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鹅源禽副粘病毒GPMV/QY97-1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对新近分离到的鹅源禽副粘病毒GPMV/QY97-1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21~250nm,表面有纤突,能凝集鸡的红细胞,血凝反应能被I型禽副粘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由此初步判定该病毒属于I型禽副粘病毒,该病毒人工感染1、14、28、48日龄的鹅,发病率均为100%。致死率分别为100%、87.5%、62.5%、12.5%;人工感染25日龄的鸡,发病率和致  相似文献   

2.
1 发病情况 我市某乡一养鹅户,购入1500只雏鹅,已接种小鹅瘟、副粘病毒疫苗,一切生长正常。到21日龄时,有几只不食,没有精神,次日早晨死亡12只,发病雏鹅增多,精神不振,厌食,眼结膜发黄,并排出稀便。当时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但效果不明显,死亡增多,到24日龄时发病率达35%,死亡率10.2%。27日龄时发现有些雏鹅一侧或双侧眼睛受侵害,并有呼吸加速。发病率占雏鹅率51.2%,死亡率上升到13.1%。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养鹅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随着养鹅业的发展,各种疾病也开始流行,如小鹅瘟,大肠杆菌病等。最近,本县各地区发生了一种新的鹅传染病一鹅副枯病毒病。该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不仅小鹅易感,大鹅也易感,我公司去年12月份死掉了30多只5市斤以上的成鹅,死亡率达到15%,成为养鹅业的又一大敌人。鹅副粘病毒病的病原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的鹅副枯病毒,各个品种的鹅场均具有易感性。发病最小日龄3日龄,最大可达300日龄,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的增长,有所下降。本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1.…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16日,黑龙江省铁力市王杨乡养鹅户刘某饲养的1200只幼鹅,于36日龄发病。鹅群于1日龄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7日龄注射小鹅瘟与腺病毒二联弱毒苗,20日龄注射副粘病毒灭活苗。按常规饲养,于20日龄开始放牧。到6月16日发现鹅群不正常,并死亡18只。病鹅精神沉郁,拉白痢及血便。请当地兽医诊治,按鹅痢疾投给土霉素、诺氟沙星等。第二天早晨发病鹅达612只,发病率51%,死亡165只,死亡率13.8%,发病鹅及死亡鹅还在增加。  相似文献   

5.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NA-1株经11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提取病毒的基因组RNA,采用RT-PCR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1.7kb大小相符合的特异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MD18-T载体,经纯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HN基因的阳性克隆,并对阳性克隆进行了测序。测序后拼接得出HN基因的全序列长度为1740bp,该基因的ORF总长为1716bp,编码571个氨基酸。与GenBank下载的15株参考毒株比较HN基因编码区全核苷酸序列,发现所测NA-1株与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9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4.5%,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9.5%;与传统的疫苗株La Sota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2.2%,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8.5%;与鹅源禽副粘病毒SF02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1%,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7.4%;与鹅源禽副粘病毒YG97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3%,氨基酸的同源性97.4%。说明NA-1株和SF02株、YG97株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三者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根据基因树分析,NA-1株应属于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由此更进一步证实新城疫可以感染水禽,且对鹅具有高度的致死性。  相似文献   

6.
鹅副粘病毒F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YG97经10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提取病毒的基因组RNA,采用RT-PCR一次性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1.7kb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CEM^R载体,经转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F基因的阳性克隆。将所获得的阳性重组质粒进一步进行了序列鉴定。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的F基因片段的长度为1695bp,共编码53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P-F^117,与NDV强毒株特征相符,同时也与鹅副粘病毒分离株致病性实验结果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与国内外其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2%~89%之间,表明该毒株相对于经典的NDV在F片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鹅副粘病毒毒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判定标准是根据国际上规定的三项指标,即最小致死量致病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1」等加以评价。作者从实验室分离到的11株鹅副粘病毒中选取了其中的3株,即HG97C5、YG97F11、YG98-2C4,按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病性试验,结果3株鹅副粘病毒的MDT分别为56.7、52.0、53.2,ICPI分别为1.64、1.69、1.70,IVPI分别为1.62、2.6、2.6,表明这3株鹅副粘病毒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同时,我们也应用鹅胚和鹅按照研究新城疫病毒毒力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毒力试验,结果,这3株鹅副粘病毒最小致死量致死13日龄鹅胚的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68.8、67  相似文献   

8.
随着畜禽饲养业的持续发展,于20世纪末的几年里,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家禽传染病,现就其流行特点、产生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浅析,仅供参考。共包括新的家禽传染病14种(其中我国新发现的家禽疫病即达7种),现分述如下: 一.新出现的家禽疫病及其发生特点 1.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1993 年首发于四川。病原为鹅腺病毒。主要发生于3-30日龄的雏鹅,10-18日龄多发,死亡率为25%-75%.最高可达100%。 临症特点:典型症状为腹泻昏睡、喙端色暗。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病型。最急性型常于3-7日龄发病…  相似文献   

9.
鹅副粘病毒是一种引起多种家禽疾病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鸡胚和雏鸡试验,其结果表明本病毒主要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变为主要临床症状和特征,并且可导致10日龄的鸡胚100%死亡,对雏鸡的致死率为85%。因此,可见其致死率高,广大养殖户应重视鹅副粘病毒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自1997年发现以来,已在许多地区的鹅群中暴发流行,对养鹅业危害极大,一般发病率为40%~100%,死亡率为30%~100%,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2周龄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1.
鹅的禽副粘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对鹅有强致病力的毒株。该毒株经血凝抑制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理化特性测定及电镜负染观察等,证实是一株对鹅有极高致病力的禽副粘病毒( Gallinacean Param yxovirus, G P M V)。该毒株可引起1、14、28、48 日龄鹅的死亡。将28 日龄鹅40 只,随机分为5 组,每组8 只。试验组分别肌肉注射(03 m L/只)鸭胚尿囊液原液及1 O- 1 、10- 2 和 10- 3 的稀释液,对照组肌注(0.3m L/只)生理盐水,饲养观察10 日,统计各组死亡数,计算半数致死量( L D50)。 G P M V攻毒后48 h 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颈扭曲、羽毛松乱、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1~2 ℃。经测定,该病毒对28 日龄鹅肌肉注射后的 L D50为10- 1.769×0.2 m L。剖检可见肝脏、 肾脏、脾脏、腺胃、肌胃、脑膜、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脑水肿,脑沟消失,肝脏上有白色坏死小点,胸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光镜下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区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积聚。脑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坏死,有噬神经现象;脑血管管壁增厚,充血或出血,淋  相似文献   

12.
<正>朗德鹅新城疫病是由鹅副粘病毒引起的,鹅副粘病毒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的不同毒株,因此也有人将此病称为"鹅新城疫"。该病发病率通常为40%~100%,死亡率为30%~100%,最小发病日龄为3日龄,随着鹅日龄增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2周龄以内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100%。为更好地防控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3.
鹅副粘病毒YG97分离株HN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YG97经10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提取病毒的基因组RNA,采用RT-PCR一次性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1.9kb大小相符合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GEM^R-T载体,经转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HN基因的阳性克隆,进一步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病毒的HN基因片段的长度为198bp,共编码57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YG97与LaSota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79%,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7%。与台湾1995年分离株Taiwan/95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6%,说明YG97与Taiwan/95亲缘关系较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国内外部分发表的其它ND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0%-84%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7%-91%之间。同源性分析表明YG97相对于经典的NDV在HN基因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入冬以来,我市部分鹅场流行一种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的传染病,经我站技术人员检验后诊断为小鹅瘟并发鹅副伤寒,经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后使此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一、发病情况1998年入冬以来,我市部分鹅场的雏鹅相继发生一种精神沉郁,严重下痢,引起雏鹅大量死亡的传染病,发病多为20日龄以下的雏鹅,最早为3日龄,5-10日龄是发病高峰期。发病日龄越小,病情越严重,有的场发病率高达90%,死亡率达60%。二、症状山3-4日龄发病的雏鹅多数表现为急性型,往往没发现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2)5-15日龄发病的…  相似文献   

15.
<正>1种鹅免疫程序1~3日龄:抗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0.5ml(或抗体1~1.5ml)皮下注射。7日龄:副粘病毒灭活苗皮下注射0.25ml(无此病流行地区可免除)。4周龄:鹅巴氏杆菌蜂胶复合佐剂灭活苗皮下注射1ml。27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月25日,山东省威海市工业新区文峰集团养鹅场(林下养鹅)的2900余只40日龄时雏鹅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困难,腹泻,排稀粪,采用青链霉素、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进行治疗,7天均未见效。出现症状2-7天后病鹅开始死亡,至48日龄共发病652只,死亡355只,死亡率为54.4%。  相似文献   

17.
致病性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动物的肠道,大肠杆菌病在幼禽中常造成严重危害。在发病期间笔者调查病因,对症施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行病学  据门诊记录,主要发生于3-7月份养鹅季节,以4、5月份发病为多。发病日龄以3-34日龄发病为多,35-65日龄发病较少。品种发病各异,以隆昌鹅为多,本地草鹅发病次之,自繁自养四季鹅幼鹅发病很少。另外露天饲养、简易棚、老养殖棚(池塘)等饲养条件差,管理不善,发病较多。在同群中以体质弱的“脚鹅”先发病。天气突变时,发病数增加,发病的鹅群都是…  相似文献   

18.
据江山市畜牧兽医站动物门诊部统计,2000年度共诊治副粘病毒病鹅13212羽,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各为27.5%及17.8%,15日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 1 流行病学该病由副粘病毒引起,四季均可发病,发病急,死亡快;病后3~6天为死亡高峰期,病程8~11天。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种鹅感染后产蛋量下降。 2 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常伴有甩头、咳嗽;拉黄白色稀粪;精神萎顿,行动迟缓,喜蹲地,体重迅速减轻。康复鹅,常有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 3 病理剖检全身皮下出血;肝肿大,有白色坏死点;脾肿大,表面呈红白相间;肺有出血斑;嗉囔与腺胃连接处有出血带;胰腺有出血或坏死灶;肠道粘膜层密布粟粒样或豌豆大的白色坏死灶。法氏囊、肾脏、泄殖腔粘膜无明显感观变化。 4 防治预防可用鹅副粘病毒灭活油乳菌或小鹅瘟+副粘病毒二联灭活苗。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用小鹅瘟+副粘病毒二联血清,或鹅副粘病毒卵黄抗体肌注,结合饮水中加强力霉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防疫消毒。  相似文献   

19.
1鹅副粘病毒病的危害。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四川白鹅、皖西白鹅、太湖鹅、狮头鹅、扬州鹅、朗德鹅以及其它品种的鹅均易感染本病。各种日龄的鹅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鹅群日龄有一定关系,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据对300余群不同日龄的鹅群的调查统计。其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60%左右;死亡率为30%~100%,平均40%左右。发病日龄最小为3日龄,最大为300日龄以上,两周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其危害程度已超过小鹅瘟,因为小鹅瘟仅发生于1月龄内的雏鹅。患病鹅群内饲养的鸡在鹅群发病后2~3d也会感染发病,鸡的死亡率达80%以上,其症状及病变与鹅基本一致,而同群鸭未见发病。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由鹅副粘病毒I型(APMV-1)引起的一起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鹅以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特征,不同日龄鹅对本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易感染,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