公司收集了32个苜蓿品种,采用PDA平皿法分离并鉴定了种带真菌,采用浸种法测定了其对中苜3号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致病性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种子中未检测出苜蓿黄萎病菌及其他生产上的检疫性病原菌,苜蓿种子上的真菌主要为环境普遍存在的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等真菌,共有19属20种;不同品种的种子带菌率有显著差异,不消毒处理下带菌率为26.18%~67.54%;消毒处理后平均种带真菌率有效降低了25.10%;枝孢霉、黑附球菌、枝顶孢、细交链孢等显著降低发芽率,篮状菌、球毛壳菌、黄曲霉、茄匍柄霉等菌对幼苗的芽和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幼苗枯萎、腐烂。  相似文献   

7.
苜蓿黄萎病菌与轮枝孢属近似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形态学、生理学和酯酶同工酶诸方面比较了苜蓿黄萎病菌即黄萎轮枝孢Verticiliumalbo-atrum苜蓿菌系与V.dahliae、V.nigrescens、V.nubilum和V.tricorpus等近似种的异同。结果表明,上述菌种无性态形态特征和酯酶同工酶谱带明显不同,生长的适宜温度与pH值范围也有差异。菌丝休眠体的形态是区分各近似种的重要形态鉴别特征,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可作为辅助鉴别特征。在鉴别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种即V.albo-atrum和V.dahliae时,对高温(30℃)和低pH值的耐受性也可作为参考指标。酯酶同工酶电泳有可能成为快速鉴定苜蓿黄萎病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苜蓿黄萎病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轮枝霉属的黑白轮枝菌,是被列入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及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一类病原真菌,对重要饲料作物——苜蓿危害较大。本文主要从该病原菌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当前检测手段、防控措施和建议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为我国在该有害生物的检疫及防控方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新疆苜蓿病害种类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报道了新疆天山南北8个地州人工栽培紫花苜蓿上的19种病害,其中一种病害,类似由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albo-atrumReinkeretBerth.)引起的苜蓿黄萎病,而由束状匍柄霉(Stemphyliumsacini-iforum(Cav.)Witsh.)引起的苜蓿匍柄霉叶斑病为新疆首次指导。不同地区苜蓿地的病原群体结构呈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南志标 《猪业科学》2001,18(4):M1-M4
我国已发现36种病原真菌危害苜蓿.在我国已知苜蓿病害中,分布较广且危害较大的有锈病(Uromyces 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白粉病(Erysiphe pisi和Levillula leguminiarum)、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黑茎和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黄斑病(Pyrenopeziza medicaginis)和轮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等8种.此外,对镰刀菌腐病(Fusarium spp)、炭疽病(Colletotichum trifolii)以及我国尚未发现的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和细菌性凋萎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insidiosum)亦应给予充分的注意.在建立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应强调系统的观点和长期的观点.防治苜蓿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苜蓿旺盛的生长.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抗病品种,不同种或品种的牧草混播,播种前应用杀菌剂处理种子,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草地和早春焚烧苜蓿残茬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苜蓿病害及其综合防治体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已发现36种病原真菌危害苜蓿。在我国已知苜蓿病害中,分布较广且危害较大的有锈病(Uromyces 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白粉病(Erysiphe pisi和Levillula leguminiarum)、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黑茎和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黄斑病(Pyrenopeziza medicaginis)和轮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等8种。此外,对镰刀菌腐病(Fusarium spp)、炭疽病(Colletotichum trifolii)以及我国尚未发现的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和细菌性凋萎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insidiosum)亦应充分的注意。在建立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应强调系统的观点和长期的观点。防治苜蓿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苜蓿旺盛的生长。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抗病品种,不同种或品种的牧草混播,播种前应用杀菌剂处理种子,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草地和早春焚烧苜蓿残茬等。  相似文献   

12.
依据柯赫氏法则鉴定了由内蒙古和陕西北部采集的标样,确认沙打旺黄萎病病原菌为大丽轮枝孢营养体亲和群VCG2B,对22种豆科牧草和饲料植物和温室接种测定表明该菌对沙打旺、红豆草、鹰嘴豆、胡枝子、绛三叶、毛苕子、鹰嘴紫云英、救荒野豌豆和大英野豌豆有很强的致病性,对豌豆、扁豆和草木樨状黄芪致病性弱。红三叶、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花苜蓿、中生苜蓿、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无明显表现症状,仅维管束变色,由变色部位  相似文献   

13.
病害是造成牧草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病害侵蚀的牧草饲喂家畜时还可能引起家畜的疾病 ,因此必须做好牧草栽培时病害的防治工作。苜蓿主要的真菌性病害有褐斑病、锈病、霜霉病、白粉病、黄萎病、黄斑病、菌核病及丝菌核病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1 苜蓿褐斑病苜蓿褐斑病又称普通叶斑病 ,初次种植当年苗期发病较少。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点状浅色褪绿斑 ,后逐渐扩大 ,多呈圆形 ,常在叶片正面的病斑中部有一深色突起 ,即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囊盘。病斑大小为 0 5~ 5毫米 ,病斑一般自植株下部叶片发生 ,逐渐向上蔓延。叶片上从…  相似文献   

14.
对英国苜蓿黄萎病菌进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分生孢子透明无色,孢子梗基部为黑褐色,后期有黑色休眠菌丝产生,未发现微菌核和厚垣孢子,证实为黑白轮枝菌,其生长适温为20 ̄25℃,最适PH值为6.5 ̄9.5。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抗旱性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宋淑明 《草业学报》1998,7(2):74-80
对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的21个抗旱性指标进行了测定,运用隶属函数法对14个苜蓿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判。根据综合评判值的大小,确定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民勤苜蓿、环县苜蓿、会宁苜蓿、榆中苜蓿、甘谷苜蓿、定西苜蓿、通渭苜蓿、镇原苜蓿、秦安苜蓿、临洮苜蓿、庆阳苜蓿、宁县苜蓿、礼县苜蓿、天水苜蓿。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抗旱等级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对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的21个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了实验测定,根据这些指标值,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进行分级聚类,使其归属于5个抗旱等级。不同抗旱等级分类的结果为:强抗旱性:民勤苜蓿、环县苜蓿、会宁苜蓿、榆中苜蓿、甘谷苜蓿;抗旱性:定西苜蓿;中抗旱性:通渭苜蓿、镇原苜蓿、秦安苜蓿、临洮苜蓿、庆阳苜蓿,宁县苜蓿;弱抗旱性:礼县苜蓿;最弱抗旱性:天水苜蓿。  相似文献   

17.
甘肃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种苗形态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渗溶液发芽法在苜蓿发芽期的抗旱性鉴定中是可行的。本实验以高渗溶液(PEG6000-5.87MPa和-10MPa)模拟土壤干旱条件研究了甘肃省不同地方的13个苜蓿品种的抗旱性强弱。通过对发芽率胚根/胚芽比、活力指数三项生理指标的方差分析,然后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抗旱性强弱的排序为:榆中苜蓿、环县苜蓿、定西苜蓿的抗旱性强;永靖苜蓿、民勤苜蓿、会宁苜蓿、甘谷苜蓿、礼县苜蓿、临洮苜蓿的抗旱性较强;抗旱性弱的有:天水苜蓿、庆阳苜蓿、通渭苜蓿、秦安苜蓿  相似文献   

18.
9个苜蓿品种引种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畜牧业发展的要求,选育出适宜哈密地区两县一市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2005~2007年对引自国内外的9种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引种对比试验,通过物候期、株高、产量、干鲜比、茎叶比等各个指标的观测得出:甘农三号苜蓿、新牧一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产量较高,美国金皇后苜蓿、三得利苜蓿、美国WL232苜蓿次之,中牧一号苜蓿最低;三得利和美国WL232苜蓿茎叶比较高,甘农三号苜蓿最低;综合评价:9个苜蓿品种中,甘农三号苜蓿、新牧一号杂花苜蓿、敖汉苜蓿、美国金皇后苜蓿、三得利苜蓿、美国WL232苜蓿的综合性状好,产量高且稳定,草质好,适宜哈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比不同来源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试验选用天津地区某牛场自制的中苜1号苜蓿干草、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养牛实验室晒制的中苜1号苜蓿干草及该牛场种植的中苜1号鲜苜蓿、进口苜蓿干草和国产苜蓿干草,采用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法进行营养价值评定。结果表明:苜蓿叶是粗蛋白、脂肪、钙、磷和灰分等营养成分的主要来源,而苜蓿茎则是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主要来源;牛场自制的苜蓿干草质量较差,实验室晒制的苜蓿干草较好地保持了苜蓿的营养成分;该牛场采购的进口苜蓿和国产苜蓿在粗蛋白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国产苜蓿干物质含量低于进口苜蓿,且不稳定。说明苜蓿的加工处理方法对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紫花芷蓿地方类型抗旱等级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玲 《草业科学》1998,15(6):7-10
对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的21个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了实验测定,根据这些指标值,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进行分级聚类,使其归属于5个抗旱等级,不同抗旱等级分类的结果为:强抗旱性:民勤苜蓿,环县苜蓿,会宁苜蓿、榆中苜蓿、甘谷苜蓿、抗旱性:定西苜蓿、中抗旱性,通渭苜蓿,镇原苜蓿、秦安苜蓿,临洮苜蓿、庆阳苜蓿,宁县苜蓿,弱抗旱性;礼县苜蓿;最弱抗旱性:天水苜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