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柞蚕抗病、稳产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纯种选育和杂交组合评选,育成了强健性柞蚕新品种抗大并组配抗大×8821.8822杂交组合。新品种抗大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抵抗能力分别是选大1号的5.62倍和大三元的5.58倍,对柞蚕链球菌的感染抵抗能力分别是选大1号的6.76倍和大三元的4.37倍。杂交组合抗大×8821.8822在秋季的千粒种茧产量为226.9 kg,较对照品种大三元增产10.9%,并且具有发育整齐、营茧集中、耐粗饲料、稳产性好的特点,已在二化性柞蚕区大面积放养。  相似文献   

2.
运用柞蚕抗病、稳产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纯种选育和杂交组合评选,育成了强健性柞蚕新品种抗大并组配抗大×8821·8822杂交组合,新品种抗大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抵抗能力分别是选大1号的5.62倍和大三元的5.58倍,对柞蚕链球菌的感染抵抗能力分别是选大1号的6.76倍和大三元的4.37倍,杂交组合抗大×8821·8822在秋季的千粒种茧产量为226.9kg,较对照品种大三元增产10.9%,并且具有发育整齐、营茧集中、耐粗饲料、稳产性好的特点,已在二化性柞蚕区大面积放养。  相似文献   

3.
以从印度、朝鲜引进的2个柞蚕品种981和941为亲本,采用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柞蚕早熟多抗新品种早418,并与现行抗病高产品种抗大组配杂交组合早418×抗大。新品种早418及其杂交组合具有以下特点:春、秋季幼虫全龄期经过短,早418平均比抗大短8.43 d,早418×抗大平均比对照组合抗大×8821短6.90 d;抗病力较强,早418小蚕感染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后的死亡率比抗大低11.2个百分点,早418×抗大比对照组合低13.6个百分点;产茧量高,早418春、秋季平均千克卵收茧量为46 680粒,比抗大增产11.22%,早418×抗大春季千克卵收茧量为52 360粒,比对照组合增产16.98%,秋季千克卵收茧量为443.44 kg,比对照组合增产24.44%。新品种及其杂交组合既有早熟性状特点,又兼顾抗逆、丰产性能,尤其适合无霜期短的地区推广放养。  相似文献   

4.
<正>柞蚕强健性品种选育研究从1994年开始,选用茧型大、高产性好的选大雌蛾与抗Ap NPV能力强的抗病2号雄蛾进行杂交,将其杂交后代作为新品种的选育材料,代号“抗大”。首先进行纯种稚蚕对ApNPV感染抵抗能力和柞蚕链球菌抵抗性的选择,采用蛾区半分法,实验室添毒  相似文献   

5.
吴迪  孙勇  刘冰 《北方蚕业》2021,42(2):18-22
为解决我国北方二化性柞蚕产区柞蚕品种辨识度低等问题,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具有幼虫期典型体色性状的8822和具有成虫期典型标记性状的H 8701为亲本,选育出兼具幼虫期和成虫期典型性状特征的柞蚕新品种"墨玉".新品种幼虫体背为宝石绿色,成虫前翅前缘脉呈黑紫色.新品种具有对北方低温多湿气候适应性强,茧型中等,抗病丰产等优点,繁种试验比对照品种抗大春季增产9.08%、秋季增产9.87%.  相似文献   

6.
<正>柞蚕在野外放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常因病毒、细菌的侵染和低温冷害、高温日晒等不良因素的冲击,使柞蚕感染和诱发蚕病而造成减产。因此,选择抗病力强、抗逆性强的柞蚕新品种,靠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来抵御细菌、病毒以及恶劣环境条件造成的危害,是实现柞  相似文献   

7.
《北方蚕业》2018,(3):10-13
柞蚕新品种高油1号是以"抗大"为基础材料,利用系统选育手段,采用分区饲养、系统分离、定向培育的方法。同时兼顾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平衡,通过8年16代的系统选育,育成的具有高脂肪含量的柞蚕新品种。选育结果:全茧量12.3g,千粒茧重11.8kg,茧丝长1 222m、百粒茧纤维公量125.6g,茧丝纤度6.21dtex,鲜茧出丝率8.48%,虫蛹统一生命率93.2%,单蛾含油量0.55g、含油率56.17%。  相似文献   

8.
1 年度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1)初步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社员202户,户均利润4万余元. (2)引进优良柞蚕新品种2个——582和抗大,繁育合格蚕种300kg,试验示范34hm2.  相似文献   

9.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个不同类型柞蚕品种及10个杂交组合的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柞蚕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11个柞蚕主要经济性状确定3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茧层与繁殖效率因子、生长发育因子,这3个主成分所表达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90.25%。第1主成分来自产量和收蚁结茧率等性状,其贡献率为50.65%;第2主成分来自茧层率、茧层量及产卵量等性状,其贡献率为25.83%;第3主成分来自全龄经过及茧质性状,其贡献率为13.77%。基于3个主成分分值对5个柞蚕品种及10个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新品种金凤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突出,以该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的综合得分排列前5位;10个杂交组合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是金凤×抗大、方山黄×抗大、金凤×青6号,显示出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野外放养柞蚕经常会受到高温环境胁迫,研究不同柞蚕品种对高温的应激反应和耐受性机制,有利于科学地评价柞蚕种质资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调查5个柞蚕品种或品系5龄幼虫在42℃和45℃胁迫1~4 h后的热应激行为表现、高温胁迫后的恢复能力和胁迫处理后室温饲养48 h的死亡率,结果显示,方山黄和F的耐热性较好、恢复能力较强,高温胁迫后48 h抗大和F的死亡率较低。高温胁迫1 h后分别取2个胁迫试验组5个柞蚕品种5龄幼虫的脂肪体,qRT-PCR检测热激蛋白基因ApHSP70与ApHSP90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胁迫后不同品种Ap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95~1 124倍),以方山黄的胁迫组和对照组表达量最高;42℃胁迫组抗大与9906、45℃胁迫组5204与9906的ApHSP70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高温胁迫后不同品种ApHSP90基因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6~460倍),仍以方山黄的胁迫组和对照组表达量最高;42℃对照组方山黄与其他品种ApHSP90的表达水平呈显著差异(P<0.05),而42℃方山黄对照组与抗大胁迫组无显著差异(P>0.05);42℃胁迫组5204与方山黄的ApHSP90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差异(P<0.05),45℃胁迫试验组的抗大与F的ApHSP90基因表达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质资源耐高温胁迫能力评价与柞蚕抗逆性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柞蚕新品种的选育取得了丰硕成果。缘于柞蚕茧应用市场由缫丝为主转变为鲜蛹食用为主的消费需求,阐述了选育柞蚕高营养价值实用新品种的必要性。根据柞蚕遗传与生理生化原理和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论证了选育柞蚕高营养价值实用新品种的可能性。基于本研究团队前期的科研数据、育种素材的储备及研究条件,分析了选育柞蚕高营养价值实用新品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饥饿是影响柞蚕生长发育、防病害能力和繁殖习性的重要因子。为探索柞蚕的耐饥饿能力,以柞蚕品种辽蚕527、9906、抗大和吉青为试验材料,对蚁蚕采取低温(6℃)饥饿的方法进行耐饥饿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辽蚕527蚁蚕耐饥饿能力最强,其次是吉青,耐饥饿能力最差的品种是9906和抗大;辽蚕527蚁蚕耐饥饿平均时长为10.26 d,总时长达18 d,分别比抗大长1.93 d、6 d;辽蚕527蚁蚕平均饥饿死亡率为9.51%,比抗大低3.59百分点,差异达显著水平;辽蚕527蚁蚕饥饿死亡率最高峰出现的时间最晚(第10天),分别比吉青、抗大和9906晚1 d、2 d和3 d,并且最高峰的死亡率也最低;辽蚕527蚁蚕的LT50和LT95分别为9.22 d和15.43 d,均极显著长于其他3个品种;同时,相关分析表明柞蚕蚁蚕的耐饥饿能力与卵重无关。综上表明,辽蚕527蚁蚕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可通过低温饥饿手段筛选耐饥饿能力强的蚁蚕个体,为抗逆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柞蚕新品种“选大4号”是以选大2号为基础材料,经6年12代系统分离选育,选育出适合东北蚕区的柞蚕新品种。新品种秋季:全茧量12.62g,千粒茧重12.35kg,虫蛹统一生命率93.11%。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在认真实施"八五"至"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柞蚕新品种选育"任务的过程中,从1991年开始采取柞蚕化性综合条件逆向选择技术、保育繁种季节变换模式和杂交优势利用等多种方法,历经13年精心育成的高产、优质、抗寒、抗病、耐粗饲料、蚕茧解舒性能好的柞蚕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早秋214(883×932)×(四青×吉黄),镇补了10多项国内外学术空白,这在我国乃至世界柞蚕育种史上都是一个新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辽宁省政府颁发的200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的育成和应用,不仅有利于保护和开发我国北方的蚕场资源,提高柞蚕生产能力,而且已将我国的柞蚕生产区域向北方安全推进5个地理纬度,生产规模有望扩大2~3倍.  相似文献   

15.
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柞蚕新品种选育研究的技术进步、成果水平及产业化程度,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柞蚕新品种选育在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及目前二化性地区主要应用的部分实用品种,提出了目前柞蚕新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朱兴友 《蚕学通讯》2019,39(3):35-40
1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在首席科学家和执行专家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组织吉林综合试验站全体成员,加强与体系内外合作,密切配合相关功能研究室和岗位科学家,全面圆满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工作任务。2018年参与体系重点任务2项、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2项,着重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保护与评价和柞蚕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引领柞蚕育种方向与技术创新,柞蚕种质资源茧丝性状普遍提高;柞蚕种质资源雄蛾含油率测试评价、柞蚕种质资源蛋白质含量测定、柞蚕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测定,为柞蚕育种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7.
柞蚕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柞蚕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述了柞蚕育种研究进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柞蚕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柞蚕育种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及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蚕区的一化性柞蚕优良品种通江为亲本材料,采用系统分离育种方法,经过16年22代定向选择,育成了柞蚕新品种川柞1号。新品种属黄蚕血统,全龄经过时间49 d 18 h,单蛾产卵量240粒,收蚁结茧率75.60%,千粒茧质量8.95 kg,千粒蛹质量7.87 kg。新品种鲜蛹中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2.46%,氨基酸质量分数为9.49%,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质量的37.72%,并含有多种维生素。新品种具有蚕茧产量高、茧型大、品质优以及蚕蛹营养成分丰富、氨基酸组成结构合理等特点,是适合一化性柞蚕产区推广饲养的蛹丝兼用优质高产柞蚕品种。  相似文献   

19.
柞蚕新品种烟6、789育成及其一代杂交种的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江  沈孝行 《蚕业科学》1992,18(3):177-183
选用066、781、446、785四个柞蚕品种进行复式杂交,自1980年至1989年经20代选育,育成了早熟、体强的烟6柞蚕新品种;选用激光诱变材料2H30、方青、河南6号三个品种制成三元杂交材料,自1978年至1989年经23代选育,育成了多丝量789柞蚕新品种。烟6、789是一对优良杂交组合,经五年农村放养比对照种产量高,品质好,公斤卵产茧量增产10.87%,公斤卵产值提高15.94%。  相似文献   

20.
杨宝山  何龙 《北方蚕业》2004,25(3):35-36
为验证柞蚕新品种 2 1 4在保种期内长途运输的安全性 ,开展了 1 5~ 2 0℃历时 8d的感温试验。结果表明 ,一化性柞蚕新品种 2 1 4的死蛹率、畸形蛾率都极显著地低于“二化一放”的柞蚕种茧 ,证实了一化性柞蚕种在保护过程中比二化性种茧有更强的耐变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