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青海省大通牛场培育的野牦牛为父本,甘肃省肃南县天然放牧饲养的肃南牦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肃南牦牛导入野牦牛杂交改良,其后代体重、体格和产肉性能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  相似文献   

2.
野牦牛体格粗壮高大,体躯发育良好,具有比家牦牛更强的耐寒抗逆特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资源。由于野牦牛的这些优良生物学特性,目前正受到广泛重视。今年我县为了更新复壮家牦牛,提高群体牦牛体格,增加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于2005年9月从青海省大通县牛场引进15头1/4野血公牦牛投放到脑山、高寒地带,并与家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繁殖一定数量的含野牦牛血液的后裔,并培育作为今后的种用。1材料与方法从青海大通牛场选取2岁的1/4野血公牦牛15头,体格健壮并进行过五号苗、出败苗、炭疽苗等防疫注射。试验群来自我县的道帏(18头)、白庄(15头)、…  相似文献   

3.
野牦牛体格粗壮高大,体躯发育良好,具有比家牦牛更强的耐寒抗逆的生活习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资源。由于野牦牛的这些优良生物学特性,目前正受到广泛重视。今年我县为了更新复壮家牦牛,提高群体牦牛体格,增加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于2005年9月从青海省大通县牛场引进15头1/4野血公牦牛投放到脑山、高寒地带,并与家母牦牛进行杂交实验,繁殖一定数量的含野牦牛血液的后裔,并培育作为今后的种用。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从青海大通牛场选取2岁的1/4野血公牦牛15头,体格健壮并进行过五号苗、山败苗、炭疽苗等防疫注射。1.2实验牛群实验群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 牦牛及其种间杂种犏牛是我国高山草原牧区的主要奶畜,所产乳是当地各族人民的食品和民族乳制品、乳品加工厂的原料乳。为了解牦牛、犏牛的挤乳特性和提高其产乳性能,我们于1981年8—9月在青海大通牛场畜牧一大队进行了牦牛和犏牛挤乳特性的研究。项目及方法(一)试畜选择及饲牧管理状况1.试畜(共测产乳牦牛、犏牛104头)均健康、无病,膘情中等,乳房和乳头无损伤。犏牛均为当地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一代  相似文献   

5.
半血野牦牛系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的一代牛。这种牛的诱导人工采精,试制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在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与大通牛场、青海省牧科院共同协作下试验成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牧区特有的优势畜种,是当地各族人民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是十分  相似文献   

6.
大通牛场牛皮蝇生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牛皮蝇的生活史,国内外已有人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在饲养牦牛的高寒地区,有关牛皮蝇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尚未见到详细报导。为了观察这一条件下牛皮蝇的生活特异性,给确定牛皮蝇病的适宜防治时间和方法提供依据,我们于一九八二年三月起在大通牛场进行了一年时间的牛皮蝇生态学特性观察,初步结果综述如下。一、大通牛场自然概况大通牛场在大通县西北部,海拔3000—3800米;年平均气温2.4℃(-30℃至24℃);风力一般2—4级,最大8级;年降水量460—030毫米,全场草山约50万亩,属灌丛草甸  相似文献   

7.
全省黄、牦牛改良工作会议于1981年10月23-29日在西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西宁市、海东行署、牧区六州的改良县、场和省级有关单位代表五十八人。会上,畜牧厅钟圣清同志讲了话,戴亚英同志作了关于“提高牦牛生产力问题应当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报告,代表们汇报了黄、牦牛改良的情况和经验,讨论落实了今后牛的改良方向、方案、措施和任务。会议期间参观了大通城关公社、大通牛场的杂种牛和省冷冻站,评出了牛改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进行了奖励。  相似文献   

8.
用弓形虫的重组蛋白P30作为ELISA诊断抗原,用于青海省大通牛场牦牛群中T.gondii抗体的检测。经过对898份血清样品的检测,检出T.gondii抗体阳性血清21份,阳性率为2.34%,结果初步说明大通牛场的牦牛群中存在T.gondii感染。  相似文献   

9.
大通牦牛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培育成的一个优良新品种。本文通过全面综述大通牦牛的种质特点及其资源推广利用情况,客观的评价了大通牦牛对牦牛改良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布氏杆菌MB32号菌苗在大通牛场、兴海县大群免疫牦牛两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而且效果较好。为了扩大使用范围,我们于1984年和1985年在贵南县塔秀乡和黑羊场牦牛中连续两年应用本菌苗进行免疫,1986年作了有关观察,现将应用情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省和大通牛场牦牛牛群结构现状的调查研究,编制出不同母牛比例的牛群结构及周转表。在四年的试验期内,采取压缩驮牛、育成牛比例和保护适龄母牛的措施,使大通牛场的生产母牛比例由45.06%提高到52.71%后,繁殖成活率,总增率,奶、肉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63.60%,23.53%,5000ks,1460kS,111.21万元,和1985年相比,分别提高12.9%,5.4%,11.94%,38.33%,14.67%,死亡率降低到1.81%。实践证明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野、家牦牛及其杂交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对青海大通牛场野牦牛(1岁)、大通牦牛(1~2岁)及甘肃天祝县天祝黑牦牛(1~2岁)的生长及部分血液生理指标,做了为期一年(分三期)的跟踪测定.同时,亦对三种群牦牛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及淀粉酶4个血液生化位点和9个微卫星DNA位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生长性状方面,野牦牛头形与天祝黑牦牛差异极显著(P<0.01),野牦牛角基间宽、最大额宽与头长的比值接近欧洲原牛;三种群牦牛体重和体尺在采样期间差异极显著(P<0.0),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不均衡性,暖季(5月到10月)增重较快,冷季(10月到翌年5月)生长缓慢;但在冷季,三种群牦牛生长变化趋势不同,野牦牛和大通牦牛体重略有增加,而天祝黑牦牛体重普遍下降,说明野牦牛和大通牦牛更能适应高寒少氧及缺草的生态环境,家野牦牛间的杂交是目前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有效繁育措施之一.野牦牛及大通牦牛红细胞直径大于天祝黑牦牛;红细胞数(RBC)及红细胞压积(PCV)在种群和采样期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差异不显著;野牦牛、大通牦牛RBC在采样期间差异显著,至暖季末期(此时牧场海拔较高)达最大,而天祝黑牦牛在采样期间差异不显著,表明RBC的季节变化是野牦牛和大通牦牛能更有效地进行生理调节的标志之一.4个血液蛋白和等位酶(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淀粉酶,Amy)位点中,只有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在淀粉酶位点具有多态,且其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0.0531和0.0746,表明三种群牦牛在血液蛋白及等位酶水平遗传多样性贫乏;在9个微卫星DNA位点,三种群牦牛有较高的基因杂合度,野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黑牦牛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分别为0.47、0.71和0.67,说明在微卫星位点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微卫星DNA标记能充分揭示牦牛群体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3.
牛皮蝇幼虫的寄生及成蝇的骚扰,严重地影响牛只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了解牛皮蝇对青海牦牛(包括犏牛)造成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我们于1982年在大通牛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大通牛场现有各类牛14,510头,牛皮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69.86%,各类牛的感染情况见下表:  相似文献   

14.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培育成的新品种牦牛,其父本是青藏高原上的纯种野牦公牛,母系是大通种牛场的适龄家牦母牛经杂交而成的,因而得名“大通牦牛”,大通牦牛继承了父本的剽悍高大,母系的健壮、结实。现存栏大通牦牛两万多头,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产肉性能高,肉品质、繁育性能好,遗传稳定,外貌体型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正>大通牦牛是青海省牦牛的新品种,它有生产性能高、易粗放饲养、抗逆性、适应性强的优点。为了遏制雪山乡牦牛因低水平饲养,近亲繁殖、草场退化等原因造成的家牦牛普遍自然退化現象,积极开展《牧业经济合作社》项目,确保该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当地牦牛生产性能。雪山乡于2008-2010年从青海省大通种公牛场共引进大通牦牛2岁种公牛105头,并与当地牦牛进行杂交,杂交一代犊牛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我县牛羊布氏杆菌病感染情况,培训检疫力量,我们在1983年9月对县种畜场牛羊布病作了一次抽样检疫。该场1983年初有牦牛974头,其中母牛391头,藏羊1,396只,其中母羊520只。分为五个畜群组天然放牧,自然交配繁殖。过去该场从未搞过布病的检疫和免疫。一、抽样方法: 牦牛:分为一周岁半以上公牛和母牛,当年公犊和母犊四个组(分别记为公大、母  相似文献   

17.
大通牛场采用调整畜结构,缩短生产周期,选种选配,提高牛群质量和繁殖成活以及大抓管理,降低犊牛死亡率等措施,充分挖掘潜力,提高了牦牛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低氧环境下大通牦牛这一杂交品种其心肌组织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代偿性改变,本实验选取出生1日龄、1月龄、3月龄、6月龄大通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微结构形态学方法,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出生1日龄、1月龄、3月龄、6月龄大通牦牛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青海省大通牛场牦牛的血清运铁蛋白多态性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①被检牦牛的血清运铁蛋白位点有TF AD和TF DD两种电泳表型,以TF DD为优势基因型;②TF~A和TF~D基因频率分别为0.0044和0.9956;③基因杂合度为0.0088。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牦牛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总结了我国牦牛科技的发展.总体而言,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解放前、解放后到文革、1978~1995、1995年至今.在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召开了四届国际牦牛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国际牦牛信息中心和全国牦牛品种协会(筹),是中国牦牛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最快的时期.过去几十年,在品种资源、杂交改良、繁殖技术、野牦牛驯化及利用、牦牛育种,生物学特性、营养与饲料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牦牛的科学技术发展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今后应重点推广牦牛品种改良、营养调控、畜产品加工、草地生产系统优化等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