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绥县平坝地区是主要产粮区,此区且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专门用土地单一发展人工种草书有条件.但是青饲料生产又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根据粮区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旱地粮草套作和经济作物与草套作的种植方式。效果良好。种植方法是:第一年秋,在农用空地上采用4R(130公分)开厢,厢与厢距离25~30公分,在厢上按牧草的栽培操作程序和方法撒播优良牧草(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未年清明前后在厢间种植粮食作物(包谷)或栽种经济作物(蕃茄,辣椒,黄瓜等)。待等一轮粮食或经济作物收后,又在草厢间套种粮食(小麦)或菜类(白菜、萝卜等)作物。以此循环种植。每年除牧草外,能收到两季粮食作物或一季经济作物一季菜类作物。这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85年,粮区采用套种的方式试种120亩;扩大到524.6亩;87年又套种225亩,经济效益良好。86年,金城乡蔬菜村玉忠贵采取红三叶4580公斤,白菜1600公斤.在不影响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增收了养鱼喂猪的青饲料。87年该村吴泽培种植25亩地的粮草套作,平均亩产包谷286公斤,黑麦草5250斤,保证了15亩渔塘和42头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探讨怎样获得较高的苜蓿种子收获量,在提高种子收获量方面还有哪些潜力。种植地安排在粮草轮作地上,粮食作物收获之后,在前作——保护作物的玉米地施有机肥30吨/公顷,或直接在保护作物玉米(或冬大麦)地施氮肥60—70公斤/公顷,磷肥70—80公斤/公顷。用犁深耕26—28厘米,同时用镇压机镇压,在需要的情况下用  相似文献   

3.
1979年以来,四川省昭觉县坚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广粮草轮作,加速绵羊改良工作,促进了全县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近两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完善,粮草轮作取得新进展,走出一条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新路子。 1.粮草轮作已在全县推广。1988年推广面积已达到18.3万亩,占全县常耕地面积52.3%,年可产鲜草达2.5亿多公斤,猪牛、羊、马年平均占有鲜草450多公斤。全县62个乡都已推广粮草轮作,并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的耕作制度固定下来,做到了群众自觉自愿地种植饲草。经过近十年大力推广粮草轮作,初步扭转了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恶性循环的局面,为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豆科牧草光叶紫花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凉山州二半山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光叶紫花苕与其  相似文献   

4.
我区属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桑树休眠期只20多天,桑树密植,桑园地裸露期短,仍可选用生长快,生长期短,肥效高的绿肥种植,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多速效N、P,K含量,改良土壤,有利桑树生长.试验结果以种植红花草和苕子对桑叶增产效果最佳,达13%.我区桑园种绿肥,应在10月上,中旬播种,2月中,下旬压青.压青时亩施30—40公斤石灰,以降低土壤酸性,促绿肥养分分解.  相似文献   

5.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 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 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 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 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 cm)比净作(平均33.3 cm)显著高6.2 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 cm)比套作(平均74.4 cm)高10.4 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 cm)大于净作(5.6和4.6 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查哈阳农场科委在新立分场四队开始进行1987年至1993年“粮草七区轮作发展奶牛改造低产田,探讨农牧业良性循环,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试验。种植业恶性循环,单产低,亏损大新立四队位于查哈阳农场南部灌区下游,土地开垦已30多年,没有草原牧地,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队。该队现有耕地10290亩,多年来以种植小麦和甜菜为主,1983年至1987年5年间农作物平均亩产为:小麦132.4公斤,大豆27.44公斤,甜菜914.9公斤,5年累计亏损18万元。  相似文献   

7.
种植饲用甜菜需要大量的养分。只有施足肥料才能获得高额产量。每亩饲用甜菜对纯养分需要量约为12至13公斤氮,8至10公斤磷酸,16至20公斤苛性钾以及4至5公斤镁。一般在秋季施苛性钾—磷酸盐基肥。如因各种原因而未在秋季施基肥,也必须在春季及早补施。值得建议的是,可用苦土钾盐镁矾供给一半的苛性钾,另一半用颗粒苛性钾供给。施过钾盐镁矾的饲用甜菜在夏季抗旱能力较强。苛性钾肥料的构成和施用量应为:约67至80公斤/亩苦土钾盐镁矾和20至27公斤/亩颗粒苛性钾,这样可同时满足饲用甜菜对镁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南部旱区5°坡地上,于2007年5月-2008年10月连续2年研究6个不同粮草间作(谷子(Setariaitalica(L.) Beauv.)或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间作苜蓿(Medicago sativa L.))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及水土流失特征,以探讨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02:04、04:08、06:06A、04:02、08:04、06:06B等6个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间作种植模式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加,粮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1-2.15kg/m3,产量增加2.13%-23.88%,地表径流减少18.58%-74.90%,泥沙径流减少30.14%-100%。不同粮草间作种植模式比较,坡顶以苜蓿条带开头的02:04间作条带种植模式的综合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正> 一、前言一般都认为苜蓿的饲料价值显著优于其它牧草。第一年种植苜蓿时需施氮肥40—50公斤/公顷,以后则不必再施氮肥。而种植鸭茅每年要施氮肥120—200公斤,种植猫尾草要施100—128公斤。从经济性和节省能源的角度看,种植苜蓿为最好。而且苜蓿比红  相似文献   

10.
在中低产黑土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玉米、草木樨2∶1、4∶2间种轮作试验,玉米单种为对照.结果表明,粮草间作区较对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61.5%,速效氮、磷、钾及田间持水量均有显著增加,容重降低;玉米平均减产9.5%,但每年平均增收草木樨鲜草36539.25kg/hm2,吃草木樨的奶牛产奶期延长12d,产奶量增加777.5kg/年·牛,鲜奶蛋白质含量提高10.3%,粮草间作养奶牛比单种玉米养奶牛经济效益平均增长8.03%.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北疆平原荒漠区苜蓿(Medicago sativa)(1年)+小麦(Triticum aestivum)(3年)+苜蓿(1年)和小麦(1年)+苜蓿(4年)2种粮草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呼图壁核心试验区开展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比较了两种模式下粮草产量、投入成本、利润和产投比。结果表明:小麦(1年)+苜蓿(4年)种植模式下年均总利润较苜蓿(1年)+小麦(3年)+苜蓿(1年)模式提高18.71%;老苜蓿地倒茬种植小麦的前两年籽粒产量较小麦连作增产25%;小麦倒茬轮作苜蓿后,苜蓿的干草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3~4年苜蓿的年均粮草利润为9 050 元·hm-2,是小麦的3.26倍。综上所述,在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低成本苜蓿,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轮作的利润,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4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绿肥主要农艺措施与绿肥鲜草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产量函数模型的解析与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绿肥鲜草产量的作用顺序依次是绿肥密度>氮肥>喷施磷酸二氢钾>小麦密度。各因素与绿肥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呈二次抛物线的曲线相关,预测亩产鲜草2800公斤以上的农艺措施技术指标为绿肥播量13.9~14.5公斤/亩(豆科箭舌豌豆、毛苕子与禾本科谷子混播比例3:1:1)、分枝期追施N8.4~9.0公斤/亩,喷施1.93~2.53%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亩,小麦播量21.1~23.9公斤/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0及N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 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0、N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 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毛 苕 子毛苕子耐寒力较强,也耐旱。生长后期植株上部直立,下部常卧地倒伏。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沙质土壤,不宜潮湿或低洼积水土壤。适宜土壤PH5-85,红壤与含盐025%的盐碱土上,均可正常生长。栽培技术:春秋播均可,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每亩播种量3~4公斤。毛苕子新鲜种子出苗率仅40%~60%,用“二开一凉”温水浸泡24小时,可提高发芽率和提高出苗2-4天。撒播、条播、点播均可。条播或点播较好。条播行距20-30cm,点播穴距25cm左右。播深4—5厘米。播种前应多施基肥和磷肥,返青后可追施草木灰或磷肥1—2次,施磷肥的增产显著。春季多雨…  相似文献   

15.
<正>板蓝根别名大靛、菘兰、菘青、大青等,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以根入药称板蓝根,只一年起收,以叶入药称大青叶,根及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能。主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南通,全国各地广泛引种栽培。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怕涝,水浸后易烂根,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地均可种植。底肥充足耐连作,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一、栽培技术1.整地施肥:菘兰系深根植物,选择土层深厚,疏松的土地。每亩施圈肥3000~4000公斤,亩施二铵15公斤,亩用生物钾肥4公斤,均匀撒于地内  相似文献   

16.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 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 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北疆平原荒漠区小麦-苜蓿轮作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揭示粮草轮作过程中土壤盐碱度和养分的消长规律,旨在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小麦轮作苜蓿的中低产田中,连续5年调查土壤全盐量、pH值、有机质和氮磷钾.结果 表明:小麦地轮作苜蓿有效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和pH值,轮作第4年土壤含盐量由轮作前0.79 g/kg降低到0.63 g/kg,土壤pH值平均降幅为6.64%,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为19.07%;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由轮作前0.52 g/kg提高到0.65 g/kg,水解性氮含量较轮作前显著降低;磷含量呈上下波动,轮作4 a全磷由0.98 g/kg降至0.93 g/kg,有效磷由6.18 g/kg降至2.97 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轮作后速效钾含量的最低值为260.44 mg/kg,处于富钾状态.在北疆平原荒漠区的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苜蓿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的储备量,降低盐碱度.在苜蓿生长第4 a需适当补充氮肥和磷肥,无需施入钾肥.  相似文献   

18.
<正> 试验草地年平均降水1718mm。每5—7星期施硝铵(34%N)50—70公斤/公顷。1972—73,1973—74,1974—75年总施氮量分别为252,300和300公斤/公顷。分三组试验。试验Ⅰ设两个处理:(1)对照(末补饲糖浆),(2)不定量补饲糖浆;试验Ⅱ设五个处理:(1)对照,(2)定量补饲糖浆(2.6公斤/天,(3)不补饲糖浆(10—11月);补饲糖浆(1—5月),(4)不定量补饲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场一直种植当地“山玉米”品种,青贮用正常年景平均亩产只有1500公斤左右,成母牛平均日采食仅5公斤。若按每头成母牛平均日采食20公斤青贮玉米计算,每头牛需要4—5亩饲料地才能满足需要。为了提高饲料地的载畜量,发挥奶牛的潜在性能,我场在省科委的支持下,1990年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选育的青贮用多秆多穗单交种科多4号玉米,在全场多点种植300亩,获得了良好的效益,为江西地区奶牛青贮饲料的种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冯青 《中国果业信息》2004,20(12):33-34
1 选用良种及组培苗香蕉优良品种有广东香蕉 2号、巴西蕉、威廉斯、8818 1号、8818 2号和台湾 8号等。2 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两年一个种植周期。方法是 :头年蕉抽蕾后留 1个吸芽作为第 2年的结果株 ,其余除去 ,第 2年蕉不留吸芽 ,第 3年重新种植新蕉。即在原畦面开新沟填旧沟 ,重新整地种植香蕉 ,种植 5年轮作甘蔗或水稻 1年。3 四季排开种植改革过去春植的传统耕作习惯 ,实行四季排开种植。春植 2月下旬至 4月中旬 ,9— 10月抽蕾 ,2— 4月收春夏蕉 ;夏植 6月种 ,翌年 1— 4月抽蕾 ,5— 7月收蕉 ;秋植 8月种 ,5— 6月抽蕾 ,8— 10月收蕉 ;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