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沙质草地连续放牧后某些土壤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尔沁典型沙质草地 ,连续放牧 4年后对不同放牧强度的 4个样区中土壤颗粒组分、土壤养分含量 (有机碳和全氮 )进行了样方调查。通过统计学分析、秩相关系数和分维数等方法 ,分析了这些土壤指标在各样区的相关性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各样区土壤有机碳、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并且二者与土壤中粘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与沙粒含量极显著负相关 ;(2 )放牧区土壤颗粒组分、土壤养分含量 (有机碳和全氮 )的分维数小于封育对照区。分析认为 ,在科尔沁沙质草地放牧强度应保持在低牧水平 ,更高的放牧强度将导致土壤某些性质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以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和围封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同一土层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含量降低,而pH值升高,土壤含水量在中度放牧区最高,且差异显著(P0.05)。各个放牧强度灌丛草地围封后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含量、含水量均高于放牧处理,pH显著低于放牧处理;同一放牧强度和围封处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氮与微生物量碳,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过度放牧降低了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围封有利于过度放牧草地土壤养分库及土壤微生物系统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阿巴嘎旗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草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了禁牧(UG)、轻牧(LG)、中牧(MG)、重牧(HG)下土壤及优势植物克氏针茅、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轻牧草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放牧草场(P<0.05),而各放牧强度对土壤碳氮比均无显著影响;与禁牧相比,放牧降低了克氏针茅和羊草有机碳含量,却增加了它们的全氮含量;糙隐子草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与植物的碳氮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因此,从提高土壤与植物碳氮含量方面考虑,轻度放牧是克氏针茅草原适宜的放牧强度,禁牧并非合理的利用方式,但应避免重度放牧。  相似文献   

4.
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够准确反映土壤有效性,表征土壤质量变化,是探索可持续草地管理措施的关键指标之一。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围封、放牧和刈割野外控制试验,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发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其中围封区和刈割区土壤SOC含量显著大于放牧区,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土壤活性有机碳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放牧>围封>刈割。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均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MBC和土壤ROC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大于放牧区。土壤MBC、ROC和SOC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ROC和土壤MBC与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围封与刈割有利于土壤SOC、MBC、ROC的提升,放牧对土壤DOC有一定累积作用。围封和刈割增强了土壤SOC的稳定性,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 Roshev.)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放牧干扰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物种数、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盖度均显著降低;放牧干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升高,土壤含水量减小,重度放牧草地土壤容重增加到1.35g/cm3,含水量仅为12.37%;放牧导致土壤有机碳格局发生改变,轻度放牧下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向深层土壤的转移量增加,深层土壤(10-20cm、20-30cm)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且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样地提高了7.19%。土壤全氮含量(0-10cm、10-20cm)在轻度放时有所增加,中度放牧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样地,全磷含量除了在重度放牧时显著降低,在其它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植物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及土壤有机碳格局的改变是贝加尔针茅草原对轻度放牧干扰的一种响应,而重度放牧,草地植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养分资源趋于匮乏,草地出现退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围封和放牧条件下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2002年围封禁牧和持续冬季适度放牧两种处理下的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土壤呼吸速率、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冬季放牧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容重均高于围封禁牧的高寒草地,而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围封草地。适度的放牧活动有利于地下生物量的积累,促进生物量向地下的转移,可以加速氮的矿化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增加土壤的活性;适当的围封措施则可以保持土壤养分,避免土壤有机质流失。  相似文献   

7.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碳、氮固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退化的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在土壤理化性质,碳、氮变化以及固碳效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鲁科尔沁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然草地、放牧人工草地以及刈割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区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微生物含量以及土壤养分的测定。通过NDVI值代表3种类型草地的生长状况,整体上看,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的生长状况为:刈割人工草地>放牧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在0~20 cm从高到低为: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天然草地,且差异均表现为显著(P<0.05);放牧人工草地的全碳全氮含量均为最高,在10~30 cm放牧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全碳含量显著高于刈割人工草地(P<0.05),放牧人工草地0~1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为(0.88±0.11) g·kg-1,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P<0.05);3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大小表现为: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天然草地,且在0~10 cm 放牧人工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为(28.45±8.30) mg·kg-1,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P<0.05);此外3种草地类型的土壤碳、氮贮量表现为:天然草地>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在10~30 cm放牧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碳、氮贮量均显著高于刈割人工草地(P<0.05),放牧人工草地表现为碳、氮固持,而刈割人工草地均表现为碳、氮流失,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的碳、氮贮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人工草地的建立以及对草地实施播种、灌溉等合理的人为干预将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和草地生长状况,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碳、氮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湿地在全年放牧、冬季放牧和全年禁牧3种放牧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及季节性动态。结果如下:1)沿着全年禁牧—冬季放牧—全年放牧3种放牧模式,土壤表层(0~15 cm)及下层(15~3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2)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表现为无规律。3)3种放牧模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9月>5月>7月;全氮和全磷含量一般都在9月份较高,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9月份最低,每种放牧模式下它们之间的具体差异也不完全相同。4)除5月份,两个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全年放牧模式加快了土壤中C、N、P的周转,使土壤养分输出量增加,进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地退化。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轮作草地不同粒级土壤有机质及其氮含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特征,以有机农牧场低投入蔬菜生产后的5年草地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组分有机质,颗粒有机氮(PON)和非颗粒有机氮(n-PON)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草地轮作5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8%,土壤总有机氮含量增加20.6%,第5年显著高于第1、3年但低于永久性草地。随着草地轮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总有机氮中PON比例逐渐增加,n-PON比例逐渐降低,冬季n-PON占比小于春、夏、秋季。草地轮作5年土壤PON增加60%,n-PON增加16.5%,且均接近永久性草地含量,春季草地土壤n-PON含量显著高于冬季,季节对轮作草地土壤总有机氮和PON含量无显著影响。PON敏感指示土壤有机氮变化动态,草地轮作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循环强度和有效性。土壤总有机氮、PON、n-PON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P、K、Ca、Mg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草地轮作5年土壤不同组分有机氮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有效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放牧梯度:对照(围封)、28只羊每月放牧3天(轻度)、6天(中牧)、12天(重牧),采用控制实验分析了不同放牧处理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均对土壤pH值、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土壤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受放牧强度极显著影响(P<0.01),轻牧处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含量受放牧强度影响显著(P<0.05)。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MBP含量与土壤因子F1(TN,AN,NO3--N,TOC,AP,NH4+-N)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MBN含量与土壤因子F1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MBN和MBP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具有统一性,微生物量氮、磷可以灵敏地反映出放牧强度变化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放牧对草地碳氮储量及固持的影响对草地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自由放牧和暖季轮牧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特征。结果表明:1) 经过5年放牧,土壤碳氮含量暖季轮牧最高,分别为5.66±0.32 g·kg-1和0.32±0.01 g·kg-1,自由放牧最低。随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含量在暖季轮牧处理中增加,封育和自由放牧变化不显著;氮含量3种处理垂直变化均不显著。自由放牧碳氮比最高,达到26.98±1.05,暖季轮牧最低。0~40 cm土壤碳氮储量表现为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2)以封育为对照,碳氮固持量和固持速率呈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储量、固持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认为,从土壤碳氮储量及固持考虑,暖季轮牧的草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研究区荒漠草原碳汇能力提升和草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仍然面临退化草地面积大、固碳能力降低等生态风险。揭示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及调控因素,对于提升高寒草地生态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采用 Meta 分析,明晰不同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含量、理化性质影响的平均效应值,结合混合效应模型,揭示放牧对土壤有机碳影响效应的主要调控因素。【结果】放牧干扰极显著降低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约 13. 93%,平均效应值-0. 15±0. 04 (P<0. 001)。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草地土壤有机碳降幅分别为 12. 19%、13. 06% 和 15. 63%,轻度放牧处理未达到显著性检验水平。放牧干扰显著降低高寒草地土壤速效钾、全磷、全氮和全钾含量,降幅分别为 14. 55%、10. 74%、9. 14%(P<0. 01)和 3. 17%(P<0. 05)。放牧显著增加速效氮含量和土壤容重,增幅分别为 11. 90% 和 12. 66%。放牧草地土壤有机碳效应值,主要受土壤速效钾、全氮含量、土壤容重和海拔影响,均达到显著性检验水平,效应值变异的解释强度为 69. 73%。【结论】轻度放牧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利于降低放牧引起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陇中黄土高原至少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pH值和容重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草地显著高于农田,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0~10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农田高于草地(P<0.05);土壤全磷含量农田虽高于草地但无显著差异。土壤C/N除0~10 cm土层外,农田高于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农田(P<0.05);除10~20 cm和底层土壤外,草地土壤容重也高于农田。2)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农田土壤在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0 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势。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草地和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以使人工湖泊与毗邻退化草地形成近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可能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人为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年、2015年、2016年)湖泊毗邻的退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在离湖距离(10 m、60 m、100 m、150 m、250 m、600 m)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如下:距离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在上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与距离有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在建湖3年这个短时期内,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形成了一个近湖效应,即靠近湖的养分含量高。年际间,自建湖后土壤全磷随着年数的增加在各个土层均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在建湖初期2014年在距离上特异性较大,经过建湖3年后,2016年时在距离上的特异性减弱。这些结果表明,人工湖影响毗邻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流动,尤其在距离上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建湖对毗邻退化草地的养分产生一定的影响,表明人工湖对放牧草地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退化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研究了科尔沁退化沙质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沙质草地沙生植被的多样性指数很低,从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草本层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降低;0~10 cm表层土壤各因子对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与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这几种土壤肥力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速效磷和pH值与多样性指数也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不同高寒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以青海省4个高寒草地类型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并进一步探讨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各土层土壤中全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有降低趋势。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各土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表现出与此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高寒草地各土层中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结构复杂。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7.
以宁夏盐池县退化荒漠草原为对象,实施深翻耕+补播(SR)、浅翻耕+补播(QR)和禁牧封育(F)恢复措施,同时以传统放牧为对照(CK),研究不同恢复措施草地 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及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变化特征,以探讨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QR处理草地的土壤SOC含量(5.50~9.93 g·kg-1)、土壤TN含量(0.17~0.23 g·kg-1)、土壤ROC含量(0.53~0.99 g·kg-1)及土壤MBN含量(62.82~73.20 mg·kg-1)总体较高;土壤MBC含量(386.00~481.80 mg·kg-1)及碳、氮各组分占SOC和TN的比例总体以F处理的草地较高;不同恢复措施草地各土层土壤POC、NH4+-N和NO3--N含量较CK均有所下降。相关分析表明:SOC含量分别与TN、R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MB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基于土壤碳、氮固存,在所有的处理中,浅翻耕+补播是退化荒漠草原恢复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不同高寒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以青海省4个高寒草地类型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并进一步探讨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各土层土壤中全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有降低趋势。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各土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表现出与此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高寒草地各土层中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结构复杂。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对北方重要生态区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土壤容重的研究结果表明,退化草地经围栏禁牧和补播后,由于有效消除了放牧的干扰,草地得到了休养生息,开始不断改善和恢复。土壤表层(0—2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在禁牧加补播区和放牧区没有显著差异,但都显著低于禁牧区的草地。土壤容重则表现为:相同土壤质地,放牧区高于禁牧区。综合评价显示,在该地区禁牧是较好的工程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