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物固氮在集约化草地畜牧业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草地生物固氮不仅是草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输入过程的重要部分,而且与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建立和退化草场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的3种方式中,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是重要的方式,细菌自生固氮值得重视,而联合固氮在草地生物固氮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氮素(N)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且最易缺乏.研究表明氮素含量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力,且退化草地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土壤氮素严重缺乏.在天然草地的氮素输入途径中,生物固氮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早已开展,但草地非共生固氮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研究亦有报道,即使在极地,沙漠等特殊环境也存在着活跃的非共生固氮,因此加强草地非共生固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及化石燃料应用的加剧增加了大气中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造成了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因为人们的过度利用及保护意识不强,造成资源损失、养分失衡,严重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探究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对提高草地生产力,合理开发与利用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追踪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氮添加抑制了生物固氮过程,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矿化作用,并抑制了固氮微生物活性,增加了硝化功能微生物氨氧化细菌(AOB)、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nirKnirSnarGnosZ的丰度。但是因为草地本底氮营养差异及施氮措施的不同导致少数研究中土壤氮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出现不同结果。通过总结已有研究发现:1)土壤本底营养及氮吸收阈值的不同造成氮沉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存在差异;2)微生物作为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对不同施氮时间、频率、数量等的响应存在差异;3)土壤中氮循环的各环节紧密耦联,相互影响,但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环节开展,研究结果不具有全面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针对不同营养水平的草地,加强氮控制条件下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变化的研究,关注多环节的耦联关系,对于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并减轻氮素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威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物固氮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平  周道玮  姜世成 《草业学报》2010,19(6):276-280
 本研究以羊草-沙打旺、羊草-兴安胡枝子、羊草- 花苜蓿和羊草- 紫花苜蓿混播草地为对象,比较4种豆科牧草在松嫩平原半干旱地区的生物固氮能力、氮素转移能力以及生物固氮量对草地氮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羊草-沙打旺、羊草-紫花苜蓿混播草地氮产量显著高于单播羊草草地,草地粗蛋白含量的增加显著改善了草地质量。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为35%~40%,大气氮是豆科牧草生长不可缺少的氮素来源。豆科牧草向羊草转移氮素2~12kgN/(hm·a),占羊草氮产量的5% ~24%。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增加了草地氮素资源,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花苜蓿和紫花苜蓿生物固氮量分别占其混播草地总氮产量的20.30%,17.78%,11.29%和31.77%。  相似文献   

5.
刘兆红 《青海草业》2007,16(3):59-60,55
生物固氮对自然界的氮素循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估计,每年全球的生物固氮量为175×107t,是工业固氮的3倍。其中农田固氮约为9×107t,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能力居各类固氮体系之首,约为3.7×106t。近年来,共生固氮资源的人工开发利用成就显著,花生、大豆、紫云英、三叶草、直立黄芪、苜蓿、红豆草等根瘤菌接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南方荒山和北方黄土高原飞机大面积播种豆科牧草技术的推广起了关键性作用。但开发利用生物固氮资源及人工草地栽培豆科牧草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美国每年从豆类生物固氮获取240×104t氮素,俄罗斯为260×104…  相似文献   

6.
阿克苏地区天然草原有11个草地大类,温性荒漠类草地是其中之一,其面积134.19万hm2,占全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的37.92%。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是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重要的禁牧区,是天山南坡平原绿洲的保护屏障,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查清温性荒漠类草地的分布、特征,为该草地的利用、保护和维护温性荒漠类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 建立围栏系统划区轮牧是合理利用人工草地的重要手段。围栏放牧可节约劳动力,减少家畜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然而,围栏放牧最主要优点是可以提高草地的载畜量,并使土壤—牧草—家畜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增加草地载畜量,可使家畜粪便较为均匀地排回草地,促进了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有利于牧草的再生;增加了载畜量可控制家畜对专一牧草的选食,有利于豆科牧草固氮,并保持牧草一定的可消化性;较高的载畜量使家畜个体营养摄入量减  相似文献   

8.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放牧强度、放牧家畜种类、草地利用方式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均会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深入揭示放牧活动及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并对该领域几个重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相关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1)提升放牧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空间耦合分析;(2)注重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3)完善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放牧地多因素嵌套试验;(4)开展不同种类放牧家畜混牧试验;(5)规范草地生态试验方法。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江文  高永革 《中国草地》1994,(6):64-69,73
对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价值,影响豆科牧草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豆科牧草种的固氮能力及其固氮效益进行了综合探讨,指出应利用植物潜在的固氮价值更经济地进行草地生产。  相似文献   

10.
草地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草地生态系统对维系生态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草地领域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为全面宏观地了解草地领域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检索并分析了近15年(2007-2021年)草地领域的相关论文。结果表明,近15年,全球范围内草地领域年度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发文领域呈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中国科学院发文量远大于其他机构。研究主题集中在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草地土壤研究、草地资源监测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的竞争/适应和演替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种入侵8个方面,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手段在草地监测领域的应用、草地土壤健康、草地退化与荒漠化研究是近年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地耳生物固氮特性及其在内蒙古草原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地耳进行地上生物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固氮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耳在晴天、早、晚是固氮能力最强的时间,中午几乎测不到固氮活性,而夜间气温不低于 5℃时仍能固氮。夏季雨天24h均能固氮。根据地耳在不同草原的分布及生物量、固氮活性昼夜变化、季节动态和年降水天数,估算出地耳在内蒙古草原的固氮量为1~4kg/hm2·a。  相似文献   

12.
杨予海 《青海草业》2005,14(1):57-60
草原旅游是发挥草原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本文从法律角度列举了与草原旅游有关的4种相对人,即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草原承包使用者、承包经营者、草原旅游者,和在草原上开展旅游必须遵循的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规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引导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草原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被在固定CO2释放O2和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间的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反馈和调节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体现出生态服务价值。根据青海省都兰县草地资源调查及相关资料,计算各种草地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长量,进而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其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都兰县草地植被年净初级生长量为364.04万t,固定CO2593.38万t/年,释放O2436.85万t/年。根据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都兰县植被固定CO2的价值为10.3385亿元/年;利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出释放O2的价值为16.4457亿元/年。都兰县草地植被固定CO2释放O2物质量和价值量中,干荒漠类草地贡献率最高,其次是高寒草原类、山地草原类、沼泽类和高寒草甸类。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旭谦 《青海草业》2009,18(4):20-23,19
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完整的封闭型高原内陆盆地。在青海省来讲草地类型在流域内相对省内其他地区发育较好,特别是以芨芨草,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的温性草原、高寒草原,以及以嵩草属为主的高寒草甸等草地类型,构成了流域主要的草地资源,是青海湖流域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寒草原类草地退化原因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乾坤 《青海草业》2013,22(2):23-25
高寒草原类草地是青海省及其藏北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草地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的干预强度的不断加大,草地退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剧。文章主要对青海高原地区高寒草原类草地退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淡草场的市场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萍 《青海草业》2008,17(3):30-33
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保证,也是牧区最大的可再生资源。为了加快畜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大胆创新,因地制宜把草场推向市场流动,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手段,把草场依法合理流转到会经营,懂管理,有头脑的经纪人手里,进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有草地总面积4212.72×10^4hm^2,其中天然草地面积4191.72×10^4hm^2。草地总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草地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和西藏,居全国第四位。草地不仅是青海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参考青海省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野外调查资料,结合2007年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时获取的最新数据,从退化草地面积、草地类鲜草产量初步对全省天然草地进行了退化趋势的分析,认为青海省天然草地的退化趋势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退化程度不明显。最近30年来,天然草地的退化速率明显加快,尤其是地处"三江源区"的天然草地,是全省退化扩展速率最快的地区。其原因,主要是人为活动和气候因素所致,自然因素对天然草地的影响是渐进式和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一个过程,远不及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长期超载过牧等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干扰对草地动态演替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更为严重。但自然因素对天然草地的影响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