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鲤鱼生长性能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选择初始均重为(49.44±0.38) g的鲤鱼72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尾鱼。Ⅰ组为对照组,饲喂豆粕含量为39%的基础饲料;Ⅱ和Ⅲ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用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50%和100%豆粕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75 d。结果表明:1)发酵豆粕替代50%或100%的豆粕对鲤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在50%替代水平下鲤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 P<0.05)。2)发酵豆粕替代50%或100%的豆粕对鲤鱼的肥满度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 P>0.05),但可使肝胰脏指数显著升高( P<0.05)。3)发酵豆粕替代50%或100%的豆粕对鲤鱼的肠长指数和中肠皱襞高度无显著影响( P>0.05),但在100%替代水平下鲤鱼的后肠皱襞高度显著升高( P<0.05)。4)电镜观察发现,豆粕组(Ⅰ组)鲤鱼的中肠和后肠均出现了轻微的病理性损伤,包括中肠出现少量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细胞成分增多,后肠上皮细胞纹状缘融合,杯状细胞减少;发酵豆粕组(Ⅲ组)的肠道组织结构比较正常。由此得出,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后对鲤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有利于保证肠道组织结构的正常。  相似文献   

2.
《饲料工业》2019,(12):46-52
试验研究豆粕和发酵豆粕对黄河鲤幼鱼生长、血清抗氧化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用25%、50%的豆粕和23%、46%的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料中15%和30%的鱼粉配制成5组(对照组FM、试验组SBM25、FSBM23、SBM50和FSBM46)等氮(粗蛋白质38.50%)等能(粗脂肪8.0%)的饲料。将600尾体质量为(49.76±0.24)g的幼鲤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5种不同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对比,FSBM23组幼鲤WGR、FCR、PER和CF差异不显著(P0.05),SBM25、SBM50和FSBM46组的WGR和PER显著降低,FCR显著升高(P0.05)。与FM组对比,其他组幼鲤血清CAT、SOD、GSH-Px和T-AOC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FSBM23组GSH-Px和T-AOC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FM组MDA含量低于SBM50组(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FM组,FSBM23组前肠、中肠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最低为SBM50组;后肠蛋白酶活性除SBM50组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FM组中,前肠淀粉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中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中肠SBM25、SBM50组和后肠SBM50、FSBM46组(P0.05)。FM组中,前肠脂肪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中肠和后肠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用于幼鲤饲料,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效果优于豆粕,从主要生长指标考虑,幼鲤饲料中可以用23%的发酵豆粕替代15%的鱼粉。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添加剂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三丁酸甘油酯(Tb)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300尾初重为(18.13±0.02)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T1组)斜带石斑鱼饲喂基础饵料,T2组、T3组、T4组分别在斜带石斑鱼基础饵料中添加0.05%FOS+SE5+0.10%Tb、0.10%FOS+SE5+0.10%Tb、0.20%FOS+SE5+0.10%Tb,其中SE5添加量均为1.0×10^(8) CFU/g。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在56 d时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趋于下降。与T1组相比,T3组和T4组斜带石斑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溶菌酶(LZM)活性仅在28 d时显著升高(P<0.05),T3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补充复合添加剂提高了石斑鱼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并明显改善了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绒毛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和维持肠道形态,T4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评价了不同水平的肠膜蛋白替代鱼粉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幼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大鳞副泥鳅幼鱼[初始体质量(0.45±0.05)g]1,0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基础饲料(粗蛋白39.64%、粗脂肪6.93%)中鱼粉的添加量为52.8%,试验组采用肠膜蛋白分别替代20%、40%、60%、80%和100%的鱼粉,养殖时间为56d。结果表明:肠膜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从20%增加到100%,对大鳞副泥鳅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系数(FCR)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40组达到最小(1.63),而P80和P100组饲料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P80和P100组幼鱼成活率较鱼粉组和低比例替代组显著下降(P0.05)。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活性均随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60组达到最高,分别为16,185.9μg/(g·min)和4,93.1μg/(g·min)(P0.05),除与P8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肠膜蛋白替代水平对泥鳅后肠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随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脏、前肠及后肠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P60组达到最高(分别为1.35μg/(g·min)、1.66μg/(g·min)和0.44μg/(g·min),肝胰脏和前肠脂肪酶活性除与P80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脏和前肠淀粉酶活性呈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而后肠淀粉酶活性则呈先上升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肠膜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试验鱼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逐步上升趋势,P80和P100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肠膜蛋白替代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60%以上的替代水平影响泥鳅幼鱼的饲料效率和成活率。但对肝胰脏和肠道消化酶,及对肝脏抗氧化机能的研究,未发现肠膜蛋白替代与其活性的变化的显著相关性,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海带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胃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尾平均体质量为(90±2.6)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海带多糖水平为0(CK组)、0.5%(F1组)、1.0%(F2组)和1.5%(F3组)的试验软颗粒料,经过48 d饲养期,测定生长性能、胃肠蛋白酶和二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F1和F2组的末均质量(FAW)、增重率(WGR)和鱼体丰满度(CF)均显著高于CK组(P0.05),饲料系数(FCR)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CK组(P0.01或P0.05);F1组的内脏比和肝体比(HSI)也显著高于CK组(P0.05)。F1组胃和肠蛋白酶及麦芽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K组(P0.01),F2组均显著高于CK组(P0.05);F1和F2组中肠段乳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各肠段蔗糖酶活性虽有提高,但大体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多糖时,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讨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斜带石斑鱼幼鱼(18.13±0.02g)为试验对象。试验分为4组:T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T2组饲喂添加0.05%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3组饲喂添加0.1%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4组饲喂添加0.2%果寡糖的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25尾鱼,连续养殖56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中,T2组石斑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P0.05),说明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此外,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果寡糖均能提高石斑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其中T3和T4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7.
采用9种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饲料投喂点带石斑鱼幼鱼,分析比较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能量蛋白质比的增加,点带石斑鱼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在饲料中同一淀粉含量下,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变化,未引起胃肠道淀粉酶活性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着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胃肠道蛋白酶活性也随着增强.在饲料中同一蛋白质水平下,能量蛋白质比的变化,并未引起肠蛋白酶活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在47%~53%,胃蛋白酶活性有随着能量蛋白质比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点带石斑鱼幼鱼饲料以在蛋白质水平47%、能量蛋白质比在31.62~35.54 kJ/k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源部分替代鱼粉对褐点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饲料(D1)含68%的鱼粉,试验组饲料(D2~D5)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10%的鱼粉、豆粕替代20%的鱼粉、啤酒酵母替代10%的鱼粉、玉米蛋白粉替代10%的鱼粉。选取体重在15 g左右的褐点石斑鱼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D2、D3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D4、D5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与D2、D3组相比,D4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D5组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肝体指数显著升高(P<0.05)。在体组成方面,D5组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D3组(P<0.05);D4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D2组(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D3组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白球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D4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D3、D5组(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作为鱼粉的替代品,豆粕比啤酒酵母和玉米蛋白粉能更好地满足褐点石斑鱼幼鱼的营养需求;从主要生长指标不受影响的角度考虑,褐点石斑鱼幼鱼饲料中可以用豆粕替代20%的鱼粉。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胆固醇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以酪蛋白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20和25 g/kg的胆固醇,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0、C0.5、C1、C1.5、C2和C2.5,饲料中胆固醇实测含量分别为2.6、7.5、12.7、17.2、22.2和27.2 g/kg,投喂360尾平均初重为(84.30±0.25)g的斜带石斑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0.5组WGR、PER和FE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肌肉TC和TG含量不受饲料胆固醇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上升,血清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血清HDL-C/LDL-C呈下降趋势。C2.0组血清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5组血清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0.5、C1.5组(P0.05),C2.5组血清L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HDL-C/LDL-C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斜带石斑鱼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呈升高趋势,C1.5、C2.0和C2.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CYP7A1活性则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以C2.5组活性最高,较对照组升幅达35.48%(P0.05)。本试验中,以W GR和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活性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胆固醇的需要量分别为7.43和8.70 g/kg。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石斑鱼生长及营养组成影响,试验选择初重(3.47±0.03)g的褐点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对照组(CK)饲料含鱼粉30%,试验组(R20、R30、R40、R50)饲料是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豆粕替代20%、30%、40%、和50%的鱼粉,配制的共5种等氮等能(粗蛋白质49.67%、粗脂肪8.08%)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褐点石斑鱼53尾,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CK、R20组与R30组在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指标上均显著优于R40和R50试验组(P0.05);结合增重率的方差回归分析,本试验条件下,当豆粕替代13.88%的鱼粉时,褐点石斑鱼能达到最大增重率。各组在消化酶活性和免疫指标上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为使褐点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以及消化酶活性等指标在鱼粉蛋白被豆粕替换时均不受到影响,建议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最好不超过30%。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不同种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消化系统的蛋白酶及淀粉酶活力的影响,为优化黄金鲈配合饲料提供依据。分别以豆粕和全脂豆粉为植物蛋白源,鱼粉为动物蛋白源,混合油脂(鱼油玉米油=11)为脂肪源,面粉和糊精为糖源,配制成3种等氮(粗蛋白质42.0%)、等能(总能20.0 MJ/kg)的半精致饲料,其中豆粕和全脂豆粉分别替代鱼粉的20%蛋白质。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28.71±0.08)g/尾],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分别采用福林酚试剂法及试剂盒测定黄金鲈胃、幽门盲囊、肝脏及肠道蛋白酶及淀粉酶的活力。在本试验条件下,黄金鲈配合饲料中,当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20%时,黄金鲈的幽门盲囊、肝脏、前肠及中后肠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胃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全脂豆粉替代鱼粉蛋白质的20%时,黄金鲈的胃、幽门盲囊、肝脏、前肠及中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黄金鲈配合饲料中,豆粕和全脂豆粉分别替代鱼粉蛋白质的20%时,对其胃、幽门盲囊、肝脏、前肠及中后肠淀粉酶活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基于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消化系统的蛋白酶及淀粉酶活力的影响,在鱼粉20%的蛋白质替代水平下,豆粕的替代效果优于全脂豆粉。  相似文献   

12.
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重为102.6 g(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10周。同一生长阶段,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幼鱼阶段放养25尾鱼,养成阶段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指标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2%时获得极值。2)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全鱼和肌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总蛋白(T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线性或曲线关系。4)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肝脏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则逐渐上升。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阶段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养成阶段肝脏ACP活性逐渐下降,幼鱼和养成阶段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6)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胃肠道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下降,胃肠道脂肪酶活性逐渐上升。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脂肪可以改善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生化指标和消化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以SGR、FCR和PER为评价指标,幼鱼和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均在11%~13%内。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在饲料中添加发酵甘草对亚硝酸盐胁迫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成活率、血液指标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添加0.25%、0.50%发酵甘草的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幼鱼,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后进行亚硝酸盐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亚硝酸盐胁迫后,添加0.25%发酵甘草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0.25%、0.50%发酵甘草的血浆中的AL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血液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0.50%的发酵甘草能够显著降低血浆中的HSP70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发酵甘草能够提高肝脏的SOD与GSH-Px的活性;添加0.25%、0.50%发酵甘草组的GSH-Px、T-AOC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肝脏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4.
研究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配制4组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D0组)含65%的鱼粉,试验组(D1~D3组)分别用豆粕替代20%、30%和40%的鱼粉蛋白。180尾体质量11 g左右的斜带石斑鱼幼鱼被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上述4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试验D1组和试验D2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D3组与D0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D1组和试验D3组特定生长率与D0组相比有差异但不显著(P0.05),试验D2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0组(P0.05);试验D1组、试验D2组和试验D3组饲料系数与D0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0和60 d时,各试验组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与D0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30和60 d时,各鱼粉替代组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免疫球蛋白M(IgM)和补体C3含量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总之,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不宜超过30%。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肠膜蛋白粉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180头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公母各半,体质量(8.0±0.5)kg,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10头猪。试验期14 d,试验期间常规饲养管理。对照组日粮为17.0%豆粕+6.0%鱼粉,进口肠膜组日粮为16.6%豆粕+4.0%发酵豆粕+4.0%进口肠膜蛋白粉,国产肠膜组日粮为16.6%豆粕+4.0%发酵豆粕+4.0%国产肠膜蛋白粉。结果表明:在采食量和增质量方面,进口肠膜组高于对照组,国产肠膜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料重比方面,进口肠膜组最低,国产肠膜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进口肠膜组和国产肠膜组腹泻率、腹泻指数和死淘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进口肠膜组钙的消化率比对照组下降13.21%(P0.05);干物质、能量、粗蛋白质、粗脂肪、磷和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断奶仔猪日粮中使用进口或国产肠膜蛋白粉和发酵豆粕等替代鱼粉,不影响生长性能、腹泻和养分消化率。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谷氨酰胺和精氨酸对低温条件下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腹水死亡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90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9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日粮采用3×3因子设计,即谷氨酰胺水平为0、0.5%和1%,精氨酸水平为正常日粮精氨酸水平的100%、130%和160%。在第7、14和21天时调整室内温度进行诱导腹水病。结果 :0.5%谷氨酰胺组肉鸡采食量最高(P 0.05)。日粮中添加0.5%谷氨酰胺对各阶段肉鸡体增重具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0.5%谷氨酰胺+160%精氨酸组肉鸡增重最高(P 0.05),0.5%谷氨酰胺+130%精氨酸组腹水死亡率最低(P 0.05)。0.5%谷氨酰胺+130%精氨酸组绒毛高度最高(P 0.05)。0.5%谷氨酰胺+130%精氨酸组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最高(P 0.05),0.5%谷氨酰胺+130%精氨酸和1.0%谷氨酰胺+160%精氨酸组肉鸡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日粮单独添加0.5%谷氨酰胺或结合130%推荐水平的精氨酸可以增加肉鸡肠绒毛长度、改善生长性能、降低腹水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67%、0.94%、1.24%、1.58%、1.86%和2.11%的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0.21%,总能17.77 MJ/kg),投喂初始体重为(81.52±2.00)g的吉富罗非鱼60 d,考察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获得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最佳需要量。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15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蛋白质沉积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1.58%组达到最高值,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系数在1.58%组达到最低值,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全鱼粗脂肪和肌肉粗灰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饲料系数相似,肌肉粗脂肪呈现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相似的变化趋势,而全鱼粗灰分和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的肥满度,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及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中各氨基酸(除酪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外)、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随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P0.05),也显著影响肝脏和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总一氧化氮合酶和溶菌酶的活性(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精氨酸需要量为1.51%~1.58%,占饲料蛋白质的4.99%~5.25%。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糖种类及糖水平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葡萄糖和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糖水平分别为25.0%和50.0%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8.30±0.15)g的松浦镜鲤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4组试验鱼饲喂2种糖类型和2种糖水平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低淀粉(LS)组、高淀粉(HS)组、低葡萄糖(LG)组和高葡萄糖(HG)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HS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HG组和LG组(P0.05);HG组和LG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LS组(P0.05)。HG组的前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LG组(P0.05),中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LS组(P0.05),后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前肠、中肠和后肠肌层厚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HG组的前肠和中肠皱襞宽而短,皱襞密度低于LS组和LG组。HS组和HG组的肝细胞膜破裂,出现空泡现象。综上,含50%淀粉的饲料可增加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含50%葡萄糖的饲料则会降低肠道皱襞高度,且饲料糖水平为50%时对松浦镜鲤肝脏组织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精氨酸对笼养育雏期蛋鸭生产性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精氨酸对0~4周龄笼养蛋雏鸭生长性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探讨笼养育雏期蛋鸭适宜的精氨酸添加水平。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设计,选择健康1日龄金定蛋雏鸭1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10%、0.20%、0.30%、0.40%精氨酸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①饲粮中添加精氨酸平均日增重Ⅲ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Ⅱ、Ⅳ、Ⅴ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Ⅱ、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平均日采食量以Ⅰ组最高,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料重比以Ⅲ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Ⅱ、Ⅳ、Ⅴ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Ⅱ、Ⅳ、Ⅴ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Ⅲ组血清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Ⅱ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Ⅳ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Ⅱ、Ⅲ、Ⅳ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中有效评价精氨酸营养需要量的抗氧化指标,估测精氨酸添加水平分别为0.183%、0.198%、0.093%、0.208%。由此可见,蛋雏鸭采食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精氨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93%~0.208%。  相似文献   

20.
选取来源一致、规格整齐的2龄禾花鲤1 200尾,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分为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80尾鱼,分置于15个试验池中。各处理苜蓿Medicago sativa草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40(试验Ⅰ组)、80(试验Ⅱ组)、120(试验Ⅲ组)和160 g/kg(试验Ⅳ组),正试期50 d,观测苜蓿草粉对禾花鲤前、中、后肠及肝胰脏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苜蓿草粉对前肠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P<0.05),其中试验I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Ⅳ组,但和试验Ⅰ、Ⅲ组差异不显著 (P>0.05)。添加苜蓿草粉对中、后肠及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P>0.05),但它们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试验Ⅰ、Ⅱ、Ⅲ组鱼的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2)鲤鱼的前肠、中肠、后肠蛋白酶活性依次减弱,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远低于肠道。3)添加苜蓿草粉后前肠及中肠淀粉酶活性比较,试验I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P>0.05),后肠淀粉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添加苜蓿草粉能提高鲤鱼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其中试验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其余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4)禾花鲤前、中、后肠及肝胰脏4部分淀粉酶的活性有较大的不同,肝胰脏>后肠>中肠>前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