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鸵鸟养殖的可行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鸵鸟的生物学特性出发 ,以生物学、饲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观点对我国当前发展鸵鸟养殖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鸵鸟养殖的前景 ,为我国鸵鸟养殖的发展提出了笔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鸵鸟属于草食动物,具有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饲养成本低,生长繁殖快,经济价值高等特性。它综合了现时主体肉用畜禽品种各自不同的优势,既具有反刍动物大量的利用粗饲料的特性,又具有家禽较高的繁殖能力。鸵鸟养殖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极为广阔。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鸵鸟的饲养始于1988年,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起了鸵鸟产业研究中心,实验场,养殖场,已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鸵鸟人工养殖群体和世界上最大的鸵鸟基地及集繁殖,加工,生产为一体的鸵鸟系列产品基地,全方位发展鸵鸟产业.并具备了在全国推广和发展鸵鸟的能力以及提供多种服务的条件.鸵鸟以草食为主,不与人争粮;不与畜离争饲料,具有低饲养要求,高经济价值的特点,又有耐粒饲料的特性和家禽优秀的繁殖能力;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经济效益好.为发展特种养殖业开辟了一条新门路.我国人多,耕地少,有大量的的丘陵、草原、平原;也有干旱的沙漠和黄土地,气候变异大;完全适合鸵鸟的特性,驼鸟养殖业.必将在我国迅速发展.1 饲养鸵鸟的经济效益鸵鸟是珍禽,鸵鸟肉含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含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国内外鸵鸟养殖概况 ,通过对西安地区 5个公司的鸵鸟养殖场中的饲养管理、繁育、疾病防治及产品开发等的调查和分析 ,提出了西安地区在鸵鸟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我国鸵鸟养殖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提高鸵鸟繁殖力是增加鸵鸟养殖效益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鸵鸟养殖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鸵鸟繁殖期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与广大养殖户共享。1饲养1.1方式根据鸵鸟的生活规律,定时、定量进行饲喂。每天鸵鸟的活动规律一般为早晨天一亮,在运动场上围着边网跑步,跑15~20 min后进行交配、采食。所以首次饲喂时间以早6点半至7点半为宜。1天饲喂4次,  相似文献   

6.
鸵鸟养殖技术与养殖成败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养殖人员在养殖鸵鸟前,要对其特点及习性进行充分了解,确保鸵鸟正常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优化鸵鸟养殖质量.本文对鸵鸟具体饲养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通过优化鸵鸟的生长环境,推动鸵鸟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发展鸵鸟养殖前景诱人李冠元,丛志坚,张杰(辽宁省鞍山市绿洲实业有限公司鸵鸟养殖研究所114011)-、概况鸵鸟原为一种世界巨型鸟粪,原始生活于干旱、沙漠地带,最早驯养于南非和澳洲,随后加拿大、英国、美国等相继引进饲养。目前,世界上养殖鸵鸟最多...  相似文献   

8.
鸵鸟规模养殖的饲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鸵鸟养殖幼鸟低成活率问题造成了产业的“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鸵鸟产业的发展。寻找这一现象的成因并解决这一问题是鸵鸟产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养殖者在饲养管理中都采用“精饲料 青粗饲料”(含农副产品)的传统饲养模式。传统观念认为,青粗饲料有着价格低、品种多、来源广、费用低等优势,还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饲草资源,有着一举多得的好处,能降低饲料总成本。但是,也正是这种传统模式和观念,忽视了青粗饲料质量及其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等,使得鸵鸟养殖陷入了“高成本、低效益”的怪圈…  相似文献   

9.
非洲鸵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鸟类,人工养殖开始于19世纪的非洲,20世纪80年代扩展到欧、美、亚等地,9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现在已经被较大规模的人工饲养,国内存栏大约5万只.鸵鸟肉营养丰富、口感鲜美,鸵鸟皮可与鳄鱼皮媲美,“全身都是宝”.但是,由于近年来人工等费用的不断上涨,导致种鸵鸟的养殖成本增加20%~30%,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鸵鸟产业均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如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种鸵鸟的产蛋水平及种蛋合格率等,成为种鸵鸟场成功运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引进鸵鸟养殖已有十几年,根据多年的饲养调查情况及其他相关报道发现,近年来许多鸵鸟场呈现出产蛋率下降的趋势。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总结以下几点原因与大家共同探讨。1饲养管理及营养方面1.1饲养管理在鸵鸟产蛋期间饲料供应不足或饮水不足,  相似文献   

11.
肉用鸵鸟全营养日粮对提高鸵鸟养殖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鸵鸟养殖低成活率问题造成了产业的“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鸵鸟产业的发展。寻找这一现象的成因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鸵鸟产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课题之一。1饲养模式方面的原因1.1传统观念的误区大部分养殖者都看重自备鸵鸟青粗饲料成本低这一利润空间,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缺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并没有降低其养殖费用,如:一方面,野生青粗饲料数量有限,品种繁杂,受季节影响质量不稳定,劳动生产率低,换料频繁,鸵鸟应激反应强烈,精确供给营养技术难度大,使鸵鸟在快速生长期得不到精确和充足的…  相似文献   

12.
鸵鸟养殖开发大有可为杜世铭田茂春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63071690年代以来,我国鸵鸟人工饲养作为畜牧生产新分支发展很快,全国现已建有大小鸵鸟场共200多家,总计拥有不同年龄段的鸵鸟两万多只。当前,出售的鸵鸟是卖给另一个正在开始起步的场作为种鸟群,以增...  相似文献   

13.
为把我省建成畜牧业的大省。独山金鹏鸵鸟养殖公司于1997年3月16日引进非洲津巴布韦鸵鸟26只到我州独山尧梭乡试养,这是我省首家引进饲养鸵鸟。经过半年多的饲养观察证明,津巴布韦鸵鸟完全适应独山尧梭乡的环境和气候。这批鸵鸟已在该地产蛋、孵化、育雏。成活的40只小鸵鸟,经过5个月来的精心饲养,生长良好,已放露天饲养。  相似文献   

14.
<正>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属于鸵鸟目鸵鸟纲鸵鸟科,是已知的现存的最大鸟类,其成体体高一般在2.5 m左右,体重则能达到150 kg。目前大部分国家将鸵鸟看作是21世纪最有饲养前景的野生动物品种。现存的鸵鸟有4个亚种,非洲鸵鸟是最主要的饲养品种,其饲养数量和规模高于其他鸵鸟亚种。人工养殖鸵鸟不但能够对这一珍稀物种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而且能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其产品,创造巨大  相似文献   

15.
鸵鸟养殖中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鸵鸟养殖以来,已有10余年的时间了,其饲养渐成规模,养殖技术也日趋成熟,但在生产中由于管理不善,疾病时常发生,给生产经营者造成巨大的损失,笔者就鸵鸟养殖中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介绍如下,谨供养殖者参考。1新城疫病新城疫是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  相似文献   

16.
雏鸵鸟是指3月龄以内的鸵鸟。育雏是养殖鸵鸟成败的关键,雏鸵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鸵鸟场的生产效率,决定鸵鸟产业的经济效益。雏鸵鸟的培育是鸵鸟养殖中最困难的一环,也是对技术和经验要求最高的一环。近两年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饲养技术水平,使雏鸟的成活率不断提高,现在大部分鸵鸟场雏鸟成活率低的问题己基本解决。但对于一些缺乏生产经验或缺乏技术力量的鸵鸟场,这些问题仍然存在,育雏成活率仍然很低,应引起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为此本人就将近两年在育雏工作中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1影响鸵鸟育雏成活率低的原因1.1饲养密度一般1…  相似文献   

17.
鸵鸟疾病防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状态的鸵鸟具有抗病力强的特点,但在人工饲养后抗病力有所降低,同传统家养动物一样,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记载,鸵鸟的传染病有46种,普通病17种,寄生虫病28种,真菌病8种,还不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及胚胎病。各种疾病的发生无疑会给鸵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造成危害。为尽量减少鸵鸟疾病的发生,降低病害对鸵鸟养殖的影响,笔者根据体会,对鸵鸟疾病的防治提出下列原则,供从事鸵鸟养殖者参考。1鸵鸟疾病特点1.1鸵鸟疾病在发病年龄段上,以低幼龄为主。超过6月龄的鸵鸟发病率很低。1.2不容易被发现。由于鸵鸟属群居动物,所以在…  相似文献   

18.
柳彦彬 《中国家禽》1999,21(7):34-34
1鸵鸟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自1992年江门市畜牧局从国外引进8只非洲鸵鸟饲养试验成功至今,全国已建成规模不等的鸵鸟场400多家,存栏已达7万余只。由于鸵鸟业的投资成本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所以,从事鸵鸟行业的大都是企事业单位和商业界人士。曾出现“一哄而起”,...  相似文献   

19.
鸵鸟自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种鸟养殖发展迅速,现已初具规模,而商品鸵鸟饲养相对发展迟缓。近年来,随着国内鸵鸟养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许多有识之士感到目前从事商品鸵鸟饲养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并已投入或积极准备进行商品鸵鸟饲养。同时纷纷来信询问该项事业的发展前景及有关饲养管理技术问题。为此,笔者根据国内外商品鸵鸟生产的有关资料并应邀对多处鸵鸟养殖场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现场咨询。结果初步认为,我国商品鸵鸟饲养环境条件日渐成熟。近几年内,商品鸵鸟生产将成为国内养殖业中的又  相似文献   

20.
非洲鸵鸟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唯一的二趾类草食性鸟类。我国自1992年才引进非洲鸵鸟,故人们对其认识的较少,在实际的饲养管理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限制了我国鸵鸟养殖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养殖场的建造及非洲鸵鸟各生长阶段的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非洲鸵鸟的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