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丹草株高与叶片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年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2002 GZ-1和2002 GB-1杂交组合的个世代(P1,P2,F1,F2,F2:3)群体的株高和叶片数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株高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2)控制;叶片数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控制,两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对株高、叶片数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株高中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98、10.02和2.36、1.61,而多基因分别为-6.9和-.06,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94%和82.9%.叶片数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6.11、1.04和0.63、-0.09,多基因分别为-0.16、-0.11,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30%和91.60%.表明2个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该性状所属遗传模型的研究,旨在为高丹草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十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十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十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十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柞蚕全茧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全茧量性状是柞蚕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选择全茧量有显著差异的2个柞蚕品系582(P1)、宽青(P2)为亲本,通过对P1、P2及F1和F2作4家系世代联合分析,研究柞蚕全茧量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柞蚕全茧量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的修饰作用和性别上的差异,雌性个体符合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模型,雄性个体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模型;雌、雄个体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49.01%和24.35%,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53%和26.47%。柞蚕育种对全茧量的选择应依据性别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雌个体应强化早期选择;雄个体需多代连续选择,并强化后续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_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_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
家蚕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估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泽  鲁成 《蚕业科学》1998,24(1):19-22
用产卵量差异较大的两个近交系782和Ekp作亲本,配制了F1、F2正反交及F1与两亲本的回交B1和B2,加上两亲本P1和P2共8个世代,采用多世代平均值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得到了如下结果:(1)建立了分析家蚕产卵量的常染色体基因加性、显性和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的非二体遗传模型,并通过实际数据检验表明产卵量遗传符合这个模式;(2)产卵量的遗传主要取决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加性效应,其次是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7.
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模型与基因效应值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对柞蚕杂交组合8821×四青、8822×青6号的6个世代材料,对柞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两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茧重转化率的基因作用复杂,不符合加-显性遗传模型,存在着基因互作,且显性互作大于显性效应,使茧重转化率增加;茧层生产率的基因作用符合简单的加-显性遗传模型,显性效应为正值,使茧层生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结缕草属植物生殖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份生殖性状存在差异的结缕草(Z136)和中华结缕草(Z039)相互杂交,获得正反交F1分离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F1群体的花序密度、生殖枝高度、花序长度、每穗小穗数、小穗长度、小穗宽度、小穗长度/宽度进行遗传分析,以初步明确这些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7个性状中,正反交杂交后代中每一个性状的变异范围均超出了双亲的变异范围,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花序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生殖枝高度和每穗粒数,小穗长度和宽度的变异最小,花序长度的变异居中。2)花序密度、生殖枝高度、小穗长度和小穗长/宽正反交后代的观测值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有母体遗传效应,花序长度、每穗粒数和小穗宽度正反交后代间的观测值无显著差异。3)花序密度正反交后代群体的最佳遗传模型为存在2对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型,生殖枝高度、花序长度和小穗宽度正反交后代群体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A-0模型,即无主基因模型。每穗粒数正交为1对主基因的遗传模型,反交为无主基因模型,小穗长度的正交为无主基因模型,反交为1对主基因模型。小穗长/宽正交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1模型,即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2.72%,反交群体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2模型,即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98.81%。  相似文献   

9.
假俭草杂交后代部分外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选用假俭草2份外部性状存在差异的种源材料E102和E092(1)进行杂交,获得F1分离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F1群体的叶片长度与宽度、节间长度与直径及草层高度等外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初步明确假俭草上述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杂交后代5个外部性状中,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叶片长度(23.39%)>节间长度(21.89%)>草层高度(15.32%)>节间直径(7.41%)>叶片宽度(6.77%),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片长度,最小的为叶片宽度。2)叶片长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A-1模型,即1对主基因模型,该主基因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或超显性, 主基因遗传率为68.98%;节间长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A-4模型,1对主基因模型,该主基因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遗传率为47.37%;草层高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B-6模型,即2对主基因模型,主基因表现为等显性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7.20%;叶片宽度和节间直径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A-0模型,即无主基因模型。  相似文献   

10.
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对柞蚕3个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MINQUE(1)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全茧量和茧层量同时受加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控制,茧层率则主要受显性基因的控制;遗传率的大小顺序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均表现为正向的群体平均优势,且F2代的优势减半;全茧量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量F1代的群体超亲优势不明显,F2代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率则表现为正向的群体超亲优势。3个供试柞蚕品种中,582的全茧量和茧层量具有较高的基因加性效应值,适合作为高全茧量和茧层量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11.
选芒属植物中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南荻(P1)与芒(P2)相互杂交,得到正、反交F_1代群体,并运用数量性状主+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法对群体的分蘖数、腋芽数、干重、株高、基部外径、基部内径、中部外径、中部内径8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8个农艺性状中,各性状的正、反交变异范围大,均超过双亲本的变异范围。其中,基部内径、腋芽数和单株干重这3个性状变异系数最大。(2)分蘖数、腋芽数、株高、基部内径、中部外径、中部内径在正、反交后代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断可能存在母性遗传效应。(3)腋芽数的正、反交均受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控制,即B-2模型,主基因遗传率[hmg~2(%)]正、反交分别为86.318%和92.374%;单株干重、株高、中部外径的最适模型为A-0,即无主基因模型;分蘖数为1对主基因控制的模型;基部内径、中部内径最适模型为2对主基因控制的模型;基部外径正、反交分别是无主基因模型和1对主基因模型。  相似文献   

12.
结缕草属植物部分外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份外部性状存在差异的结缕草(‘J36’)和中华结缕草(Z039)相互杂交,获得正反交F1分离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F1群体的密度、草层高度、叶长、叶宽、叶长/叶宽、节间长度、节间直径和节间长度/节间直径进行遗传分析,以初步明确这些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 在调查的8个性状中,正反交杂交后代中每一个性状的变异范围均超出了双亲的变异范围,不同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密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节间长度/直径、节间长度、叶长/叶宽、草层高度、节间直径、叶长和叶宽。2) 草层高度、叶长、叶宽、叶长/叶宽、节间直径和节间长度/直径的正反交后代的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有母体遗传效应,密度和节间长度正反交后代间无显著差异。3) 密度的最佳遗传模型正反交均为B-1模型,即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正交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3.67%,反交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3.22%。草层高度、叶长、叶宽、叶长/叶宽和节间长度正反交后代群体的最佳遗传模型均为A-0模型,即无主基因模型。节间直径的正交为1对主基因的遗传模型,反交为无主基因模型,节间长度的正交为无主基因模型,反交为1对主基因模型。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讨溶菌酶(lysozyme,LYZ)基因与生长和产蛋性能的关系。本研究以京海黄鸡育种场培育的慢速J+和常速J-两个品系F2代育种群为试验材料,对鸡LYZ基因外显子进行了SNP检测,分析了LYZ基因与生长和产蛋性能的关系。结果,在京海黄鸡LYZ基因外显子1和2上发现了3个突变位点(G111A、T1426C、C1492T);统计分析表明,AA基因型个体12、16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GG和GA基因型个体,开产日龄小于GG和GA基因型个体(P0.05);TT基因型个体4、8周龄体质量和开产体质量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个体,而TN基因型个体4、8周龄体质量和开产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P0.05);不同单倍型在4~16周龄体质量和开产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3个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在两品系间差异显著(P≤0.05)。初步推断鸡LYZ基因可能是控制京海黄鸡生长发育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芒属植物种间杂交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本文选择了芒属植物中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Micanthus.sacchariflorus)B0134和五节芒(M.floridulus)A0430种间杂交获得F1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重要农艺学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中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茎节数、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株重5个性状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亲优势率30.65%~584.12%,其中分蘖数、单株重达到了极显著的超亲优势;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花序长和单茎重均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茎节数、株高、最大茎重由1对主基因控制;其他5个性状不存在主基因,只有多基因存在。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重与叶宽、分蘖数、单茎均重、最大茎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和主茎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荻和五节芒杂交种后代中选择高产单株时应特别注重对分蘖数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假俭草杂交后代生殖性状遗传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用假俭草2份生殖性状存在差异的种源材料E102和E092(1)进行杂交,获得F1分离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F1群体的花序密度、生殖枝高度、每穗粒数和花序长度等生殖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已初步明确假俭草上述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杂交后代的4个生殖性状中,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花序密度(54.10%)>生殖枝高度(13.17%)>每穗粒数(8.92%)>花序长度(8.42%),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花序密度,最小的为花序长度。2)花序密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A-4模型,即一对主基因模型,该主基因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即显性效应等于负的加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0.71%。生殖枝高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B-1模型,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93.73%。花序长度也是B-1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96.79%。每穗粒数最佳遗传模型均为A-0模型,即无主基因模型。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叶片长度与草层高度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17 8和0.628 5;生殖枝高度与花序密度、生殖枝高度与每穗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4 8和0.356 2;生殖枝高度与草层高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23 0。  相似文献   

16.
戚俐  孟宪民  刘凤云  徐亮  宿桂梅  焦阳 《北方蚕业》2011,32(2):16-17,20
以柞蚕高饲料效率品种9906和多丝量品种H043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获得P1、P2、F1、F2、B1、B26个世代材料,利用干量折合法获得6世代的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按照Mather和Cavalli,L.L.等的方法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性状均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比较简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的基因加性效应作用方向不同,茧重转化率表现为正值,茧层生产率表现为负值,而显性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同,均为正值,即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苎麻(Boehmeria nivea)杂交F1代的性状分离变异十分复杂,为掌握其杂交后代遗传规律,本研究将‘中苎1号’和‘湘饲纤兼用1号’杂交,构建1 012个子代F1代无性扩繁的群体,并对其杂种优势和混合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遗传多样性丰富,各性状的遗传性在正反交中基本一致,属于细胞核遗传。对F1代杂交群体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发现株高、茎粗、皮厚、单兜有效株数、单兜原麻干重表现出较强的正向优势,更倾向于高值亲本‘中苎1号’遗传,鲜皮出麻率、单纤维细度表现出较强的负向优势,更倾向于低值亲本‘湘饲纤兼用1号’遗传,除单兜原麻干重的超亲优势较强外,其他性状的超亲优势均为负向,以单纤维细度的负向最为显著;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株高、单兜有效株数、单兜原麻干重、单纤维细度的遗传可能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主效基因控制,茎粗的遗传可能受两对相等的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皮厚、鲜皮出麻率的遗传可能受1对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属于中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了解...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RFLP技术,对207只新扬州鸡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5'端调控区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发现该调控区的扩增产物经PstⅠ酶切后出现AA、AB和BB 3种基因型.x2检验的结果表明:新扬州鸡在IGF-1基因PstⅠ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分析基因型与产蛋性状的关系时,发现基因型对新扬州鸡开产蛋重、第30周和40周蛋重以及40周产蛋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新扬州鸡30、40、50和60周产蛋数、开产体重、开产日龄、开产胸骨长、开产胫长和蛋壳重影响不显著(P>0.05).在所研究的指标中,新扬州鸡的BB基因型效应均大于AB和AA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用抗寒性存在差异的假俭草品种E142和E02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了杂种F1群体;利用电解质渗透法对F1群体及其亲本进行抗寒性鉴定,利用植物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假俭草抗寒性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 杂种F1群体不同单株间的抗寒变异较大,变异范围为-9.63~-1.45℃,变异系数为-29.27%。2)F1群体的抗寒性呈连续的混合正态分布,符合植物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3)假俭草的抗寒性状最适遗传模型为B-1,即抗寒性状受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1.28%。本研究明确了假俭草抗寒性状的遗传规律,为假俭草抗寒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假俭草抗寒育种创造了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了解褪黑激素受体基因MTNR1B的多态性及其与文昌鸡产蛋性状的关系。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MTNR1B5′调控区、外显子1和外显子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将其与文昌鸡的产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和2的编码区未发现碱基突变或缺失,而在5′调控区发现15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其中-778位点突变(A→G)对文昌鸡中期(22~31周龄)产蛋数和46周龄总产蛋数的显性效应分别达到了2.3和6.2枚(P<0.05)。对后期(32~46周龄)产蛋数和46周龄总产蛋数而言,-216位点C对A为优势等位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5和3.2枚,显性效应分别为3.5和6.8枚,且表现为超显性。在4种单倍型中,AA单倍型个体的后期产蛋数和46周龄总产蛋数最低,GC单倍型个体的开产日龄最早。AC/GA联合基因型母鸡拥有最高的中期产蛋数、后期产蛋数和46周龄总产蛋数。综上所述,MTNR1B基因的外显子高度保守,而5′调控区的SNPs有望成为影响产蛋性状潜在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