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我国瘦肉猪生产中不能持续合理利用地方猪种的问题.以山东莱芜猪为例,提出一种能够持续利用地方品种猪的终端——轮回杂交繁育体系:该杂交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莱芜猪、大约克、长白猪三品种组成的轮回杂交体系.用于繁育杂交母猪与终端公猪组成的终端杂交体优商品猪。并体系的利弊、运行中的相关交繁育体系具杂交母猪:二是系.用于生产杂从生产实践和理论角度分析了该杂交繁育对莱芜猪保种的影响以及繁育体系建立和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终端——轮回杂有简便高效的特点,总体优于土洋品种猪多元经济杂交.繁殖性能和肉质等方面优于洋三元猪生产模式,并有利于地方猪种合理持续利用,适合在我国农村建立瘦肉猪繁育体系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周波 《猪业科学》2021,38(11):34-37
近期猪价的大幅持续下跌,让养猪企业再次尝到了持续亏损的痛苦。文章介绍了生猪价格周期(猪周期)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并说明了顺猪周期进行养殖规模的调整对于减少商品猪养殖企业亏损的重要性。举例说明了顺猪周期进行能繁母猪数的减少和增加,可减少低猪价期的亏损。介绍了如何利用终端轮回杂交繁育体系在四年一轮回的猪周期踏准节奏进行商品猪的生产。还比较了杜长大三级繁育体系与终端轮回杂交繁育体系的区别,介绍了终端轮回杂交繁育体系的优势、对猪育种的影响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莱芜猪是我国华北型优良地方猪种,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形成的得以保存较好的一个古老品种。通过新老广大科技工作者50多年的辛苦劳动和不懈努力,把莱芜猪这一古老品种在濒临绝境之地挽救下来,并通过品种选育、有效保纯、品种(系)培育、杂交生产和繁育开发,使莱芜猪得到了有效利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黑龙江省独品种资源构成,养猪生产具体条件及过去杂交试验等为基础,拟定了二元,回交和三元杂交方案,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优化了不同杂交方案下不同品种组合的猪完整繁育体系内猪群结构,得出,不同杂交方案下猪完整繁育体系各阶层母猪群的最优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形。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猪完整繁育体系猪群结构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黑龙江省猪品种资源构成、养猪生产具体条件及过去杂交试验等为基础,拟定了二元、回交和三元杂交方案.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优化了不同杂交方案下不同品种组合的猪完整繁育体系内猪群结构.得出,不同杂交方案下猪完整繁育体系各阶层母猪群的最优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形.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利用从国外引入的猪种与地方猪种杂交育成了许多新品种。这些品种的瘦肉率比原有的地方猪种高一些,且具有我国猪种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性情温顺、肉质好等特点,已成为进行经济杂交生产瘦肉猪的优良母本,与其他瘦肉型品种一起,构建了我国商品瘦肉型猪繁育体系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猪杂交方案和杂交组合的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猪品种资源构成及养猪生产具体条件为依据,应用系统动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黑龙江省建立不同杂交方案,不同品种杂交组合的猪完整繁育体系的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和比较分析。按益本比,每头种母猪和每头商品猪获得利,均得出三元杂交方案繁育体系收益最大,回交居中,二元杂交方案最低。据此,对我省不同地区建立完整繁育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鲁莱黑猪     
获奖产品介绍鲁莱黑猪是利用我国优良地方品种莱芜猪与国外大约克夏猪通过杂交培育所得的生产优质肉猪的专门化母本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三元杂交瘦肉猪推广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就 ,全省二元母猪达 5 0 % ,三元杂交猪达 43 %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生猪产业的发展 ,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贡献。但三元猪推广过程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需要讨论研究 ,并加以完善提高。二洋一土的杂交路线 ,以及苏太猪一次杂交三元化的路线 ,既保持了本地猪种的优点 ,又使商品猪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明显提高。但随着市场的发展 ,猪肉消费多元化和加工业的发展 ,对商品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目前二洋一土瘦肉率约5 5 % ,难以满足肉类加工企业、超市的需要 ,尤其是在上海市场依然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优质猪杂交繁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杜洛克、长白、大白3个国外引进品种,冀合白猪专门化母系B1个国内培育品系,以及1个地方品种太湖猪,模拟杂交繁育体系的生物经济学过程,构建了优质猪的杂交繁育体系,并以每头后备母猪平均每年的利润、每头标准化商品猪的利润、每1000头标准商品猪相对应的母猪头数和商品代出栏猪肌内脂肪含量(肉质指标)4个评价指标对杂交繁育体系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在4种杂交配套组合中,杜洛克×(大白×冀合白猪专门化母系B)经济效率和商品代猪肉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1选择优良猪种 因为我国的地方猪种产仔数多,引入品种与地方猪杂交生产的杂交母猪在繁殖性能上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在现今养猪中出现产仔率低、难产、无奶和不发情等繁殖问题,其中难产和发情不明显特严重。在选择后备母猪时,体型上应平直或微倾,腹部比较大而松弛,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都比较差。  相似文献   

12.
1 育肥用仔猪的选择 1.1 选择性能优良的杂种猪 仔猪质量对育肥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的肉猪生产中,大多利用二元或三元杂种仔猪进行育肥,因为杂种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体质健壮等优点。所用的二元杂种,大多是以我国地方猪种或培育猪种为母本,与引进的国外品种猪为父本杂交产生;三元杂种猪大多是以我国地方猪种或培养猪种为母本,与引进的国外品种猪作父本的杂种一代母猪作母本,再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作终端父本杂交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高效饲养管理商品肉猪六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引用良种采用良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科学养猪技术中,应推广高产瘦肉猪种,保护利用地方猪种,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常见的从国外引进的高产瘦肉型猪种有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主要将它们作为父本与杂交母猪或地方良种母猪进行杂交,生产商品肉猪。地方猪种一般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味佳、繁殖力高、母性好的优点,但瘦肉率低、生长慢,主要作  相似文献   

14.
利用遗传改良技术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沙子岭猪的遗传改良实践,详细介绍了地方猪纯种选育、杂交利用、新品种(配套系)培育、繁育推广体系构建等常规遗传改良技术。文章分析指出,性能测定是遗传改良的基础,遗传评估是精准选种的依据;科学选配父本品种是地方猪取得杂交改良效果的重要手段;培育新品种(配套系)是地方猪种高效利用的最佳技术途径;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是发挥高产种猪遗传潜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杂交用母本猪数量不足,质量差,是制约我省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当前应从上方面着手来解决:加大对互助猪的选育、扩群的力度,提高其生产性能;引进新猪种,通过杂交组合筛选,确定理想的母本猪种;采取品系繁育,巩固、提高现有品种的优良性状;建立、健全育种与杂交利用相结合的繁育体系,做到杂而不乱,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杂种优势。这样,才能提高我省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1性质和规模 总规模为500头母猪,以向养殖场户批量提供50kg种猪和100kg杂交商品瘦肉猪为生产方向,并向周边猪场提供部分杂交和配套系父母代种猪。若引进杜长大三个品种,繁育体系制种模式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仔猪质量对肥育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的肉猪生产中,大多利用二元或三元杂种仔猪进行肥育,因为杂种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体质健壮等优点。所用的二元杂种,大多是以我国地方猪种或培育猪种为母本,与引进的国外品种猪为父本杂交产生;三元杂种猪大多是以我国地方猪种或培养猪种为母本,与引进的国外品种猪作父本的杂种一代母猪作母本,再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作终端父本杂交而产生。我国各地通过多年来的试验筛选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8.
莱芜猪是我国华北型地方猪种,具有5000多年的饲养历史,以其繁殖率高、哺育力强、耐粗抗病、杂交优势明显、肉质细嫩香醇等特点而著称,是我国地方猪种的宝贵基因库,被专家赞誉为"中国华北第一猪"。为进一步发挥莱芜猪的品种优势,拓展其发展空间,提高生产水平,现就莱芜猪的饲养管理措施分析如下。1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后备母猪饲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成  相似文献   

19.
瘦肉猪不同杂交组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代坚  余崇达 《养猪》1993,(2):22-23
选择瘦肉猪最佳杂交组合,是杂交商品瘦肉猪生产的基础。本研究对杜洛克、大约克、长白及广花猪进行三元或四元杂交对比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杂交组合提供生产中推广应用。一、材料与方法于本所猪场选体重25千克左右的杜约长(DYL),材长约(DLY)和杜约长花(DYLG)杂交猪各10头(包括阉公和母猪)组成三组。统一驱虫和预防注射。经  相似文献   

20.
商品瘦肉猪配套杂交组合的筛选徐晓波,葛云山(江苏省在科院牧医所南京210014)前言当前,国外商品猪的生产一般采用三系或四系配套杂交形成全能性的综合系,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而我国所谓的商品瘦肉猪主要生产方式是地方猪种与外来猪种进行二元或部分三元杂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