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兽医实验室中进行动物疫病诊断和免疫监测最常用的试验方法之一,经常用到如鸡新城疫、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多种疫病的检测试验中。石家庄市各级兽医实验室每年春防、秋防后对鸡新城疫、禽流感等主要动物疫病均进行免疫抗体集中监测,以便准确掌握免疫质量。因此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对鸡新城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血凝和血凝抑制试  相似文献   

2.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疫病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程序制定及免疫效果监测等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其涉及红细胞凝集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操作过程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偏差。文章针对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常见问题,从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缓冲体系、血凝板或微量振荡器、1%鸡红细胞悬液配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鸡醛化红细胞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鸡醛化红细胞 (FoRBC)代替新鲜配制红细胞 (FrRBC) ,进行血凝试验 (HA)和血凝抑制试验 (HI) ,以检测病毒滴度及其对应抗体效价。结果 :0 75 %FoRBC与 1 %FrRBC所测病毒HA和相应抗体HI效价一致。表明 0 75 %FoRBC可以替代 1 %FrRBC ,且具有不易破裂 ,保存期长 ,使用方便 ,无自凝 ,图象清晰、稳定 ,结果易判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微量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利用一些病毒具有凝集某些动物红细胞的特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准确、易操作的检测方法,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用于非免疫动物的诊断和免疫动物的抗体水平的评价。目前,人们在应用该方法时,应用的载体缓冲液通常是pH值为7.2、0.01 mol/L PBS液,  相似文献   

5.
随着实验室检测血清样本数量的增加,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时间已成为当前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困扰已久的问题。该试验以新配制的缓冲液稀释保存长达6个月的鸡红细胞不影响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这极大方便了实验室及现场血凝、血凝抑制试验的操作。  相似文献   

6.
浅析影响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化验室中进行动物疫病诊断和免疫监测最常用的试验方法之一,如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的化验室诊断或免疫监测在基层多使用这种试验方法。今年在我国其它省市发生多起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威胁我省我市的情况下,省、市、县等各级畜牧兽医部门都对禽流感进行了大量的化验室监测,运用和准确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和免疫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在操作中常有较多的影响因素,容易造成试验结果偏差,甚至误判。现将这种实验方法操作中影响因素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微量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常见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疫苗生产中红细胞凝集试验(HA)是主要检测抗原血凝价是否符合要求的诊断方法,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作为一项抗体监测技术,已在大中型养禽企业、兽医门诊和实验室工作中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实验用材料不标准、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是目前兽医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用于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毒株鉴定及血清中感染或免疫抗体的检测。此方法具有特异性好、操作方便、可同时进行大量样本试验、对试验环境要求不高等优点;但HA-HI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甚至能严重影响试验结果,本文将这些因素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测定免疫抗体效价、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等方面。在基层工作中血凝抑制试验(HI)最常用于新城疫、禽流感等免疫抗体的检测。血凝抑制试验由于特异性好、能进行大量样本的分析、节省试剂和易于操作等优点,对实际生产中  相似文献   

10.
应用鸡蛋黄进行鸡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监测鸡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或进行疫病诊断的方法,既不影响生产又省时省力。为验证蛋黄血凝抑制价与血清血凝抑制价是否一致,本试验用蛋黄、血清两种材料,进行了血凝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蛋黄血凝抑制价比血清血凝抑制价约高1个滴度,两种方法对于诊断及免疫效果监测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诊断技术有:血凝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PCR)等。其中,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和实用,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常用的检测禽流感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的试验方法。虽然GBAT18936-2003和GB/T16550-2008分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的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本试验的细节需要完善,才会增加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判定准确性。笔者结合自身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实践经验,将试验的注意事项按以下思路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简言之就是“思”“看”“做”三点。将此思路贯穿到此试验的前、中、后3个时期中,对其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正>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是利用某些病毒具有凝集红细胞的特性,且这种特性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抑制的原理,用于已知病毒检查血清中相应抗体状态和已知血清鉴定未知病毒的一种兽医实验室最常用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凝-血凝抑制(HA-HI)试验是鉴定病毒及检测相应抗体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是兽医实验室人员必须掌握的试验技能,主要应用于家禽H5N1/H7N9型禽流感、鸡新城疫的免疫效果评估。试验中根据血凝(HA)试验的终点判定,正确计算和配制四单位(4HAU)抗原是直接影响试验成败的关键,配制4HAU抗原后需进行抗原回滴验证,确保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无误。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诊断的检测方法有很多,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是众多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最便捷的一种,它操作简便、快速、经济,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但同时试验结果受操作技术、人为因素等的影响,现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鸭是禽流感传播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有效防控鸭禽流感的关键之一是使用科学的检测方法.目前,是参照禽流感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标准(GB/T18936-2003)[1],但是,鸭体内含有非特异性抑制因子,血清中的唾液酸残基会模拟红细胞受体,同红细胞受体竞争与流感病毒血凝素的结合,因而会导致非特异性抑制结果(假阳性)的出现,用鸡红细胞悬液检测水禽禽流感血清抗体时,常常存在非特异性凝集现象,出现前带和后带现象,有时能严重影响结果的判定.为此,本文采用不同种家禽的红细胞悬液做重复试验,探讨水禽血清的处理方法及不同种的家禽红细胞悬液对水禽禽流感血清抗体检测的影响, 在临床应用中,可为鸭禽流感免疫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抑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A型魏氏梭菌滤液处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使其产生血凝性,成功建立IBV血凝抑制试验方法(IBV-HI).血凝效价为1:256~1:1024.抗原在2~8℃的保存期至少为5个月.用该抗原对IBV标准阳性血清、SPF鸡血清、其它鸡病标准阳性血清以及含M41株病毒的灭活苗免疫的鸡血清进行检测,证明IBV-HI试验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可用于疫苗质量控制和疫苗免疫效力测定.  相似文献   

17.
肖朝奎 《畜牧市场》2006,(8):141-142
面对我国养禽业禽流感疫苗的大面积使用,测定其免疫效果是经常性工作,而禽流感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是我市各个区县每月所必做的,怎样作得更科学、更精准、效率更高就是值得探索的话题。时下报道关于“禽流感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时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章很多,众说纷纭。联系实际检测中遇到的问题,综合一下思路,避免出现一些误导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冻干(醛化)红细胞和新鲜红细胞与同一份鸡血清分别做鸡新城疫(ND)的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二者血凝抑制价基本符合率达98.72%,相关系数为0.9288.冻干红细胞完全可以代替新鲜红细胞做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鸡新城疫抗体效价.  相似文献   

19.
浅谈影响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凝抑制试验(HI),常用于鉴定从禽类中分离到具有凝集红细胞特性的病毒以及检测疫苗免疫后或病毒感染后抗体水平的高低。由于特异性好、能进行大量样本的分析、节省试剂和易于操作等优点,对实际生产中禽流感病毒亚型鉴定、流感疫苗  相似文献   

20.
某些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和新城疫病毒)能够与禽类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可以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该方法是根据病毒的血凝蛋白具有识别并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受体的生物学特性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血凝反应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抗体和病毒结合后,血凝素不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所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发现与鉴定病毒;诊断病毒性疾病;监测机体血清抗体水平;为免疫程序制定提供准确基础数据,防止重复免疫、免疫失败和免疫空档的发生.该方法是一种在基层临床实践中极易推广的检验、检疫手段与诊断方法.目前在血凝抑制试验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操作问题,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不正确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