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紫花苜蓿的高产栽培是国内外农学家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施肥技术是紫花苜蓿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有必要对紫花苜蓿施肥技术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概述,以期为紫花苜蓿的产业发展、施肥技术的深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文章着重综述了紫花苜蓿生产栽培中氮肥、磷肥、钾肥的肥料效应,同时阐述了紫花苜蓿施肥技术特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南方农区紫花苜蓿发展潜力与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我国是紫花苜蓿生产大国之一,但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发展一直滞后,仅零星种植,生产效益不高。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农区对牧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紫花苜蓿的生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根据南方农区的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设计紫花苜蓿与粮经作物复种的季节性种植模式,并配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冬闲田和经济林晚秋至春季落叶季节进行速生栽培利用,能提高农区紫花苜蓿的生产效益。季节性栽培利用将是南方农区紫花苜蓿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规范河北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生产,针对河北省各个农业生态区域紫花苜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对河北省各个农业生态区域中紫花苜蓿生产的环境条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贮存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是针对河北省的气候条件,将紫花苜蓿播种时期划分为顶凌播种、春播、夏播和秋播4个播种时期,并对各个播种时期做出了具体要求.针对河北省坝上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其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品种选择、播种时期和收获时期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该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河北省紫花苜蓿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将大幅度提高紫花苜蓿种植区农民的收入,促进河北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前言饲草是发展草食畜生产的物质基础,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因其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适应于云南大部分地区种植,是牛羊养殖中的一种优质牧草.为提高云南紫花苜蓿栽培和利用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规范紫花苜蓿栽培和利用,促进云南紫花苜蓿的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和利用,特制定本部分.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产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其营养价值为牧草之首。紫花苜蓿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重要营养成分,并且有动物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生长因子,发展紫花苜蓿可以很好的促进一个地区的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是畜牧养殖大市,同时拥有丰富的人工草场,地区生产的紫花苜蓿鲜草量多并且集中,常常造成鲜草在生长季节过多,收割回来的紫花苜蓿遇到阴雨天还会出现霉变,而调制干草又缺少干燥设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紫花苜蓿青贮技术对解决紫花苜蓿保存,保证牧草营养价值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紫花苜蓿青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是饲料之王,具有高产、高蛋白特性。本文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刈割时间、紫花苜蓿干燥、紫花苜蓿保存、紫花苜蓿打捆等方面,介绍了紫花苜蓿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陇东黄土高原春播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及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对春播二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探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春播紫花苜蓿的生态气候特征、生长发育和耗水规律;指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途径和生产紫花苜蓿的对策,为陇东地区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草产畜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素有“牧草之王”之美誉,目前全世界种植面积有5亿亩,栽培地区遍布全球五大州。它不仅是高蛋白优质饲用植物,同时也是很好的养地、肥地的绿肥植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管理粗放,使我国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产量低、数量少、成本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一些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9.
推广紫花苜蓿是云南发展草食畜的需要,是生产安全优质奶和牛羊肉的需要.云南不仅可以种植紫花苜蓿,而且可以获得高产.通过7年多的引种试验和示范推广,证明WL525HQ等一批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适合在云南推广种植.全省2010年紫花苜蓿保苗面积达到7800万hm2,但还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是著名的饲用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饲草之一。紫花苜蓿饲用价值高、营养丰富,是各种畜、禽及鱼类喜食的饲草。同时它生长年限长,地下根瘤多,根系发达,也是优良的改土培肥植物,在农业生产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紫花苜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其产业化规模发展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栽培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还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依据紫花苜蓿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贺访印  王继和  胡明贵 《草业科学》2000,17(5):41-44,48
从土资源状况,种植业和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饲料工业及畜牧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5个方面论述了河西走廊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提出了苜蓿产业发展的思路、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施用磷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用不同施用量的磷肥对紫花苜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肥对苜蓿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用LSR 法统汁分析,最佳处理为80kg/亩;经回归分析建立了苜蓿产草量与施肥量的关系式:Y=2576.1812+10.5395X-0.0581X~2,最高产量施肥量为90.7kg/亩,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71.9kg/亩。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选出适宜苜蓿绿芽无土栽培的基质,经过8种基质的对比试验,得出海绵和水培两种处理最优,其中以水培最为省工省时,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4.
许英一  王宇  杨伟光 《草地学报》2018,26(3):757-763
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叶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能力。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清除率测定法及还原力测定法评价苜蓿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0 min、超声功率180 w,总黄酮得率为6.43 mg·g-1。苜蓿叶总黄酮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并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活性增强。苜蓿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为0.608 mg·mL-1。超声提取是一种高效的提取紫花苜蓿叶总黄酮方法。超声优化的苜蓿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经济、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种植业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环境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计算了甘肃省民勤县农户水平2014与2015年从农资生产到农户入仓范围生产1 kg玉米籽粒及1 kg紫花苜蓿鲜草的环境影响,并使用基于蛋白质和热量的计量单位—食物当量(FEU),比较分析了1个FEU玉米籽粒和紫花苜蓿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1 kg玉米籽粒和1 kg紫花苜蓿鲜草全生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PED)分别为9.35和1.22 MJ,水资源消耗(WU)分别为889.33和144.37 kg,矿物和化石资源消耗(DAR)分别为0.13和0.02 kg antimony-eq,气候变化潜值(GWP)分别为1.21和0.10 kg CO2-eq,可吸入无机物(RI)分别为4.23×10-3和1.88×10-4 kg PM2.5-eq,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分别为2.41×10-3和1.71×10-4 kg NMVOC-eq,环境酸化潜值(AP)分别为8.55×10-3和8.03×10-4 kg SO2-eq,淡水富营养化(FEP)分别为1.20和0.09 kg P-eq,生态毒性(ecotoxicity)分别为1.26×10-2和1.49×10-3 CTU。1个FEU紫花苜蓿生产的PED、WU、DAR、GWP、RI、POFP、AP、FEP和ecotoxicity则分别为玉米籽粒的20.50%、25.43%、21.08%、12.99%、6.98%、11.15%、14.76%、12.31%和18.58%。因而考虑到苜蓿的食物-经济比较优势,目前应给予其不少于粮食作物的种植补贴。并且如果将我国的部分玉米种植改为苜蓿种植,则是最便捷、经济的既能满足我国食物结构需求,又能减少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措施。本研究同时也为在我国深入开展粮改饲提供了一定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钾量对苜蓿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抗蓟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钾是否能有效提高苜蓿对蓟马的抗性并研究相关生理变化,本试验以感蓟马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抗蓟马苜蓿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设0、6、9、12、15 (K2O) g/m2等5个钾浓度水平,在大田蓟马为害高峰期,评价和测定了不同钾水平处理下苜蓿的受害指数、叶片钾含量、产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在苜蓿第二茬中,随着钾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老叶和心叶的钾含量、可溶性糖、淀粉和木质素含量升高,产量显著增加(P<0.05);受害指数均显著降低,且受害指数均在K2水平下最低,分别较K0水平降低了47.60%和46.11%;在第三茬中,甘农3号和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产量、钾含量、可溶性糖、淀粉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第二茬相似,受害指数在K2水平下分别较K0水平降低了30.78%和23.27%。第二茬和第三茬中,在低于9 (K2O) g/m2施钾水平下,苜蓿叶片钾含量与受害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高于12 (K2O) g/m2水平下,苜蓿叶片钾含量与受害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钾元素可通过提高苜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尤其是可溶性糖和淀粉)及生长性能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施钾后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低于未施钾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因此,通过施钾管理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是一种有效的措施。9 (K2O) g/m2是本试验中最经济有效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17.
随畜牧业发展,草田耕作制度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发展迅速,我国南方逐步形成柱花草和一年生黑麦草为主的种植模式,我国北方呈现紫花苜蓿、黑麦草及沙打旺为主的种植模式。草田耕作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氮素供给、改善土壤物理特性、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作用。草田耕作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草田耕作使用地和养地结合,实现由传统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牧草/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过渡,有利于提高光、热、水和土地资源利用,提高系统生产力,达到既提高粮食产量,又提供蛋白质饲料,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两种作物或牧草间作或混作可产生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微波处理对甘肃省4个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芳 《草业科学》2004,21(11):41-43
试验对4个甘肃省地方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天水苜蓿、定西苜蓿、庆阳苜蓿、酒泉苜蓿)进行了不同强度的微波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下各苜蓿品种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芽长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强度微波处理苜蓿种子,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芽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用这3个指标衡量苜蓿品种抗旱性时,定西苜蓿的抗旱性最强,酒泉苜蓿次之,天水和庆阳苜蓿最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产业亟待振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启忠  玉柱  徐春城 《草业科学》2012,29(2):314-319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业的崛起,对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苜蓿产量低、品质差、供应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口苜蓿呈增加态势,2010年苜蓿的进口量已达22.72万t,对我国的苜蓿产业造成严重威胁。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受制于许多因素,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状态,急需振兴。应尽快制定苜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苜蓿生产补贴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整合苜蓿产业资源,建设现代化苜蓿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我国苜蓿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苜蓿产业带,增强我国苜蓿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推进奶-草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barley flour on the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of alfalfa silage and on the productivity of dairy cows were investigated. Alfalfa forage was ensiled either with or without barley flour. Barley flour was soaked in water for 24 h before being mixed with alfalfa (12 kg: 100 kg dry matter bases) at ensiling. Eighteen multi-parous cows were assigned to three equal treatment groups using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Three isocaloric and isonitrogenous total mixed rations containing alfalfa hay, ordinary alfalfa silage or barley flour mixed alfalfa silage were then prepa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 nitrogen, acetic acid and butyric acid were lower in barley flour mixed alfalfa silage compared to that in ordinary alfalfa silage but the concentration of lactic acid was lower in the ordinary alfalfa silage. Feeding behavior, milk yield and composition,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blood metabolites were measured. Although dry matter intake and milk production were not affected, the effect of preparation of alfalfa influenced feeding behavior and rumen fermentation parameters. Cows on alfalfa silage diets spent longer ruminating compared to those fed alfalfa hay. The ruminal ammonia nitrogen and blood urea were affected by ensiling (alfalfa hay versus alfalfa silages) while both parameters were lower in cows fed on barley flour mixed alfalfa silage than those fed on ordinary silage. Although similar blood glucose was recorded for cows fed on alfalfa silages, it was higher in cows fed on alfalfa ha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ddition of barely flour when making alfalfa silage may improve both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during ensilage and the ruminal ammonia nitrogen utilization with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