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房丽宁  董君等 《中国草地》2001,23(4):31-36,47
通过观察无芒雀麦大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生长的生殖特性发现1999年该地的气候我芒雀麦的生殖发育和种子生产,但在种子成熟期的高温干旱导致种子成熟速度加快和种子重量降低。同时,还了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施氮量为180kg/hm^2时,无芒雀麦的种子产量最高,可达1844kg/hm^2,但和施氮量为150kg/hm^2、120kg/hm^2和90kg/hm^2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无芒雀麦的抽穗初期喷施调嘧啶和多效唑对无芒雀麦种子的各产量构成要素、种子产量和植株高度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出适宜种植推广的无芒雀麦种用型资源,对已筛选出饲草产量高的14份无芒雀麦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分别从籽粒产量、营养成分和种子活力进行评价,为青藏高原饲草兼种用型无芒雀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B10外,其余材料2年间的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14的两年累计种子产量表现最高,为8314.99 kg/hm2。从无芒雀麦各材料产量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单序籽粒数、有效分蘖、单序籽粒重和小穗宽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有效分蘖与种子产量间的正相关性最大,且其对种子产量增产的直接效应最大,可作为种用型无芒雀麦种子产量评价的关键性状。综合以上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种子活力,以B14、B13和B10,3份无芒雀麦资源总体表现较好,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 < 0.05),其中Q6、Q8、Q2的鲜草产量与Q16、Q4的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可作为追求产草量的基础材料利用;Q16粗蛋白含量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牧草消化率高,营养品质好;Q2、Q4、Q10、Q14叶茎比显著高于其他种质材料(P < 0.05)。聚类分析将16份种质材料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原产地关系较小。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叶茎比、干草产量、粗灰分、粗蛋白在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系统中权重最大,可作为无芒雀麦品种评价和筛选时的关键性状;Q6、Q4、Q10、Q16、Q2、Q8与理想品系关联系数最大,综合表现最好,可为无芒雀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无芒雀麦无性系组合评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经4年,对6个无芒雀麦无性系组合和对照奇台无芒雀麦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无性系104.1-2.4品系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耐寒性和耐盐性强,产草量高,饲用品质好,有较明显的植物学特征,达到了新品种的条件和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6.
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在中国分布广泛,作为优良的牧草,充分发掘优质的种质资源,不仅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可以增加优质饲草产量,为培育优良无芒雀麦品种奠定基础,促进畜牧业发展。文章在对我国野生无芒雀麦优质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区、主要栽培区域进行调查归纳的基础上,总结了育种现状和主要品种,同时对其栽培技术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我国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利用区域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现已育成6个品种。在利用方式上,以混播栽培为主,且集中种植在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量种植。国内对无芒雀麦混播栽培研究较多,但对野生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分布、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对混播品种的筛选以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育种方面尚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薇  常巍  余淑艳  李小云  高雪芹  伏兵哲 《草业科学》2021,38(11):2237-2246
为了筛选出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表现优良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质材料,测量和分析了国内外16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相关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之间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地区不同多年生牧草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豆科苜蓿属(Medicago)品种和2个禾本科牧草(羊草(Leymus ch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材料,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根系类型多年生牧草的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结果表明:羊草、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及体积均高于苜蓿,在水平空间上羊草、无芒雀麦比苜蓿分布更为广泛,垂直空间上苜蓿、羊草、无芒雀麦均集中分布在0~20cm土层;无芒雀麦地下生物量、体积均高于羊草,且根系在垂直空间分布上更集中在土壤表层;‘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falcate L.‘Hulunbeier’)根系更侧重于侧根的生长、发育,垂直空间上分布也更接近土壤表层,形态及分布与其他苜蓿品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无芒雀麦+杂花苜蓿混播草地组分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探讨了科尔沁沙地Carton无芒雀麦+草原2号杂花苜蓿混播草地建植时,基肥中N,P和K配比对当年草地群落组分种产量及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和K合理配比均有利于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早期生长。在施肥效应中,杂花苜蓿与P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N肥效应最显著。高K组合(K2O180kg/hm2、P2O5572kg/hm2、、N90kg/hm2)可显著提高无芒雀麦产量及其在草群中的比例(P<0.01),而高K组合与高N组合(N135kg/hm2、K2O120kg/hm2、P2O572kg/hm2、)显著降低了杂花苜蓿头茬草的产量(P<0.05)。基肥中N对2茬草产量影响已不显著,P肥仍有利于2茬草中苜蓿生长,但产量差异不显著,只有高K组合对无芒雀麦产量影响仍然显著(P<0.01)。在混播草地中,播种时适宜的施肥量为纯N90kg/hm2,K2O120kg/hm2和P2O572kg/hm2、。  相似文献   

10.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cv.WusuNo.1)为材料,研究灌浆期喷施GA.对无芒雀麦农艺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清水(CK)和浓度分别为10、20、30和40 mg/L的外源GA3叶面喷施处理灌浆期的无芒雀麦,并测定处理后无芒雀麦的分蘖数、叶长、叶宽、株高、生殖枝、小穗数、花序长、种子数、千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结果 表明:叶面喷施低浓度GA3,显著增加了无芒雀麦种子数、小穗数、千粒重及产量,其中喷施10 mg/L外源GA3对提高种子产量最为明显,较对照增产35.94%.  相似文献   

11.
五种高禾草在高寒地区旱作条件下的牧草产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所选育的5份材料;在干旱地区旱作条件下进行牧草生产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产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粉绿披碱草>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所有供试材料在建植后,其牧草产量年际变幅较大,无芒雀麦变异系数相对最大。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同时受生长季内的6~8月降水量的影响,但建植后则主要受生长年限的影响。就牧草适应性和稳产性而言,披碱草属的多叶老芒麦、粉绿披碱草最好;短芒老芒麦、扁穗冰草次之,而无芒雀麦虽表现高产,但稳产性最差。因此,在5种供试材料中除无芒雀麦外其它材料对我省高寒草地建设,退耕还草和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推广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雨涵  刘文辉  刘凯强  秦燕  刘慢 《草地学报》2023,(11):3472-3483
为选育适宜青藏高原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Leyss.)种质资源,缓解青藏高原地区草畜供需矛盾突出问题,促进高寒区生态环境治理,本研究以饲草高产为前提,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国内外13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两年生产性能评价,并将筛选后优异资源进行草层结构、物质分配、营养品质分析,以探究其优异共性。结果表明:13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中,B01,B09,B12,B13干草产量及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可作为培育高产稳产牧草种质资源的优良牧草;其中B01,B09株型较矮,适宜天然草场补播利用,B12营养品质好,可以用来提高无芒雀麦适口性,B13两年累计产量最高、叶量最大,适宜作为追求产草量的优良牧草利用,且在日后栽培育种中,应重点关注无芒雀表株高、分蘖能力及根部特性,从而提高干草产量。本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高产稳产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亲本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试验对不同利用年限的缘毛雀麦草地(以无芒雀麦为对照)在三个不同的物候期进行了生物量结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种利用的缘毛雀麦草地在分蘖数、产草量和根茎生长等性状方面都强于无芒雀麦;随生长年限的延长,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其降低速度较无芒雀麦缓慢;该类草地具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一种长寿命的优良禾草草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无芒雀麦与垂穗披碱草的基础上错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以豆禾交叉混播3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对第3年草地干草产量和牧草品质进行分析测定,探究不同播期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交叉混播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第3年,紫花苜蓿在无芒雀麦播后0 d,30 d,4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播后1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最高。在无芒雀麦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与间隔75 d的处理相比,牧草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在垂穗披碱草播后0 d,30 d播紫花苜蓿,牧草C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纤维含量较低、RFV与RFQ较高且与60~75 d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产量与品质优势分析,冀西北地区在禾草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进行交叉混播,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及较好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5.
试验对不同利用年限的缘毛雀麦草地(以无芒雀麦为对照)在三个不同的物候期进行了生物量结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种利用的缘毛雀麦草地在分蘖数、产草量和根茎生长等性状方面都强于无芒雀麦;随生长年限的延长,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其降低速度较无芒雀麦缓慢;该类草地具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一种长寿命的优良禾草草地。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适应青藏高原高产优质的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品种,本试验以俄罗斯引进51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为对象,对供试材料的生产性能和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稳定性评价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为进一步选育优质无芒雀麦材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千粒重、叶占比的增加均显著提高种子产量;株高、茎粗、总分蘖数、穗占比、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增加均显著提高饲草产量;各材料在2018年和2019年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B21和B49种子产量表现最优;B12的饲草产量表现最优,在2018—2020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种植年份的增加,无芒雀麦饲草产量、种子产量均呈下降变化;从稳产性来看,饲草和种子高产期均在第1年,最佳利用年限为2~3年;B21和B49种子产量和种子产量性状均表现最优,有极大潜力发展为长期产籽型品种;B30,B12和B49饲草产量和饲草产量性状表现最优,有极大潜力发展为长期产草型品种;B49的综合表现最优,可作为种用型和产草型育种目标亲本。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草原2号杂花苜蓿+Carlton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基肥和追肥中氮,磷和钾配施对草地群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和钾合理配施有利于草原2号苜蓿和无芒雀麦生长。在配施中,草原2号苜蓿与磷肥效应最显著,无芒雀麦与氮肥和钾肥效应最显著。高钾组合与高氮组合显著降低了草原2号苜蓿产量(P<0.05)。对于春播的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了保持混播群落组分种群的稳定性,较适宜的施肥组合是N2、P1、K2组合(基肥:尿素20 g/m2、过磷酸钙30 g/m2、氯化钾20 g/m2;追肥:尿素30 g/m2、过磷酸钙50 g/m2、氯化钾30 g/m2)。一年龄草地头茬草和二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44.47%和71.10%,占全年总产量的63.62%。二年龄草地三茬草中无芒雀麦产量组分比分别为39.23%,59.73%和37.76%,占全年总产量的46.64%。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缘毛雀麦15个类型及无芒雀麦2个类型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酶谱特征及分布,并通过酶谱差别探讨了缘毛雀麦类型之间的差异及这些类型与无芒雀麦的差异,为缘毛雀麦各类型的鉴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群体亲缘关系,同时挖掘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位点,本试验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loymorphism,SNP)标记对来自国内外93份无芒雀麦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对茎重、干草产量、节数、鲜草产量、叶重、株高、叶长、茎粗、叶宽、穗长10个重要产量性状进行全基组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3份无芒雀麦共鉴定到95 708个有效SNP标记;经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93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被分成了3个类群,第I类群材料为祖先种群,第II类群材料和第III类群材料为进化分支群;通过对10个数量性状的全基因组进行关联分析,株高、穗长、茎粗、节数、叶长、叶宽、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重、叶重分别筛选到20,24,19,21,29,19,26,31,25,33个核心SNP标记(P<0.001)。这些SNP标记经进一步筛选鉴定,可有效提高无芒雀麦新种质的分子鉴定效率,对加快无芒雀麦育种进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