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本研究测定了甘南去势牦牛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南去势牦牛为试验组、公牦牛为对照组,宰后均取背最长肌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甘南去势牦牛肉中共检测到48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6种醇、10种烃、6种醛、4种酸、5种酯、4种酮、芳香族2种及杂环类1种,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约为38.02%,烃类物质为16.58%,醛类物质相对含量约为14.80%,酮类、酯类及酸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68%、6.72%和3.92%。公牦牛肉中共检测到5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6种醇、10种烃、6种醛、4种酸、5种酯、4种酮、芳香族3种及杂环类2种,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约为37.78%,烃类物质为16.99%,醛类物质相对含量约为14.63%,酮类、酯类及酸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81%、5.85%和3.95%。甘南去势牦牛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比公牦牛少两种,主要的呈味物质代表鲜香味的醛类物质、清香味的醇类及油香的酮类物质均高于普通公牦牛。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分析研究乌珠穆沁草原饲养澳大利亚黑安格斯肉牛肌内脂肪酸含量和组成,为今后该品种的饲养改良、杂交繁育及肉品质的提高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试验采集7头体重为(500±38)kg澳大利亚黑安格斯肉牛的里脊、臀肉、肩肉、眼肉、上脑、胸肉和米龙等不同部位肉样,采用简单高效脂肪酸提取方法,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并与FAO/WHO推荐值比较,进行脂肪酸营养价值分析.结果表明黑安格斯肉牛不同部位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由多到少顺序为里脊、上脑、眼肉、肩肉、胸肉、臀肉及米龙,皆以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油酸含量最高;检出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多为亚油酸和亚麻酸;臀肉P/S和M/S最高,n-3/n-6 PUFAs比值达到0.85,接近FAO/WHO推荐值.以上结果表明乌珠穆沁草原饲养的黑安格斯肉牛的肉质风味良好,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研究金川牦牛的肉品质特征,试验对6头成年金川牦牛屠宰分割后,采集辣椒条、米龙、外脊、小黄瓜条和上脑5个不同部位的肌肉组织样品,测定其pH_(24)值、剪切力、失水率、色差值及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屠宰后金川牦牛pH_(24)值、剪切力、失水率在辣椒条、米龙、外脊、小黄瓜条及上脑5个不同部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金川牦牛肉中米龙、外脊和小黄瓜条3个部位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和水分含量各部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黄度值(b~*值)小黄瓜条上脑辣椒条外脊米龙,其中小黄瓜条与米龙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各部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色相角度值(H值)小黄瓜条外脊上脑辣椒条米龙,其中小黄瓜条与辣椒条、米龙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金川牦牛肉品质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我国不同牛种牛肝脏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相对含量,选取甘南牦牛肝、雪花牛[(秦川牛♀×安格斯牛♂)F1代♀×日本和牛♂]肝和当地西×秦杂交牛(秦川牛♀×西门塔尔牛♂)肝为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牛肝共检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烃类、酮类、醛类、醇类、酯类、芳香类物质和杂环类物质;牦牛肝和雪花牛肝样品中分别检出31种和38种挥发性化合物,2种牛肝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相似,但其相对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醛类和烃类为牦牛肝和雪花牛肝的主体挥发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功能缺失能促进肌肉发育,提高产肉性能。为了解MSTN人工突变在肉牛杂交改良方面的作用,本试验分析了基因编辑鲁西黄牛F1代杂交牛的屠宰性状和不同部位肌肉的肉质特性。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牛的胴体重分别为392.85±43.90kg和346.50±49.36kg,屠宰率分别为60.07±1.69%和54.63±2.0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牛的上脑、眼肌、米龙与腱子4个部位肌肉的pH值、剪切力和系水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肌内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脂肪酸组成没有发生显著改变(P0.05)。以上结果说明MSTN基因编辑牛的杂交F1代的产肉性显著提高,MSTN基因突变没有影响牛肉的pH值、嫩度和脂肪酸组成,但减少了F1代牛肌内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6.
藏羊是甘肃省甘南州的优势畜种之一,在各类家畜中所占比重居首位。试验对12月龄藏羔羊进行了3个月全舍饲育肥后与同一饲养条件下的成年藏羊进行屠宰,对其肉的风味化合物进行了测定,旨在分析研究年龄对藏羊肉风味物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藏羊肉质及其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藏羔羊肉和成年藏羊肉中分别有46种、4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藏羔羊和成年藏羊肉中烃类物质分别为24.92%、22.03%,醛类分别为20.13%、26.69%,醇类分别为27.57%、21.53%,酮类分别为11.21%、14.66%,酸类分别为6.58%、8.81%,酯类分别为2.14%、1.68%,芳香类分别为5.48%、3.53%,杂环类分别为1.94%、1.07%。藏羔羊肉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有19种,其中烃类4种,醛类4种,醇类4种,酮类2种,芳香类2种,酸类、酯类、杂环类各1种,成年藏羊肉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有14种,其中烃类3种,酮类3种,醇类、杂环类各1种,醛类、酯类、芳香类各2种。藏羔羊和成年藏羊肉中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化合物,藏羔羊肉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丰富,膻味以及令人不愉快的气味低于成年藏羊肉,而且脂肪氧化程度较成年藏羊肉低。  相似文献   

7.
1饲料风味剂的选择 1.1饲用香味剂 香料绝大多数是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脂类、酮类、醚类、脂肪酸类、醛类、烃类、酚类、芳香族醇类、芳香族醛类、硫醇类以及内酯等具挥发性物质。常用于幼畜人工乳或代乳料、乳猪补充料以及断奶仔猪开食料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西门塔尔牛肉原料肉的理化品质,评价烤制加工后的食用品质和感官品质。[方法]选取体重为550 kg左右的西门塔尔肉牛10头,屠宰分割后取不同部位牛肉(里脊、外脊、前腿、后腿、眼肉、米龙)。4 ℃排酸72 h后,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部位牛肉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水分含量、pH值以及色泽指标,并对大理石花纹等级进行评分;220 ℃烤制10 min后,对不同部位牛肉进行剪切力和加工损失率测定,并对感官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不同部位牛肉的脂肪含量、大理石花纹评分、L*值、a*值、剪切力、色泽评分、嫩度评分、多汁性评分、香气评分和总体可接受性评分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不同部位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pH值、b*值、加工损失率、滋味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眼肉中脂肪含量最高(P<0.01),前腿、后腿脂肪含量相同,均为最低(P<0.01);眼肉、外脊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P<0.01)高于其他部位;眼肉、外脊的L*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部位,里脊、后腿的L*值显著(P<0.05)低于其他部位;外脊和眼肉的a*值显著(P<0.01)低于其他部位;眼肉、外脊的剪切力显著(P<0.01)低于其他部位;眼肉的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显著(P<0.05)高于其他部位,前腿、后腿和米龙的总体可接受性评分相同,均为最低(P<0.05)。[结论]外脊、眼肉的肌内脂肪含量高于其他部位,烤制后产品的嫩度、滋味及总体可接受性较好。眼肉和外脊是西门塔尔牛肉中最适宜加工烤制产品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大额牛和婆罗门牛杂交后代(GBF1牛)和云岭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评估大额牛杂交利用潜能,试验选择了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GBF1牛和云岭牛进行育肥、屠宰,采集110个肉样冻存,以脂肪酸组成较好的云岭牛肉为对照,测定了GBF1牛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GBF1牛西冷、尾龙扒、针扒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11个部位肉脂肪含量平均值也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GBF1牛肉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十五烷酸(C15∶0)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6),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低9.30%。GBF1牛肉脂肪棕榈油酸(C16∶1)含量极显著高于云岭牛(P0.01),油酸(C18∶1n9c)含量高于云岭牛,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高7.94%。GBF1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稍高(0.8%),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比云岭牛稍高,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GBF1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脂肪酸组成比例优于云岭牛,杂交牛肉中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脂肪酸组成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剩余采食量(RFI)绵羊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以探究RFI对绵羊胴体特征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202只萨福克羊(?)×湖羊(♀)的杂交F1代青年绵羊作为试验候选群体,进行单栏饲喂试验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筛选出RFI最小(RFI=-0.39±0.04)、平均体重为31.35 kg的8只试验羊作为低剩余采食量组(L-RFI组),RFI值最高(RFI=0.30±0.03)、平均体重为31.15 kg的8只试验羊作为高剩余采食量组(H-RFI组)。测定2组屠宰性能,并且采集背最长肌、牡蛎肌、霖肉、米龙肌、腹腩肌,测定营养成分含量、肉色指标和持水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L-RFI组的GR值显著低于H-RFI组(P<0.05),2组之间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没有显著差异(P>0.05)。2) L-RFI组的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牡蛎肌脂肪、灰分含量以及霖肉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H-RFI组(P<0.05),2组之间米龙肌、腹腩肌水分、脂肪、蛋白质、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L-RFI组的背最长肌、牡蛎肌...  相似文献   

11.
Meat characteristics of Qinghai yak and semi-wild yak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x domestic yaks aged 6 years, comprising three culling male and three culling female yaks, from the Qinghai Lake area and three male semi‐wild yaks aged 6 months from Datong Yak Farm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s of amino acids, mineral elements, residual heavy metals and pesticides in yak me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amino acid level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yak by age and sex. The meat of the adult male yak was 7.35 mg/kg higher in calcium (P < 0.05) and 124 mg/kg higher in phosphorus (P < 0.01) than that of the adult female yak.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zinc content, and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copper and sulfur between adult male and female yaks (P < 0.01). Iron was 8.85 mg/kg higher in semi‐wild yaks than in domestic yaks, 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for other minerals. The levels of residual heavy metals and residual pesticides were well within those allowed by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China. Furthermore, the data showed that introducing wild yak’s blood did not result in a quality change in the domestic yak meat. Yak meat from Qinghai Plateau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non‐polluted and rich in amino acids in comparison with local yellow cattle meat.  相似文献   

12.
亚丁牦牛和拉日马牦牛均为肉乳兼用型优良地方牦牛资源,本研究旨在探究亚丁牦牛和拉日马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各牦牛群体间的亲缘关系,对亚丁牦牛、拉日马牦牛以及其他7个地方牦牛群体(九龙牦牛、麦洼牦牛、金川牦牛、昌台牦牛、中甸牦牛、玉树牦牛、类乌齐牦牛)进行RAD简化基因组测序,基于检测到的SNP信息计算遗传统计量。结果表明,亚丁牦牛和拉日马牦牛的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186、0.2233,亚丁牦牛遗传多样性较贫乏。亚丁牦牛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最高为0.0653,与其他8个牦牛群体存在中度分化,Structure分析显示其血统构成纯正,可列为一个独立遗传资源。拉日马牦牛Fst值最低为0.0443,其群体遗传结构较复杂,与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存在基因交流,属麦洼牦牛的祖先群之一。亚丁牦牛和拉日马牦牛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保护,研究结果对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犊牛培育方法,分别考察对传统饲养条件和高效繁育技术条件下对后代公犊牛及育成母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犊牛成活率达到97.23%,犊牛培育组的成活率、初选合格率、复选合格率和定选合格率分别为91.67%、80.56%和77.78%,分别比传统对照组提高12.90%、13.79%、11.54%和27.26%,差异显著(P<0.05)。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体重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后代犊牛及育成牛生长发育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有效提高牦牛种母牛培育合格率,从而为建立优良种母牛核心群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4.
牦牛卵巢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条件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采集方法和不同培养液对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培养效果。结果:在牦牛乏情期,每个卵巢平均回收卵数为(9.33±4.30),可用卵数为(5.63±4.19)。将牦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分别置于5种成熟培养液中培养,成熟率分别为75.56%、71.11%、81.33%、77.33%和77.78%,卵裂率分别为42.22%、33.33%、49.33%、46.67%和42.22%,其中C的成熟液效果最好。来自卵巢表面卵泡的COCs的成熟率(81.33(vs69.33(,P>0.05)高于来自卵巢内卵泡的COCs,卵裂率(49.33%vs34.67%,P<0.05)显著高于来自卵巢内卵泡的COCs。来自明亮卵泡的COCs的成熟率(81.33%vs33.33%,P<0.01)和卵裂率(49.33%vs3.33%,P<0.01)极显著高于来自混浊卵泡的COCs。  相似文献   

15.
16.
朗杰 《四川草原》2000,(3):56-61
对麦洼牦牛全放牧、放牧加不同饲料补饲、药物埋植等技术处理显著地提高了产肉性能。试验证明 ,这种短期快速肥育技术是加快牦牛出栏、提高商品率、增加效益和收入、促进牦牛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青海牦牛肾脏进行了观测 ,见牦牛肾为有沟多乳头肾 ,肾叶为 11 19个± 2 77个 ,左肾肾叶略多于右肾肾叶。左右肾总重量约 6 14 4 6 g ,相当于体重的 0 33% ,左肾略大于右肾。肾体积与重量成正比。右肾呈长椭圆形 ,肾门位于腹内侧 ,呈宽大裂隙状。左肾呈三棱形 ,从肾门前端开始沿长轴向右扭转 ,肾门位于背侧面的前外侧 ,呈宽大斜形裂隙。  相似文献   

18.
《草业与畜牧》2000,(3):56-61
对麦洼牦牛全放牧、放牧加不同饲料补饲、药物埋植等技术处理显著地提高了产肉性能.试验证明,这种短期快速肥育技术是加快牦牛出栏、提高商品率、增加效益和收入、促进牦牛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1 基本情况 2005年8月2日至8月12日我县科才乡一牧场发生了牦牛急性传染病.该牧场位于科才乡西南端,海拔3500m以上,连日来阴雨连绵,空气潮湿寒冷,日平均气温5℃左右.2日一放牧员发现自家的3头牦牛突然死亡在圈场上.并有多头年龄不等的牦牛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呼吸困难,食欲废绝,严重者伸颈张口呼吸.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