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遥感与物联网耦合技术在土地生物资源动态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是包含了土地自然资源、野生和畜牧生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本研究以牲畜和草地资源关系为模式场景,通过哨兵2号(Sentinel-2)卫星影像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分析生物质覆盖率,通过穿戴式智能终端获得牦牛的位置和行为信息,并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 MCP)和整体动态加速度(overall dynamic body acceleration, ODBA)计算得到牲畜行为信息和活动量状态。结果表明:1)秋季NDVI呈显著减小趋势,冬季NDVI不再发生变化,其中2019年9月NDVI平均值达到最大值,为0.65,之后急剧减小;2)牧场围栏对于试验生物的活动能力和采食需求是有限边界,带犊牦牛和不带犊牦牛之间的家域面积无明显区别;3)在影响家域范围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基于其主观特性,影响力远大于其他因素,而物理隔离因素大于季节因素和其他环境因素;4)牦牛在2020年2月的家域面积最小,由于入冬后采食资源有限,牧场多辅以谷物饲喂,并利用附加围栏控制牦牛活动范围,避免其过多消耗能量。5)人为干预和采食资源减少的驱使下,试验生物趋向于保守的能量消耗策略,同时不带犊的生物由于负担较轻,活动量及能量消耗较小,在恶劣环境下具备更好的生存机会。本研究为实现数据采集、数据耦合和分析决策系统提供全新分析思路与方法,后续研究中将现有试验流程方法嵌入相对无限空间、低干扰试验环境,完成数据采集–耦合分析–反向决策干预验证的反馈闭环。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通过利用GPS跟踪定位技术对祁连山区秋季牧场上24h自由放牧牦牛和犏牛的昼夜采食活动进行对比研究。选取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乌鞘岭地区牦牛和犏牛各3头,在2012年9月30日至10月25日利用家畜GPS跟踪定位系统进行家畜牧食行为的研究,通过计算它们的水平游走距离,分析牦牛和犏牛在秋季牧场的昼夜采食活动。结果表明:(1)在24h内,牦牛和犏牛都表现出3个采食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9∶00~10∶00左右;第二个在18∶00左右;第三个在23∶00左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犏牛的采食活动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在试验的前半期(牧草初黄期)犏牛和牦牛的采食活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试验的后半期(牧草枯黄期)犏牛的采食活动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犏牛和牦牛牧草枯黄期的采食活动量都极显著高于牧草初黄期采食活动量(P0.01)。(2)同一牧场上放牧的牦牛和犏牛在牧草初黄期采食活动范围相似,而在牧草枯黄期二者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出现了分化,犏牛的采食活动范围变得相对狭长,牦牛的则变得相对宽广。研究结果表明当秋季牧场牧草大面积枯黄的时候,需要对家畜进行适当补饲,进而满足家畜的生长需求,同时减少由于游走觅食活动等造成的能量消耗。通过对比牦牛与犏牛的牧食活动,牦牛较犏牛更加适应青藏高原的严酷环境条件,尤其在缺草季节,牦牛的适应性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2007年2~4月间兰坪县某地的同一山野牧场上连续发生4次25头牲畜(21头牛、4只山羊)死亡情况.最少的1次死亡3头牛,最多的1次死亡15头(8头黄牛、7头牦牛).死牛都为野牧长期不归厩的.7家彝族农户的黄色牦牛.畜主未能及时掌握牲畜活动、采食及疾病情况.畜主定期或不定期往山中牧场巡(寻)视(查)牲畜活动情况时才发现死在牧场的牛.死牛分散在山林牧场各处,每头间都有间隔距离.死亡时间畜主不清楚.故畜主请求兽医站帮助诊断牲畜死于何因.  相似文献   

4.
2005年9~10月份和11~12月份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秋冬牧场采用IGER记录器分别观测记录了牦牛的采食和反刍行为。秋季牧场牦牛除挤奶外24 h放牧,冬季牧场夜间栓系。结果表明牦牛在秋冬牧场的采食和反刍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在冬季牧场的非采食下颚活动数和每分钟采食口数显著高于秋季牧场(P<0.05)。在秋季牧场牦牛的干物质采食率和单口采食量(鲜重、干物质重、有机质)显著高于冬季牧场(P<0.05),但未知体重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秋冬季牧场牦牛的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白昼,而反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  相似文献   

5.
2005年9~10月份和11~12月份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秋冬牧场采用IGER记录器分别观测记录了牦牛的采食和反刍行为.秋季牧场牦牛除挤奶外24 h放牧,冬季牧场夜间栓系.结果表明牦牛在秋冬牧场的采食和反刍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在冬季牧场的非采食下颚活动数和每分钟采食口数显著高于秋季牧场(P<0.05).在秋季牧场牦牛的干物质采食率和单口采食量(鲜重、干物质重、有机质)显著高于冬季牧场(P<0.05),但未知体重损失率差异不显著(P>0.05).秋冬季牧场牦牛的采食行为主要集中在白昼,而反刍行为主要在夜间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不同季节牧场牦牛的牧食行为规律,选取6头年龄、体况大致相同的成年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在2014年4月份和8月份分别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上,运用GPS3300定位追踪系统,对自由放牧条件下牦牛的牧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牧场早上初牧9∶00、10∶00和下午归牧前17∶00、18∶00外界气温处于牦牛等温区内,有利于牦牛进行采食活动,而夏季牧场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均高出牦牛活动的等温区(8~14℃),对其采食活动具有影响;夏季牧场上牦牛采食的空间分布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且个体间相对分散,冬季牧场上采食分布相对集中,夏季牧场上牦牛游走距离(0.29~0.80km/h)整体大于冬季牧场(0.07~0.14km/h),并且在11∶00和17∶00分别出现峰值,在12∶00游走距离最短;在监测期内(9∶00~18∶00),夏季牧场上牦牛各主要放牧行为的总体时间分配顺序依次是采食(504.90min)行走(75.45min)休息(55.10min),并且差异性显著(P0.05);冬季牧场牦牛的休息时间(355.80min)显著大于采食时间(243.10min)(P0.05)。研究结果显示,初牧和归牧前是牦牛放牧采食的剧烈活动时间,另外在夏季的中午13∶00左右也会出现一个采食高峰;牦牛的牧食行为符合晨昏活动格局,总体上表现出采食-休息(反刍)-采食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犊牛早期断奶对青海湖地区自由放牧条件下牦牛牧食行为的影响。试验于2015年8月22日至11月15日开展,选取26头带犊牦牛作为试验对象,对其中13头牦牛的犊牛实施早期断奶处理作为断奶组,另外13头带犊牦牛作为对照组。断奶组和对照组各随机选取3头牦牛佩戴畜用GPS3300装置,每10min记录一次家畜所在位置和环境温度。试验分为断奶早期(断奶后15d)、断奶中期(断奶后第16天到第38天)、断奶后期(断奶后第59天到第82天)。断奶早期又分为阶段Ⅰ(断奶后第1天到第6天)、阶段Ⅱ(断奶后第7天到第15天)。结果表明:1)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组的平均日游走距离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断奶早期阶段Ⅱ、断奶中期和断奶后期两组的平均日游走距离差异不显著。断奶组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日游走距离表现为,断奶早期阶段Ⅰ显著高于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P0.05),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显著高于断奶后期(P0.05)。对照组则表现为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早期阶段Ⅱ和断奶中期显著高于断奶后期(P0.05)。断奶当天断奶组牦牛的游走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同断奶时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昼夜采食规律有所不同。2)断奶早期阶段Ⅰ、断奶早期阶段Ⅱ及断奶中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但是断奶中期的采食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广于断奶早期。断奶后期断奶组和对照组的采食分布格局出现了分化,对照组的采食活动范围明显广于断奶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断奶会短时间内让母牦牛的牧食行为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其又可以很快适应失犊的情况。在环境比较恶劣、牧草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带犊牦牛和不带犊牦牛种内竞争比较激烈,适合分群放牧。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不同方案诱导牦牛发情效果。[方法]选择放牧的母牦牛60头为试验牛。分2组,每组30头进行试验。其中试验1组带犊母牦牛12头,不带犊母牦牛18头,采用方案Ⅰ;试验2组带犊母牦牛14头,不带犊母牦牛16头,用方案Ⅱ处理。第一针注射黄体酮注射液,以治疗为目的,间隔10天肌注PG,第二天注射血促性素;结果第1组用方案Ⅰ处理后带犊、不带犊母牦牛发情率分别为42%(5/12)、56%(10/18),受胎率分别为60%、80%;第2组用方案Ⅱ处理后带犊、不带犊母牦牛发情率分别为86%(12/14)、100%(16/16),受胎率分别为65%、81%。[结果]表明,通过对牦牛进行冷季补饲,诱导发情及同期发情处理,使93%的母牦牛发情。[结论]方案Ⅱ是较为理想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牦牛泌乳期能量和蛋白质维持需要量.选取15头体重与胎次相同、产犊日期接近的牦牛,等分为3组,即自由采食组(自由采食)、80%采食组(自由采食组前1天采食量的80%)、60%采食组(自由采食组前1天采食量的60%),试验牛单栏饲养,按试验设定的限饲要求进行饲喂,自由饮水.试验分为泌乳前期(泌乳第31~70天...  相似文献   

10.
天然草地放牧牦牛采食行为及食性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青南地区玉树县境内2牧场的草地植被及成年母牦牛的采食行为和选择性采食习性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B牧场禁牧区的生物量显著高于A牧场的禁牧区及A,B牧场的放牧区(P<0.05),B牧场的可食植物量显著高于A牧场(P<0.05),A牧场的可食植物量只占地上生物量的一半以下;B牧场分别以小嵩草,矮嵩草,披碱草,针茅,蒲公英等优良牧草为优势种,次优势种,而A牧场以线叶嵩草为优势种,凤毛菊,狼毒,黄帚橐吾等毒杂草及早熟禾等为次优势种;B牧场以小嵩草、矮嵩草等莎草科和为主要采食植物,而在A牧场除以莎草科植物为主要采食植物外,由于可食牧草量的不足,还采食一些本不喜食的植物.矮嵩草和小嵩草是牦牛最喜食,选择性最高的植物;斑块内采食口数A牧场为50.6 bite/patch显著少于B牧场的81.1 bite/patch (P<0.01);斑块内采食站数A牧场为8.4 FS/patch显著多于B牧场的5.2 FS/patch(P<0.001);采食站内采食口数A牧场为6.6 bite/FS显著少于B牧场的17.4 bite/FS(P<0.001);采食速度A牧场为1.32 bites/sec 显著慢于B牧场的1.46 bites/sec(P<0.01).放牧草地的食物资源的匮乏,使放牧牦牛的食物选择性降低,采食行为的内容变劣,A牧场草地处于严重退化状态;牦牛处于缺营养状态,草地的退化对牦牛的生产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发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育肥及犊牦牛培育技术。选取带犊母牦牛和公犊牛各66头,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犊牛培育期间(2017年12月4日—2018年3月5日),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试验组犊牦牛断乳前(3月5日断乳)随母牦牛哺乳,并进行补饲;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按常规放牧方式饲养,对照组犊牦牛进行断乳并补饲。育肥期间(2018年3月5日至出栏)对试验组母牦牛进行补饲,于6月错峰出栏;对照组母牦牛不进行补饲,于集中出栏时间出售(9月或10月)。在犊牦牛培育期间,观察试验组母牦牛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4日测定2组犊牦牛的体重和体尺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收益。结果表明,在犊牦牛培育阶段,由于试验组犊牦牛随母牦牛哺乳,试验组母牦牛体重平均下降1.17 kg/头;2018年1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体斜长和胸围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2018年2月4日和3月4日,试验组犊牦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母牦牛错峰出栏的效益为1 063.05元。研究结果为提高半舍饲条件下淘汰母牦牛养殖效益以及提升犊牛培育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增加高原生态环境下犊牦牛的初生重,提高犊牦牛成活率。[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在母牦牛怀孕后期补饲的方法,在怀孕后期,母牦牛自然放牧回圈后,每晚每头母牦牛补饲250g母牦牛浓缩精料补充料,连续补饲3个月。[结果]表明,试验组犊牦牛的初生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而且母牦牛产后掉膘少,产后发情率高。[结论]对地处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放牧母牦牛围产期补饲母牦牛浓缩精料补充料后,能有效提高犊牦牛的初生重。  相似文献   

13.
日粮组成对牦犊牛消化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拔3980m 的果洛州大武乡对3头牦犊牛分别饲喂100%的青贮披碱草(A)、40%精料+60%青贮披碱草(B)、60%精料+40%青贮披碱草(C)3种不同日粮,按3×3 拉丁方设计了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干物质、有机质、粗蛋白和能量消化率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且随日粮中精料比例的增加,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逐渐降低;2)日粮C 的能量代谢率显著低于日粮A 和日粮B(P<0.05),但消化能转化为代谢能的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平均转化效率为0.78;3)粪和尿中排出钙差异显著(P<0.05),粪中排出磷差异不显著(P>0.05),而尿中排出磷差异显著(P<0.05);钙存留量随日粮中精料比例的增加而减小,磷存留量在A 日粮下最大。以上结果说明牦犊牛对日粮的消化和能量代谢与其组成密切相关,而且表观消化率随日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其能量转化率低于生长牦牛和成年牦牛。因此,该结果可为牦犊牛的补饲和快速育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探究高精料舍饲下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生长期牦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生长期健康阉牦牛18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进行全舍饲试验,预试期40 d,正式试验期210 d。结果表明:中能量组和高能量组牦牛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低能量组(P<0.05),高能量组牦牛平均日增重与饲喂时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中能量组平均日增重与饲喂时间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试验的多数时间点,低能量组牦牛血糖低于高能量组或中能量组,甘油三酯高于高能量组和中能量组;短期饲喂高能量日粮,牦牛血液胆固醇含量最低,长期饲喂则相反;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血液中转氨酶活性呈降低趋势。研究表明,高精料日粮舍饲能有效应对牦牛冷季掉膘的问题,但对牦牛的肝脏健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这一影响逐渐消失;饲料中添加油脂能促进机体脂肪代谢,但长时间饲喂高油脂饲料会加重肝脏负担。因此,高油脂日粮饲喂时,应把握好饲喂时间。结合平均日增重、健康及成本等综合考虑,采用中能量组饲料饲喂不超过169 d,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月龄牦牛大脑进行形态学观察,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神经系统对高寒低氧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4头3月龄牦牛的大脑进行解剖、观察、描述、绘图.结果表明,犊牦牛大脑表面平坦,沟回分界不明显:大脑前半部较平直,但在大脑背外侧中部,突然向两侧膨大加宽;大脑外侧窝为一个短小的沟,有的较深而有的较浅.视交叉明显呈钝角.由此说明,3月龄牦牛大脑的形态与成年牦牛的大脑相比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性别对查吾拉地区牦牛的产肉性能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取8岁健康的查吾拉牦牛10头,公母各半,对不同组别间牦牛进行屠宰试验比较肉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母牦牛屠宰率、净肉率、胴体率、骨肉比均高于公牦牛,但无统计学差异。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母牦牛肉中维生素A、E、B12、半胱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钙、硒、脂肪酸含量高于公牦牛(P<0.05)。研究结果表明,查吾拉牦牛富含较高的营养成分,可为人类提供优质健康的动物蛋白,具备作为优质牦牛肉源生产的潜力。相比较,母牦牛肉优于公牦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牧草物候期对其脂肪酸组成和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本研究在甘肃省甘南牧区选取平均体重为(234.9±10.5) kg的10头带犊甘南牦牛作为研究对象(自然放牧),分别于牧草返青期、盛草期、枯草期采集试验牦牛采食牧草、乳和瘤胃液,分别测定瘤胃液、牧草中脂肪酸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组成,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期探明牧草物候期对牦牛瘤胃液和牧草中脂肪酸组成与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牧草中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P<0.05),盛草期牧草中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脂肪酸均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c9t11、共轭亚油酸异构体t10c12和共轭亚油酸总含量(P<0.05),盛草期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c9t11、共轭亚油酸异构体t10c12和共轭亚油酸总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牦牛瘤胃pH值、乙酸、丙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酸和反式11-油酸含量(P<0.05),盛草期牦牛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总挥发酸和反式11-油酸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黄期(P<0.05);牧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单宁酸、总脂肪酸和瘤胃液pH值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粗纤维和粗灰分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瘤胃总挥发酸(TVFA)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犊牛培育方法,分别考察对传统饲养条件和高效繁育技术条件下对后代公犊牛及育成母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对照组相比,犊牛培育组犊牛成活率达到97.23%,犊牛培育组的成活率、初选合格率、复选合格率和定选合格率分别为91.67%、80.56%和77.78%,分别比传统对照组提高12.90%、13.79%、11.54%和27.26%,差异显著(P<0.05)。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体重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采用犊牛培育技术,后代犊牛及育成牛生长发育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有效提高牦牛种母牛培育合格率,从而为建立优良种母牛核心群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导入外血对本地牦牛复壮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防止当地耗牛退化,提高耗牛生产性能,通过导入外血对本地牦牛进行复壮,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导入外血组犊牛生长发育明显加快,抵抗力加强、成活率、畸形率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达到复壮耗牛群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天然草场放牧家畜的采食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4N盐酸不溶灰份法测定牦牛和高山细毛羊的采食量季节动态,结果发现:在夏季、秋季和冬季,牦牛的采食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5岁前:P<0.01;5~6岁之间:P<0.05),6岁以后规律不明显;在春季,5岁、6岁和7岁牦牛的采食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任何季节,6岁和7岁牦牛的采食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一岁牦牛的采食量在冬季最高,夏季次之,其它所有年龄组的牦牛的采食量在春季最高,冬季次之;所有牦牛的秋季采食量最低。高山细毛羊的采食量季节波动与牦牛类似,除1岁高山细毛羊的采食量在冬季和夏季最高,其它所有年龄组的高山细毛羊的采食量在春季最高,冬季次之;所有试羊的秋季采食量最低。用二次方程预测了牦牛从1岁起的累计牧草消耗量(AFC)与牦牛年龄间的关系,拟合度很高,R2均大于99.9%。牦牛的牧草消耗量随年龄而上升的速率远高于高山细毛羊,但相同年龄的牦牛和高山细毛羊,高山细毛羊每公斤体重所消耗的牧草量高于牦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