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贵州玉屏地区规模养殖场黑山羊疫病防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选取60份黑山羊血清样本,对布鲁氏杆菌、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绵羊肺炎支原体亚种血清抗体、山羊口蹄疫血清抗体、山羊痘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各项疫病血清检测的阳性率数据。结果:纳入检测的60份血清样本总阳性检出率为65.0%,其中布鲁氏杆菌阳性率最高,为16.7%,其次分别为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13.3%、绵阳肺炎支原体亚种10.0%、O型口蹄疫8.3%、A型口蹄疫6.7%、亚洲I型口蹄疫6.7%、山羊痘3.3%。结论:贵州玉屏黑山羊疫病防控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各项疫病均可检测出阳性血清样本,养殖场管理人员还需做好预防接种、饲养管理等工作,保证黑山羊饲养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了解贵州省规模化养羊场、种羊场、散养户的主要疫病流行病学动态,疫苗免疫状态、疫病控制效果等,以期为羊群疫病的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2010年对贵州省A、B、C、D、E、F、G、H、I 9个地(州市)部分规模化羊场、种羊场和散养户进行了羊主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9个地州市羊口蹄疫O型、口蹄疫亚洲Ⅰ型、口蹄疫隐性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山羊痘,平均阳性率分别为58.85%、47.83%、10.39%、7.67%、90.00%;同时在发病羊中检出山羊痘、羔羊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以上数据表明在部分养殖场中虽加强免疫防控,但抗体效价仍较低,且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普遍存在,成为羊病防疫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兰州市某区部分羊场主要疫病的流行情况、疫苗免疫状态以及疫病控制效果。方法:于2013~2015年随机选择兰州市某区部分羊场进行布鲁氏杆菌感染抗体检测、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免疫抗体检测、口蹄疫隐性感染抗体检测以及病料样本的病原学检测。结果:羊布鲁氏杆菌感染抗体阳性率2013~2015三年间呈现递增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013~2015三年间羊口蹄疫亚洲Ⅰ型、O型的免疫抗体阳性率呈现递增趋势,且2015年较2013年、2014年,2014年较2013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013~2015连续三年口蹄疫隐性感染抗体阳性率为0;病料检测显示细菌病发病率为12.9%,寄生虫病发病率为64.5%。结论:以上数据表明该区部分羊场免疫防控到位,但依然存在布鲁氏杆菌感染以及寄生虫病发病较为严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2003年6—9日,我市部分乡镇的山羊相继发生羊痘病,并继发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造成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惨重。据调查,全市约有5万只山羊发病,占全市存栏羊的1.8%,死亡羊约1.5万只,占全市存栏羊的0.54%。根据发病特征、流行经过、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山羊痘并发传染性胸膜肺炎。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查陕西省奶山羊养殖中小反刍兽疫、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羊口疮、口蹄疫、布鲁菌病、伪结核及产气荚膜梭菌相关疫病的血清学抗体水平,从陕西省兴平市、富平县、泾阳县、蒲城县部分奶山羊养殖场随机采集200份血清样品,分别对上述8种病原进行血清学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90%、96%和94%;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阳性率为分别为44%、44%、68%和44%;山羊痘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70%、62%和66%;羊口疮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62%、88%和94%;A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为70%、70%、62%和70%;羊布鲁菌病抗体阳性率均为0%;羊伪结核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34%、18%和22%;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抗体阳性率为96%、92%、90%和92%。通过对8种疫病抗体的检测,为陕西省奶山羊疫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规模养羊场羊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甘肃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羊病有:羊痘(绵羊痘、山羊痘),羊口疮、羊梭菌性疾病(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链球菌病、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绵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衣原体病、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及胃肠道线虫病等;细菌学检验,分离出了产气荚膜梭菌、羊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绵羊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羊链球菌、炭疽共7种细菌;3个羊场的寄生虫调查结果表明,其优势虫种为胃肠道线虫、棘球蚴;4种疫病的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分别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30.18%,弓形虫病18.19%,衣原体病13.82%,布病2.33%。  相似文献   

7.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病羊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红斑、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主要经呼吸道及含病毒的飞沫、尘土传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消化道传染,单纯感染病死率仅为1%-10%,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丝状支原体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咳嗽,浆液性和纤维素性蛋白渗出性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多呈急性经过,病死率可达70%以上。笔者在出诊中遇到一例山羊痘并发感染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例,现将诊断和防控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的皮肤和粘膜发生丘疹和痘疹,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单纯感染病死率仅为1%~10%。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丝状支原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多呈急性经过,病死率可达70%以上,其特征为高热、肺脏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2004年10月,建阳市莒口镇出现山羊痘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病例,给当地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利用特异性PCR方法从病山羊组织病料中分别扩增山羊痘病毒、羊口疮病毒和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特异性片段,继而将扩增的特异性片段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上相应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从病山羊中可同时扩增出山羊痘病毒、羊口疮病毒和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特异性片段,并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确证了PCR检测结果,首次证实我国存在山羊痘、羊口疮及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混合感染,为我国现阶段羊病的流行病学和有效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羊痘和传染性胸膜肺炎并发的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痘(Goat pox)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患羊的皮肤和粘膜发生丘疹和痘疹,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单纯感染病死率仅为1%~10%。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Pletlropnetlmonia Infectiosa Caprinum)是由山羊丝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 Var,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细菌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疑似山羊痘猝死山羊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以GPV ITR基因特异性引物从皮肤、肠黏膜、蹄部痘疹中均扩增到289 bp目的条带,并从肝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阳性杆菌,经生化鉴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其表现较强耐药性。由试验结果初步判断,该病例为山羊痘病毒(GPV)继发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致。猝死山羊病因的确定性诊断,将对山羊养殖场切断病原传播,预防健康山羊发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内蒙古某规模化奶山羊养殖场部分引进羔羊发病死亡的原因,为该场加强重点疫病免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羊只进行病理解剖学观察,无菌采集肺脏病变样本,制备病理组织切片;无菌采集发病羊只的血液制备血清,采用高敏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的山羊痘病毒抗体;无菌采集发病羊只的肺组织、鼻拭子、眼拭子,利用PCR技术检测山羊痘病毒P32基因,对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剖检可见病羊口腔、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有圆形疹痘;肺部明显水肿,表面存在红色疹痘,切开后呈不透明、灰白色胶冻样;瘤胃、网胃、瓣胃、皱胃黏膜均出现疹痘。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肺泡红色深染,间质变宽,腔内存在脱落的上皮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并化生为腺泡样状;支气管腔内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发病山羊血清经高敏荧光技术检测,判定为山羊痘病毒抗体阳性。采集肺组织(GTPV-YP1)、鼻拭子(GTPV-YP2)、眼拭子(GTPV-YP3)样品各1份,3份样品经P32基因PCR检测均获得983 bp的扩增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GTPV-YP1、GTPV-YP2样品P32基因序列与山羊痘病毒中国分离株KC951854.1、Oman分离株 MN072621.1 P32基因的同源性为100%,GTPV-YP3与山羊痘病毒中国分离株EF514892.1、HM572329.1、JN596275.1、MG817382.1的同源性为99.0%。结论 经病理解剖学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检测以及病原PCR鉴定,确定引起该场引进奶山羊羔羊发病的原因为山羊痘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西藏西北羌塘草原部分山羊养殖大县山羊无浆体病流行状况,利用快速凝集试验对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480份血液进行山羊无浆体病检测。结果表明,山羊无浆体病在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公路沿线的山羊中普遍流行,山羊无浆体病平均阳性率为10.42%。其中1岁以内仔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7.50%~12.50%,以措勤县为低(7.50%),革吉和尼玛2县为高(12.50%);1~2岁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4县均为10.00%;2岁以上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10.00%~12.50%,以日土县为高(12.50%)。山羊无浆体病存在于西北羌塘草原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群体中,应重视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两种同期发清处理方法和不同年龄阶段对非繁殖季节奶山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选用12∽15月龄初产奶山羊和4∽5胎经产奶山羊分为两组,采用孕激素耳栓埋植和阴道栓塞两种处理,并辅以肌注PMSG及PG-CL、E2,每组试验重复2次.结果显示:孕激素耳栓埋植法和阴道栓塞法两种同期发情处理方法处理初产组奶山羊总发情率分别达到87.5%和100.0%,经产组分别达到77.8%和83.3%,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种方法0∽24 h内的同期发情率初产组阴道栓法平均为94.1%,耳栓法平均为37.5%,差异显著(P<0.05),经产组阴道栓法平均为61.1%,耳栓法平均为44.4%,差异亦显著(P<0.05);无论初产、经产组奶山羊阴道栓法处理0∽24 h内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94.1%、61.1%)显著高于24∽36 h发情率(分别为5.9%、22.2%)(P<0.05).用阴道栓同一种方法处理初产和经产奶山羊,初产组24 h的同期发情率(86.7%)显著高于经产组(60.0%)(P<0.05).阴道栓法处理同期发情效果优于耳栓法,初产奶山羊的同期发情效果优于经产奶山羊.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国牛羊弓形虫病流行情况,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云南、贵州6省区151份牛血清、50份奶样、490份羊血清进行了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1份被检牛血清和50份牛奶样品,弓形虫抗体均为阴性。490份羊血清弓形虫抗体总阳性率5.71%,其中母羊、公羊血清阳性率分别为4.03%和9.79%;山羊、绵羊、杂交羊血清阳性率分别为6.58%、4.81%和5.13%;阳性率最高的为公山羊(13.2%),最低的为母绵羊(2.96%)。28份阳性羊血清中,75%的抗体滴度为1:64,25%的抗体滴度为1:256。1岁后的羊,随年龄增长,血清阳性率升高。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室从安徽某羊场发生腹泻的山羊病料中检测分离到边界病病毒(borderdiseasevirus,BDV),证明BDV在我国羊群中存在。为了进一步了解BDV在江苏羊群的流行情况,本研究收集江苏部分地区发生腹泻和健康羊群的血清和组织样品,采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测定分离毒株5’-UTR基因片段,与其他已报道的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绘制进化树。结果表明有27.4%(29/106)样品呈阳性,不N羊场BDV阳性率为0~67%,共分离到4株不同的BDV毒株,它们之间的同源性为73.9%~95.6%,而与其他BDV毒株的同源性为66.2%~91.6%。进化分析表明AH12-02与其他各毒株均较远,形成单独的分支,另3个毒株与BDV3型毒株关系最近。采用ELISA试剂盒对血清样品BDV抗体进行检测发现不同羊场抗体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异(0~100%),还有抗体阴性持续感染个体的存在。以上结果丰富了我国BD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为进一步探索BDV在我国羊群中的流行情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利用乐至黑山羊(父本)杂交改良营山黑山羊(母本)以提高生产性能。分别测定了两品种羊及乐×营杂交一代羊6月龄的体高、体长、胸围、胸宽和管围以及2月龄、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的体重,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羊的所有指标明显高于营山黑山羊(P0.05),其中6月龄杂交一代公羊的体高、体长、体重、胸围和胸宽较营山黑山羊分别提高23.3%、25.2%、18.39%、38.9%和27.7%(P0.01);母羊体高、体长、体重、胸围和管围分别提高19.3%、21.7%、22.72%、26.4%和13%(P0.01),胸宽提高6.2%(P0.05)。说明杂交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日粮中不同枣粉添加量对陕北白绒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0.15±1.63) kg的40只6月龄健康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羊,分别饲喂枣粉添加量为0(对照组)、10%(Ⅰ试验组)、15%(Ⅱ试验组)、20%(Ⅲ试验组)、25%(Ⅳ试验组)的日粮,饲养试验预试期10 d,饲喂基础日粮,饲喂期70 d,饲喂试验日粮。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羊,以羊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羊肉的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肌纤维特性、外观品质、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Ⅰ、Ⅱ、Ⅲ和Ⅳ试验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Ⅰ和Ⅱ组的骨肉比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2)对照组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Ⅰ、Ⅱ、Ⅲ和Ⅳ组(P<0.05);3)Ⅲ组的肌纤维面积、直径和剪切力值最小(P<0.05);4)Ⅲ组中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试验组(P<0.05),花生四烯酸(C20:4n6)、α-亚麻酸(C18:2n6c)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5)Ⅳ组羊肉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综上所述,枣粉添加改善了羊肉的嫩度,有利于羊肉中的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积累,从而使羊肉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综合考虑20%枣粉添加量时羊肉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地方培育奶山羊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以4个国内奶山羊品种(文登奶山羊、关中奶山羊、崂山奶山羊、雅安奶山羊)和3个新西兰引进奶山羊品种(阿尔卑斯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萨能奶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33只个体的外周血样本,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利用PCR法扩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区全长序列,对测序获得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不同奶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进化关系。[结果]7个品种奶山羊的mtDNA D-loop区中A、T碱基含量高于G、C碱基含量。共检测到82个多态位点,25个单一多态位点,55个简约信息位点。各品种单倍型多样度(Hd)范围为0.905~1.000,核苷酸多样度(Pi)范围为0.001 51~0.013 32;共存在26种单倍型,文登奶山羊和萨能奶山羊各有5个单倍型,阿尔卑斯奶山羊有4个单倍型,崂山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关中奶山羊、雅安奶山羊各有3个单倍型;各品种核苷酸平均差异数(KXY)范围为6.400 00~38.450 00,核苷酸歧异度(DXY)范围为0.005 79~0.034 76,遗传分化系数(GST)范围为0.000 00~0.186 05,遗传分化指数(FST)范围为0.231 56~0.971 52。品种间系统发育树表明,文登奶山羊和崂山奶山羊聚为一支;关中奶山羊与3种新西兰奶山羊遗传距离较近,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关中奶山羊由国外奶山羊与地方品种经杂交选育而成;雅安奶山羊与其他品种遗传距离最远。[结论]中国奶山羊存在2个支系起源且未发现群体扩张;中国培育奶山羊品种含有较多的国外奶山羊血统;文登奶山羊与崂山奶山羊亲缘关系较近,雅安奶山羊在遗传进化中可能存在地域隔离。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年龄对绒山羊产绒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对1~5岁的150只陕北白绒山羊的产绒量、绒长度及绒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与产绒量及绒毛品质密切相关;周岁羊绒细度最细(14.66±0.99μm),随年龄的增加羊绒细度变粗,5岁时达到最粗(17.09±0.46μm);绒长在3岁时较长(7.1±0.51cm),之后小幅下降至4岁(6.06±1.27cm)后又有增加的趋势,5岁时达到8.75±1.32cm;周岁羊的产绒量最低(572.35±158.06g),5岁羊绒产量最高(887.5±131.5g);2~3岁羊的绒纤维直径较细、绒长度居中、产绒量较高。因此,陕北白绒山羊2~3岁时生产性能和绒毛品质处于最佳阶段,可适当增加2~3岁母羊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