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玉米、苜蓿间作的产草量及光合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实验将玉米与苜蓿间作,研究单作及间作玉米、苜蓿的产量、产值以及光合作用.间作条件下,玉米、苜蓿产量均低于单作,但是间作的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增加,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农牧交错地区的草畜矛盾.单作及间作玉米、苜蓿光合作用测定结果显示,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比较,净光合速率呈现下降趋势;间作苜蓿与单作苜蓿相比,净光合速率也有所下降.对于间作玉米,水分成为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对于间作苜蓿,光合有效辐射成为其生长限制因子.作者认为粮草间作在农牧交错地区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14个牧草品种在南昌地区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4个引进牧草品种在南昌地区生长情况的测定和综合分析得出:豆科的DIAE苜蓿、WL-525苜蓿、WL-414苜蓿、WLJZJHO苜蓿及禾本科的盖氏虎尾草、俯仰臂形草、牧特利狼尾草在南昌地区表现良好,产量高,适应性强,适合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目前,全世界苜蓿栽培面积约为3300万hm^2,其中北美洲有1500多万hm^2,我国有133.3万hm^2。对于苜蓿生产来说,抗寒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它限制了苜蓿能够生长的地理范围以及生长的时间、牧草的产量和质量。人们对苜蓿抗寒性的研究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与抗寒性相关的环境、生理生化因素复杂多变,如何评价苜蓿抗寒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苜蓿优势产区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产优质苜蓿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草原3号苜蓿为研究材料,在4个种植行距处理下(15、30、45和60cm),对其生长特征,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在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茎叶比较小,显著低于宽行距处理(45和60cm)。种植密度对苜蓿的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影响不显著。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鲜干比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对苜蓿饲草产量影响显著,饲草产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饲草产量较高。生长第2、3年苜蓿饲草产量分别在30和15cm行距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0813和12574kg·hm^-2。种植密度对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影响显著,对粗脂肪和灰分则不显著。粗蛋白在30cm行距下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在15cm行距下最小,酸性洗涤纤维在45cm行距下最小,相对饲用价值在15cm行距下最大。综合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生产适宜种植行距范围为15~30cm。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的在大庆地区推广苜蓿种植业,本文通过对引进的2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生长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单从株高上来说,418Q的株高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材料;干草产量龙牧806达1.87kg和龙牧803为1.76kg显著高于其他苜蓿材料,其次为敖汉1.43kg和驯鹿1.42kg,干草产量最低的为甘农3号0.71kg,其他苜蓿材料的干草产量介于0.75~1.34kg之间,可见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大庆地区的生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只有单一性状不能准确的评价苜蓿品种在种植地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属多年生牧草,其不同生长年限的生产性能也不同,为了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不同生长年限间生产性能的差异,对哈尔滨地区主栽品种肇东苜蓿、敖汉苜蓿、阿尔冈金苜蓿进行了连续5年的试验,探讨其在生长期间产量、粗蛋白以及越冬率的变化情况,从而选出最适宜在哈尔滨地区及同类地区多年利用的紫花苜蓿品种,旨在为紫花苜蓿的科学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区,发展苜蓿产业解决高寒牧区蛋白质饲草资源缺乏问题和抗灾保畜,具有区位优势和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分析当地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苜蓿种子本土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确立符合"一江两河"地区实际的苜蓿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特点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系统地研究解决有关提高种子产量的技术难题,以种子生产为育种目标培育新品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高原最主要的农业区,发展苜蓿产业解决高寒牧区蛋白质饲草资源缺乏问题和抗灾保畜,具有区位优势和相对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分析当地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苜蓿种子本土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确立符合"一江两河"地区实际的苜蓿产业发展战略,立足区域特点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系统地研究解决有关提高种子产量的技术难题,以种子生产为育种目标培育新品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青海省海西州寒旱地区,以紫花苜蓿为材料,开展了不同补充灌溉水平下的大田试验,测定了牧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等,以揭示高寒地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补充灌溉能改善苜蓿的生长。随灌水水平的提高,苜蓿的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叶茎比等均提高,灌水量60mm/次、灌水时期为苗期、分枝期和开花期处理下苜蓿的年干物质产量最高,达6205kg/hm~2。因此,在青海省海西州高寒地区紫花苜蓿草地管理中,可采取灌水量60mm/次、年内全生育期灌水3次的补充灌溉模式,在这种灌溉模式下的紫花苜蓿草地可表现出较优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0.
《山东饲料》2004,(8):14-14
一、苜蓿灌溉 灌溉使得加拿大西部降雨不多的地区也能够种植苜蓿,苜蓿草的产量与植物可利用的水量成比例。由于生长季节长,苜蓿草水的需求量比其他作物高。不仅在排水好、中等苜蓿也可以在更多类型的土壤里种植。灌溉管理要考虑苜蓿水的需要量,根系发育、关键生长阶段、土壤特征、灌溉系统以及生长季节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11.
紫花苜蓿抗热性鉴定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营养丰富被广泛栽培,已成为草食家畜和奶牛养殖业的重要饲草,更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改良草,在我国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中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高温是影响紫花苜蓿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研究发现高温胁迫致使植物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上的响应。在河南省,由于夏季高温的胁迫,致使紫花苜蓿夏眠,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其品质和产量。结合植物自身的调节机制,从植物形态及抗氧化系统综合阐述了高温条件下紫花苜蓿的抗热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旨为其抗热性鉴定和选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2酸度水平下亚铁离子对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酸环境和亚铁离子胁迫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各生理特性指标的影响,寻求酸性土壤中适宜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环境亚铁离子浓度区间,于2007年2月以苜蓿品种W525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酸性(pH=4.5)和弱酸性(pH=6)环境中Fe2+(10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和200mg/kg)对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铁胁迫共存的环境中,叶绿素含量变化主要由环境酸度引起;根系活力对Fe2+浓度变化更为敏感;而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可溶性糖含量和膜透性同时受酸环境和Fe2+浓度的共同影响;酸性环境(pH=4.5)中100 mg/kg的Fe2+含量已达到苜蓿幼苗的耐受极限;弱酸环境(pH=6)下150 mg/kg的Fe2+含量才达到苜蓿幼苗的耐受极限,而50 mg/kg的Fe2+浓度尚能促进的苜蓿生长;10 mg/kg~50 mg/kg的Fe2+含量是苜蓿在两种酸度土壤中共同的最适生长区间,两种酸度环境下该Fe2+浓度范围内的根系活力、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v/Fo)均显著高于100 mg/kg~200mg/kg的Fe2+处理(P<0.05)。  相似文献   

13.
异龄苜蓿土壤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倩  王希  沈禹颖 《草地学报》2009,17(6):784-788
采用自甘肃庆阳和定西地区不同年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土壤制备浸提液,应用纸上发芽法检测其对苜蓿、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龄苜蓿土壤浸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以及胚根和胚芽的抑制程度为年>3年>9年,在庆阳龄苜蓿土壤浸提液(00 g干土/L)中苜蓿发芽率下降18%,其胚芽和胚根显著受抑(P<0.0),比对照分别降低69%和80%.在平均降水391mm的定西,4年以下苜蓿土壤无明显自毒性;苜蓿秋季翻耕休闲有利于3个供试种的萌发及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有效解除了年龄以上苜蓿土壤的自毒效应,苜蓿-小麦轮作系统中,苜蓿后茬小麦建植不受苜蓿毒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业作为凉州区的支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饲草料需用量大。苜蓿营养价值高、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被誉为“牧草之王”,在凉州区种植历史悠久,但是在规范种植和科学加工利用上还存在着诸多盲区,影响着其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为此,本文就全区苜蓿种植加工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规范推进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干草调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tativa L.)是为建立河西走廊地区苜蓿干草调制技术,于2004年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种植3年的紫花苜蓿为材料,对第2茬苜蓿进行了刈割时期、晾晒时间、打捆时间、翻晒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干草调制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晾晒时间、翻晒和打捆时间,而调制的苜蓿干草质量主要决定于刈割时期和打捆时间;河西走廊紫花苜蓿在初花期刈割,晾晒28 h-32 h,并进行翻晒作业,16:00-17:30打捆,避开过早或过晚打捆,可获得质量好、营养价值较高并可长期贮存的干草产品.该技术的提出对我国北方地区调制优质苜蓿干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苜蓿授粉机理及其与传粉昆虫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苜蓿是世界农牧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豆科牧草。根据资料对苜蓿的花器构造及开花过程、花部构成特点、环境因素对其泌蜜的影响、传粉昆虫以及影响传粉昆虫活动的因素等方面加以描述,并介绍了中国传粉生物学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贵州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国内外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在调查贵州各地近年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的基础上,根据贵州耕地资源不足、石漠化危害严重、种植业发展局限性明显的现状,结合全省中长期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客观要求,阐述了发展苜蓿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贵州生态气候条件下苜蓿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贵州苜蓿产业科技工作重点,即加快苜蓿种质资源适应性鉴定、新品种选育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草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等,以期为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方香玲  张彩霞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9,28(12):169-183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我国和世界种植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由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称为镰刀菌根腐病)是苜蓿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该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草地衰败和利用年限缩短。镰刀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一直是苜蓿根腐病研究的热点。由于镰刀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且苜蓿为多年生牧草,导致苜蓿根腐病的防治尤为困难。从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病原种类与生物学特性、侵染源及发病规律、镰刀菌对苜蓿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苜蓿品种对镰刀菌的抗病性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后续研究及其防治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Mo、Co微肥配施对盆栽紫花苜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Mo、Co微肥配施对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生长发育、品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Mo、Co微肥配施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草产量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磷、钙等营养指标含量的提高,Cu、Mo、B、Zn、Co等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降低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的含量;而适当Mo、Co微肥配施能增加紫花苜蓿Mn含量,显著提高其株高、鲜草量及粗蛋白、P、Ca、Fe、Cu、Mo、Zn、Co的含量,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马建华  赵紫华  张蓉 《草业科学》2017,34(12):2521-2527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