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所谓蚕沙,是指蚕座中的残桑、蚕粪、蜕皮物、病蚕尸体等混合物。这些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病源微生物,致病性很强,是蚕病的主要传染源。由于不少养蚕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将蚕沙到处乱堆放,不经妥善处理就直接施入桑园,或饲养家畜家禽,使病原到处扩散,引起蚕病暴发,养蚕欠收。据试验,用春蚕粪给蚕添食,发病率为20%,用早秋蚕粪添食发病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蚕病是制约蚕茧生产的重要因素,正常年份造成的损失在20%左右,个别蚕区在特殊年份曾因蚕病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蚕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病蚕或野外昆虫等)排出后,在自然界中可存活数天甚至数年,造成家蚕相继发病。因此做好消毒工作,预防蚕病的发生和流行,是提高养蚕效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浅谈蚕药的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养蚕重在防病,防病重在消毒,消毒的目的是将传染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由传染源排出后,在自然界巾存活短可数天,长可数年。为防治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扩散,预防蚕病的发生和流行,就必须消毒。养蚕中的消毒防病,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大类。按消毒范围来分,有蚕室、蚕具、蚕体、蚕座环境和卯面消毒等。按消毒时间来分,有养蚕前消毒、蚕期中消毒和养蚕结束后消毒。化学消毒是应用某些化学药剂作用于病原微生物.造成微生物原生质变性,酶类失去活性等而失去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柞蚕空胴病的病原及蚕期、蛹期、蛾期的病症,从传染源与传染途径阐述了传染规律。提出了在制种生产中要选择无毒蚕种、采取卵面消毒及蚕期科学放养等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空头性软化病的病原,近几年来经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肯定它是一种在病蚕体内不产生多角体的病毒。这种病毒,大量的存在于病蚕体的消化管组织和蚕粪内。在饲养期间,即成为最接近的传染源,而具有传染蔓延的危险。目前,对于这种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特别是对现行几种主要消毒药剂与消毒法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6.
王晖 《四川蚕业》2009,37(1):39-39
回山消毒就是蚕上蔟采茧后,回过头来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抓住病原物比较集中、裸露、新鲜的机会,突击杀灭。造成蚕发病的病原微生物是广泛存在的,不仅发生过蚕病的蚕室、蚕具、地面、蔟具、蚕的尸体和排泄物及周围环境中大量存在,即使是没有发生过蚕病的蚕所排出的蚕粪、蜕皮、胃液及废弃物中也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2006年义乌市上溪镇贝家村中秋蚕暴发脓病。为此,我们狠抓了回山消毒这一关,最大限度地减轻病原微生物对下期蚕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正传染病的发生要具备以下条件:(1)传染源。如患猪瘟的病猪不断向外界排出猪瘟病毒,该病猪就是猪瘟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界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饲料、饮水、飞沫和尘埃等侵入到易感动物体内使之发病。预防传染病要将发病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物隔离饲养,或捕杀、或淘汰、或治愈,即可消灭传染  相似文献   

8.
陆宣  王三九 《四川蚕业》2006,34(3):29-29,14
蚕僵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的蚕病,因病蚕尸体产生不同颜色的孢子而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和曲霉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对生产危害很大,秋季因气候恶劣,桑叶质量较差,加上春蚕、夏蚕连续饲养,积累的病菌较多,极易  相似文献   

9.
陈敏 《四川蚕业》2011,39(3):36-37,49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十分广泛,主要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蟥、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卵壳、蜕皮壳、  相似文献   

10.
1980—1983年,浙江省的主要蚕区发生严重僵病。在流行地区,发现两种在我国未见文字报道过的家蚕病原真菌:一是玫烟色拟青霉;一是蜡蚧头孢霉。它们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85%以上。通过试验测定,这两种病原真菌对二龄起蚕的LC_(?)分别是5.07x10~6/ml和2.55×10~6/ml。传染途径都是以分生孢子接触传染。被感染的蚕和蛹体表面呈现出明显病斑,尸体僵化,气生菌丝细密,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根据尸体气生菌丝与分生孢子的色泽,分别暂称为家蚕玫烟僵病和家蚕绢白僵病。在防治上,同于其它家蚕真菌病。  相似文献   

11.
夏秋蚕期一般在6~10月上旬,桑叶虫害较多,营养成分比春蚕低,加之高温多湿,采集的桑叶萎凋快,与蚕的生理和生长不相适应。各种病原微生物易于繁殖,加上有的蚕农消毒不严,蚕病传染机会增多,蝇蛆危害也严重。因此,饲养夏秋蚕要认真抓好病虫防治工作,杜绝各种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2.
由于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发展,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多,使得猪病的传染源、传染媒介、传染途径极其复杂,猪病呈多种疫病交叉混合感染趋势。在这类混合感染中,既有2种或超过2种病毒、细菌的混合感染,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还有病毒病与寄生虫病、细菌病与寄生虫病,以及由多种病原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综合征,给猪病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病卵壳、蜕皮壳、鳞毛及茧)。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在局部地区有为害成灾趋势,有必要进一步贯彻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桑园管理,  相似文献   

14.
蚕病的发生是蚕体、病原和环境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后,在蚕体内发生发展的综合现象。所谓病原,广义讲是引起一切蚕病的致病原因,狭义讲是引起传染性蚕病的病原微生物。所有病原微生物都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迅速繁殖,蚕的发病也一定要有病原,不同的传染性蚕病有不同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5.
<正> 蚕病是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在全年多次养蚕条件下,如何控制蚕病为害,夺取蚕茧优质丰产,这是广大养蚕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当前生产上蚕病为害的情况和消毒防病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意见。一、主要蚕病的传染与为害的先决条件蚕病通常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前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发病后传染蔓延迅速,对生产威胁极大,后者多由虫害寄生  相似文献   

16.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8,45(3):104-104
有的蚕农来电询问,蚕已经养熟上蔟了,采完茧后,大功告捷,蚕蔟还需要消毒吗?大多数的蚕农都认为蚕蔟是不需要消毒的,因为蚕熟了,已经不用吃桑叶了,病从口入的途径已不存在了,就不可能再传染蚕病了。其实不然,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蚕上蔟的蔟具中往往会有很多的病死蚕尸体存在,尸体腐烂后的液体污染蔟具,所以蔟具中遗留的病原是最多的。假如每养完一批蚕都不消毒,蔟具中会积累太多的病原,这些蔟具在贮存中,  相似文献   

17.
张军 《四川蚕业》2012,40(3):55-55
<正>栽桑养蚕的目的是要获得量多质优的蚕茧,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易发生脓病、僵病等传染性蚕病,并造成严重损失。在养蚕生产中除采取坚持"三消制度",杀灭病原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抗病力等措施外,还应加强观察,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蚕病蔓延传染,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生产上发生的蚕病,以脓病、软化病为最多。脓病、软化病都是强烈的传染病,病蚕的尸体和排泄物内包含着很多病毒,这些病毒不论附着在蚕室蚕具上,或飞散在空气里,再附着到桑叶上,通过食下或疮口侵入蚕体,能使健蚕传染得病。因此,防止蚕病,首先要清除病蚕尸体,杀灭病原体,做好消毒工作。 近几年来,各地蚕区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消毒工作已经取得了  相似文献   

19.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蚕病是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在推广全年多次养蚕的条件下,如何控制蚕病为害,夺取蚕茧优质丰产,这是广大养蚕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当前生产上蚕病为害的情祝和消毒防病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意见。一、主要蚕病的传染与为害的先决条件蚕病通常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大类,前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发病后传染蔓延迅速,对生产威胁极大;后者多由害虫寄生或药物中毒而致,发生为害有一定的范围。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一般都需具备三个先决条件:①病原体的存在;②病原体通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