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阿勒泰马主要分布新疆阿勒泰地区,具有耐高寒、耐力、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群牧条件等特性的哈萨克马的山地类型.阿勒泰马与巴里坤马、培育品种伊犁马体尺体表做比较,结果表明阿勒泰马的体尺体表各方面都高于巴里坤马,低于培育品种伊犁马,在发展阿勒泰地区马产业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用途.目前阿勒泰地区仅有20万匹左右的阿勒泰马,因此阿勒泰马的保护、整群和选育工作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塔额垦区黑安格斯牛对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方面的品种改良效果,试验筛选体况健康、品种特征明显的相应品种公牛、母牛,分别进行初生、6月龄、12月龄与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安哈F1较哈萨克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安褐F1与新疆褐牛在不同月龄阶段均有个别不同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安哈F1的体尺、体重指标改良增幅优于安褐F1,安褐F1体尺、体重水平优于哈萨克牛。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马的乳用优势,本研究测量了131匹阿勒泰地区成年泌乳高峰期哈萨克马乳房外部结构,总结其特征并测定了挤奶相关参数。结果显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马乳房周长平均为58.48 cm,乳房深度为13.24 cm,乳房沟长为24.70 cm,乳头长为4.27 cm,乳头根周长为11.13 cm,两个乳头间距为5.43cm。阿勒泰地区哈萨克马的乳房结构参数平均值接近碗装乳房,其中碗状乳房比率在52.67%,球状乳房比率在34.35%,梨状乳房比率在12.98%,这个比例说明阿勒泰地区哈萨克马具有较大的乳用潜力。同时计时方法测定结果为人工挤奶127.21次/min,马驹吮吸112.4次/min,脉动35.64次/min,可在此基础上优化人工挤奶次数,为马用挤奶器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1哈萨克牛的繁育及推广现状哈萨克牛是新疆古老的黄牛品种,主要分布于新疆北疆地区,以塔城、阿勒泰、伊犁地区数量最多,被毛以黄色和黑色为主。哈萨克牛是牧  相似文献   

5.
经过对中国斗鸡的特性特征、遗传血统体貌标准调查,得出了优秀纯种斗鸡的有关性格、骨骼、体型、体重、毛色、头部、眼色、冠型、腿爪等标准;通过对体尺、体重、生长速度、屠宰等方面的测定和繁殖性能的调查,使广大斗鸡爱好者对中国斗鸡有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1玉山黑猪资源简介玉山黑猪毛色全黑,头型分狮头型(占25)和马脸型(75)两种。狮头型头大,额宽,且有较深的皱纹,嘴筒短略上翘,耳中等大,下垂;躯干背腰不平、腹下垂,体短,体型较小,体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马是我国重要的马品种资源。为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地方品种资源,本文从哈萨克马的品种形成、品种特征、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根据哈萨克马生产现状及产区实际,提出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希望对新疆的马品种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马属于古老地方马品种,仅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境内。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马产肉产奶性能大大高于新疆地区哈萨克马。本研究目的为探讨长期的地域分割和不同的育种方式,对两国哈萨克马遗传结构的影响,揭示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马的母系遗传关系。研究方法:分别将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和功能基因ATP6-Arg(nps 7 974-9 963)区序列进行序列测定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哈萨克马分布于13个单倍体型组(笔者称为世系,字母排序A到Q),其中分布频率大于5%的世系有7个,哈萨克马世系种类占世界家马世系种类的72%,表明哈萨克马丰富的母系遗传背景。比较两国哈萨克马群体,世系组成基本吻合,世系L、O、J和Q分布频率有显著差异。哈萨克马与欧洲马(Fell,Highland,Shetland)、俄罗斯马(Mesenskaya,Vayatskaya,Orlov)、雅库特马、蒙古马和藏马等群体的间遗传距离NJ树显示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与中国哈萨克马的母系遗传关系最接近。在欧洲马中分布频率较高的世系L,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中频率显著高于中国哈萨克马(13%vs 3%),而有亚洲特征的世系Q在中国哈萨克马中频率显著高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32%vs 6%)。这一结果提示了哈萨克斯坦在对哈萨克马进行选育时世系L对产肉产奶性能的可能贡献;而处于自然繁育环境下的中国哈萨克马仍保留着亚洲马的世系特征。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马属于古老地方马品种,仅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境内。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马产肉产奶性能大大高于新疆地区哈萨克马。本研究目的为探讨长期的地域分割和不同的育种方式,对两国哈萨克马遗传结构的影响,揭示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地区哈萨克马的母系遗传关系。研究方法:分别将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和功能基因ATP6-Arg(nps 7 974-9 963)区序列进行序列测定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哈萨克马分布于13个单倍体型组(笔者称为世系,字母排序A到Q),其中分布频率大于5%的世系有7个,哈萨克马世系种类占世界家马世系种类的72%,表明哈萨克马丰富的母系遗传背景。比较两国哈萨克马群体,世系组成基本吻合,世系L、O、J和Q分布频率有显著差异。哈萨克马与欧洲马(Fell,Highland,Shetland)、俄罗斯马(Mesenskaya,Vayatskaya,Orlov)、雅库特马、蒙古马和藏马等群体的间遗传距离NJ树显示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与中国哈萨克马的母系遗传关系最接近。在欧洲马中分布频率较高的世系L,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中频率显著高于中国哈萨克马(13%vs 3%),而有亚洲特征的世系Q在中国哈萨克马中频率显著高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马(32%vs 6%)。这一结果提示了哈萨克斯坦在对哈萨克马进行选育时世系L对产肉产奶性能的可能贡献;而处于自然繁育环境下的中国哈萨克马仍保留着亚洲马的世系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夏洛莱肉牛引入新疆已有50余年的历史,为了验证新疆夏洛莱牛在塔额垦区的适应性,更好的开发利用新疆夏洛莱肉牛的种质资源,通过对新疆夏洛莱体尺和体重的测定和分析,以达到为新疆夏洛莱的选育和综合评价提供基础,推进新疆夏洛莱牛对哈萨克牛群体选育效果的目的。本试验方法: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导入夏洛莱外血培育后代新疆夏洛莱母牛567头进行了群体体重、体长、管围、胸围、体高等性状的调查。并与报道的西门塔尔牛与哈萨克牛杂交后代(简称西杂牛)、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的杂交后代(褐杂牛)做比较分析。采用excel(2019)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导入夏洛莱外血培育的新疆夏洛莱牛体重、胸围、体高、体长均明显优于哈萨克牛;出生到3周岁之间,新疆夏洛莱牛在胸围和体重方面比西杂牛和褐杂牛有明显的优势。结论:新疆夏洛莱肉牛经过改良和选育,其生长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今后应积极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强本品种的保护、选育和利用,构建地方特色肉用牛选育体系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毛色是品种鉴定和个体识别的重要依据。马 KIT 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KIT 基因突变影响马毛色及毛色的分布。对德保矮马和哈萨克马69个个体的 KIT 基因21个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直接测序,共发现了5个SNPs,其中1个位于5'-UTR区(g.91214T>G),1个位于内含子20 (g.171356C>G),另外3个分别位于外显子15、20和21(g.164297C>T;g.170189C>T;g.171471G>A,p.Ala960Thr)。用PCR-RFLP方法对69个个体进行分型,发现外显子15有3种基因型TT、CT、CC;外显子20有3种基因型TT、CT、CC;外显子21有2种基因型GG与GA,且均为野生型占优势。德保矮马 KIT 基因多态性比哈萨克马更丰富。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测定纯血马×伊犁马、奥尔洛夫马×伊犁马、俄罗斯速步马×伊犁马和汉诺威马4个类型马细分体尺,并计算各体尺比例及体尺指数等指标,分析各体尺、体尺指数及各比例差异性。结果表明,在体高、体长、胸围、管围、颈长、肱骨长、背长、腰椎长、尻长、尻高、股骨长和胫骨长等体尺方面,纯血马×伊犁马、奥尔洛夫马×伊犁马、俄罗斯速步马×伊犁马均极显著低于汉诺威马(P<0.01);体躯指数方面,纯血马×伊犁马显著高于奥尔洛夫马×伊犁马(P<0.05);肱骨长/背长、股骨长/背长和胫骨长/背长方面,纯血马×伊犁马、奥尔洛夫马×伊犁马、俄罗斯速步马×伊犁马均极显著低于汉诺威马(P<0.01);奥尔洛夫马×伊犁马和俄罗斯速步马×伊犁马之间所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用途马匹体型结构具有一定差异性,为不同用途马匹的培育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云南西双版纳斗鸡目前的养殖状况以及品种特性,对西双版纳勐罕镇、勐腊镇等地进行了西双版纳斗鸡养殖现状调查,选取农户饲养的150,300日龄公母斗鸡各20只,进行体型外貌调查,体重、体尺测量;并对不同月龄的公母鸡的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西双版纳斗鸡抗病力强、杂交程度低,主要为小规模散养。公鸡的体型、体尺以及生长性能均比母鸡好,骨骼粗壮结实,胸肌发达,好斗性强。西双版纳斗鸡作为地方品种,具有特有的饲养管理和训斗技巧,是我国珍稀的禽类资源。  相似文献   

14.
本标准规定了对藏獒品种性能鉴定的要求和对藏獒犬体型外貌、体尺、毛色、适应性与气质评定的分级评分。本标准适用于藏獒品种鉴定和等级评定。  相似文献   

15.
新疆褐牛是伊犁地区优秀的乳肉兼用型品种。通过测定新疆伊犁州8县1市的1724头新疆褐牛成年母牛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研究了伊犁州新疆褐牛群体基本情况,利用生物统计学分析不同饲养管理条件(牧区、农区、城郊)对新疆褐牛母牛体尺体重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伊犁地区新疆褐牛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哈萨克羊为母本、湖羊为父本杂交获得F1代,又以F1代为母本、萨福克羊为父本杂交获得F2代。对F1代和F2代的6月龄之前的体重指标、体尺指标的测量结果显示,F1代的生长性能与母本哈萨克羊比较相似;F2代的生长性能优于哈萨克羊、湖羊和F1代。  相似文献   

17.
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和志丹两县,对农村散养模式下的秦川牛改良延安本地黄牛杂交F1代,公母牛各80头分3日龄、6月龄、12月龄、24月龄四个年龄段的体高、体斜长、胸围、髋宽体尺指标和体重进行测量和计算,通过与同龄延安本地黄牛的体尺和体重比较分析发现,秦川牛改良延安本地黄牛杂交F1代在体重上有显著提高,增长幅度在22.15%~71.19%,在4项体尺指标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增长幅度在6.49%~63.53%之间。在毛色、适应性、繁殖力等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调查分析表明改良方向正确,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青海挽乘兼用马部分种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较全面的叙述了青海挽乘兼用马在经济类型、综合评定等级、工作能力、体尺、体质外形、生长发育、毛色等方面的种质特性,进行了该马种部分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选育,更好地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KIT、MITF基因与哈萨克马斑点毛色的斑点毛形成的相关性,试验选择白斑点骝毛马3匹(包括白斑点1、骝毛)、白斑点栗毛马3匹(包括白斑点2、栗毛)、青毛马3匹采取皮肤组织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皮肤组织中KIT、MITF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毛马皮肤组织中KIT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与骝毛、栗毛马之间差异显著(P0.05),栗毛马皮肤组织中KIT基因表达量最低;MITF基因在白斑点1马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骝毛马皮肤组织中MITF基因表达量与青毛马、白斑点1马、白斑点2马、栗毛马皮肤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骝毛马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低。说明KIT、MITF基因在不同斑点毛色哈萨克马皮肤组织中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白斑点毛马和青毛马皮肤组织中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均较高。说明哈萨克马斑点毛色的白斑点和青毛的形成与KIT、MITF基因的表达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新疆褐牛9分制的鉴定标准过程中,通过对伊犁地区新源县、尼勒克县、昭苏县3个牛场中的569头新疆褐牛成年母牛进行测量,选取13个体重体尺性状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尻宽、尻长、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半围等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13个主成分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反映了新疆褐牛的外貌整体结构信息,第2和第3主成分反映了后躯特征和尻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