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放牧强度对浑善达克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研究了3种放牧强度对沙丘和低地利用单元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低地和沙丘利用单元,粘粒含量下降,砂粒含量增加,土壤颗粒变粗,容重变大,总孔隙度下降;低地利用单元土壤变紧,0~5cm及5~10cm土层含水量下降;阳坡和阴坡紧实度下降,0~5cm土层含水量下降,5~10cm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季节休牧对草地土壤的影响,试验在3个放牧强度下,分别采用春季、夏季和秋季休牧的方法,对三江平原小叶章草甸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放牧相比,不同季节休牧可以降低0~≤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P>0.05),增加>5~≤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春季、夏季和秋季休牧均能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中的全氮含量(P<0.05);春季、夏季、秋季休牧均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P<0.05),秋季休牧还能增加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中度放牧强度下,夏季、秋季休牧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的速效磷含量(P<0.05);不同季节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大,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青海省某奶牛养殖场育成牛和成年牛粪便样品中几种主要污染物四个季度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育成牛牛粪中水分含量以冬季最高,显著高于秋季(P0.05);有机质含量夏季最高,显著高于秋季和冬季(P0.05);全氮含量夏季和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四个季节之间无显著差异;Zn含量秋季最高,冬季含量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季节(P0.01)。成年牛牛粪样品中水分含量春季最高,秋季次之,显著高于秋季(P0.05);有机质含量夏季最高、极显著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春季次之、极显著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全氮含量夏季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节(P0.01),春季次之、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全磷含量春季最高、极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1),冬季次之、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Zn含量秋季最高、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春季和夏季Zn含量均显著高于冬季(P0.05);大多数排污指标成年牛高于育成牛。从而得出青海省奶牛养殖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青海省奶牛养殖业治污和合理排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绿洲外围沙化草地固沙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流动沙丘固沙造林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未固沙造林的沙丘,丘间低地是以芦苇和赖草为优势种的原生群落,沙丘迎风坡植被稀疏,不形成植物群落,而实施固沙造林技术20年后的沙丘,虽丘间低地群落组成成分变化不大,但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中下部形成以引入固沙灌木柠条锦鸡儿、花棒为优势种的人工植物群落,植物种类增加,生产力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固沙造林沙丘与未固沙造林沙丘相比,丘间低地群落高度增加51.6%,产草量增加12.6%,盖度增加4.7%,多度无变化,密度提高15%,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25%,均匀度指数提高34.8%;迎风坡下部群落高度增加87.1%,产草量增加13%,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15%,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228%,均匀度指数提高22.8%;迎风坡中部群落高度增加453.7%,产草量增加64.5%,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128.9%,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616%,均匀度指数提高33.3%;迎风坡上部植被非常稀疏,不形成群落,植株平均高度25.3 cm,产草量增加206.8%,多度提高一个等级,密度增加550%,物种丰富度指数提高800%,均匀度指数提高66.7%。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京哈高速德惠段公路南北两侧防护林内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经统计分析后发现:水平方向上,距离公路较近的防护林地区有机质含量相对较远地区防护林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垂直方向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层(0 cm-5 cm)>下层(5 cm-10 cm);而不同季节不同主导因素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季节性波动特征: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6):66-67
为了掌握规模化猪场妊娠母猪粪中污染因子的四季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GB 5576-88标准测定鲜粪中的含水率、采用NY 525-2002标准测定风干粪样中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采用GB/T 17138-1997标准测定风干粪样中的铜、锌含量。结果表明:妊娠母猪鲜粪中含水率的季节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风干粪样中,5项检测指标及其年均值的大小顺序在四季均表现为:有机质全磷全氮铜锌;全氮含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全磷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有机质含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铜含量春季最高、冬季最低,锌含量秋季最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7.
奶水牛具有抗热应激能力强,乳脂率、乳蛋白率高的优点。云南省具有悠久的奶水牛养殖历史,通过对2019年全省奶水牛的DHI测定数据分析,得出季节对奶水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含量、总固体含量、非脂固体含量、体细胞数和尿素氮的影响,为奶水牛饲养管理提供依据。季节对产奶量、乳脂率、乳糖含量、总固体含量、非脂固体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产奶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夏季(5.3 kg/天)、秋季(5.5 kg/天)、冬季(5.6 kg/天)、春季(5.7 kg/天);乳脂率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夏季(5.69%)、冬季(6.11%)、春季(6.16%)、秋季(6.33%);乳糖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夏季(4.96%)、秋季(5.00%)、春季(5.06%)、冬季(5.10%);总固体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夏季(15.51%)、春季(15.78%)、冬季(16.12%)、秋季(16.28%);非脂固体含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春季(9.83%)、夏季(10.02%)、秋季(10.15%)、冬季(10.21%)。季节对乳蛋白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从低到高的顺序为:春季(3.99%)、夏季(4.19%)、冬季(4.31%)、秋季(4.32%);季节对尿素氮的影响显著(p0.05),从低到高的顺序为:冬季(20.33mg/100 m L)、夏季(21.60 mg/100 m L)、春季(22.12mg/100 m L)、秋季(22.62 mg/100 m L);季节对体细胞数有显著影响(p0.05),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夏季(42万个/m L)、春季(29万个/m L)、秋季(24万个/m L)、冬季(14万个/m L)。奶水牛对热应激的耐受力较强,但在夏季高温时仍表现出一定的热应激反应,奶水牛容易感染乳房炎。在奶水牛养殖中要注意防止热应激,饲料日粮配比要合理,注意环境卫生,防止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土壤蛋白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对库布齐沙地不同生境下土壤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流动沙地中,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垂直变化为10~20 cm>2~5 cm>5~10 cm>0~2 cm。在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中,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垂直变化为0~2 cm>2~5 cm>5~10 cm>10~20 cm。在半固定沙地中无结皮类型的土壤蛋白酶活性大于藻结皮类型,在固定沙地中藓结皮类型土壤蛋白酶活性>藻结皮类型>无结皮类型。  相似文献   

9.
贵州人工草地-农田景观土壤水分界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测定、室内统计和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对贵州人工草地-农田界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宽度动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西南山区的退耕还草和草田轮作/间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空间上,研究区人工草地土壤表层(0~20 cm)的含水量高于农田;在时间上,研究区一年四季土壤表层水分的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表明春季、夏季和秋季、冬季分别为土壤水分的贮存期、消耗期、恢复期。通过移动窗口法判定得出,研究区土壤水分界面位置与景观界面位置重合,春季界面总宽度为41 m,一年四季表现为“宽-窄-宽”的变化规律,土壤水分界面在农田系统的影响域变化与总界面宽度保持一致,而在人工草地系统则表现为随着季节的推移界面影响域越来越窄;由此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人工草地功能区系统、人工草地-农田复合功能区系统和农田功能区系统。该研究对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界面理论的丰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规模化奶牛场产奶牛和育成牛粪中污染因子进行了四季监测,结果表明,鲜粪中含水率两类牛群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风干粪样中,除产奶牛夏季全氮和全磷外,产奶牛和育成牛5项检测指标及其年均值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保持一致,即有机质>全氮>全磷>锌>铜;两类牛群全磷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有机质含量春季最高、夏季最低,铜和锌含量夏季均最低;产奶牛全氮含量夏季最低、春季最高,铜含量春季最高,锌含量冬季最高;育成牛全氮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最低,铜含量秋季最高,锌含量春季最高.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草场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不同固定程度的沙丘及其各部位的野外植被和生境的样地调查以及室内实验室分析,应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沙地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生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该沙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固定程度类型的沙丘和各部位之间,从总体来讲,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沙地固定程度的增加,沙地表面的细颗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大,植物种多样性在增大.沙地植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表<0.1 mm颗粒百分含量成正相关,与沙质地表有机质含量基本服从线性函数y=0.163 6x 1.230 9或三次函数y=-0.058 1x3 0.478 1x2-0.859 1x 1.806 5.不同固定类型植被间存在显著差异,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各个部位植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但固定沙丘的各部位之间,植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2)沙地植被在较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随着沙丘固定程度的逐渐增加,空间异质性程度逐渐减小.沙地植被空间异质性程度与地表<0.1 mm颗粒百分含量呈负相关,基本服从指数函数y=0.229 7e-0.046 1x,与沙质地表有机质含量基本服从乘幂关系y=0.195 5x-0.721 1;3)对同一固定程度类型的沙丘迎风坡而言,坡中部的植被空间异质性一般都小于其下部和上部,其原因是否是迎风坡各部位的坡度、风蚀风积强度的变化所致或者是坡面气流场特性对植物繁殖体传播的影响所致,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3个演化阶段:雏形阶段(流动白刺沙堆)、沙堆形成阶段(发育20年,半固定白刺沙堆)和结皮与土壤形成阶段(发育40年,固定白刺沙堆)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沙堆土壤物理属性对水分空间分布及入渗的影响,探索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为绿洲荒漠过渡带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绿洲生态安全管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土壤紧实度和结皮厚度: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2)表层土壤密度流动、半固定、固定白刺沙堆分别为2.32,2.30,1.95 g/cm3;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大小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而深层土壤各因子变化不稳定。3)在干旱季节,固定、半固定和流动白刺沙堆分别以0,70,150 cm土层含水量最小,50,130,110 cm土层含水量最大;在多雨季节,表层土壤含水量波动幅度较大,深层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不变。4)不同演化阶段沙堆降雨量与累计入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其中固定、半固定白刺沙堆随降雨事件的发生立即开始入渗,流动白刺沙堆当降雨量达到临界降雨量后才开始入渗。在降雨量相同情况下,当降雨量大于0.12 mm时,累积入渗量依次为:固定白刺沙堆>半固定白刺沙堆>流动白刺沙堆。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白刺沙丘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白刺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白刺沙丘的成土过程,为绿洲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粘粒、粉粒、细砂粒等细沙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粗砂粒含量呈负相关性,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颗粒的增大,相关性减弱。2)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在半固定沙丘明显高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过渡带土壤均处于偏碱性状态,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随沙丘发育年代的增加逐渐增加。4)不同年代沙丘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因子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三大菌群数量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工梭梭林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民勤生长20年的人工梭梭林沙丘和流动沙丘为对象,研究梭梭林发育过程中沙丘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讨人工梭梭林对沙丘土壤形成的影响,为干旱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营造梭梭林使其林内土壤得到较好的改善。1)土壤粘粒、粉粒和细砂粒含量分别增加71.51%,70.64%,12.09%;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均增加;2)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38.43%,32.52%,真菌数量减少75.38%,土壤碱化程度得到缓解;3)在50~100 cm土层,梭梭蒸腾消耗使土壤水分含量相对减少;4)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有机质含量与细菌和真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粒度大小、土壤含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且不显著(P>0.05)。可见,梭梭林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加快沙地成土进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点格局和标记点格局的方法对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在唐古特白刺Tangutorum nitraria沙堆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雾冰藜在沙堆不同方向分布不均匀,以西北方向分布最多,占整个沙堆的61.49%,其次是西南方向,占26.87%,最少的是东北方向,只有2.09%,反映了雾冰藜对固定、半固定风沙土有较好的适应性,对流动风沙土适应性较差;2)雾冰藜聚集生长的距离范围小于沙堆的平均直径5.54 m,而且在小于这个尺度范围内雾冰藜与白刺沙堆表现为正相关,说明二者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共存关系;3)不同沙堆之间的雾冰藜数量彼此之间没有影响;4)雾冰藜在小尺度范围内表现为聚集分布,说明其种子的扩散一般是集中在植物周围,而不同沙堆间种子的扩散,风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16.
Artemisiaordosica Krasch. is a semishrub native to the Ordos Plateau of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 and forms a unique and dominant vegetation type in the sandland of the region.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of productivity in A. ordosica rangeland, we investigate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fine root turnover, soil microbial C (Cmic),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 on sand dunes differing in mobility (i.e., fixed, semifixed, and shifting sand dunes) in Mu Us sandland. We found that, on an area basis, the NPP, SOCd, Cmic, and fine root turnover rates all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vegetation cover. However, the ratios of root NPP to total NPP (RMRN) increased with declining vegetation cover. Total NPP varied markedly among habitats and ranged from 18.3 g · m-2 · yr-1 for communities on the shifting sand dunes to 293.8 g · m-2 · yr-1 for communities on the fixed sand dunes; whereas the rates of fine root turnover varied from 0.16 · yr-1 to 0.54 · yr-1.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habitat change in sandland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by affecting many related aspects of NP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mass production, protection of the semifixed dunes from degrad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a higher priority than trying to convert shifting sand dunes to semifixed sand dunes; whereas conversion of semifixed sand dunes to fixed sand dunes would appear to be a much easier task than restoring shifting sand dunes.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匍匐翦股颖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兵  费凌  王兆龙 《草地学报》2014,22(3):611-616
美国高尔夫协会(USGA)果岭建造推荐标准的根际层主要是以砂为基质,其对水分与营养的吸附能力较差,需要频繁的灌溉与施肥才能满足草坪正常生长的需求。为测试4种土壤改良物质(10%,V/V)对砂质根际层理化性状的改良效果,研究其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PROFILE,AXIS,CLITE和草炭均增加了基质的持水率和对K+,NO3-的吸附力,但添加草炭会降低基质的渗透率。所有的土壤改良物质都显著促进了匍匐翦股颖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对幼苗出叶速度、单株分蘖数、生长速度、生物量和草坪盖度等的促进效应表现基本一致,其促进效应从高到低的顺序为PROFILE>草炭>AXIS>CLITE。有机改良物质草炭对根系生物量和根长的促进效应显著低于无机改良物质PROFILE,AXIS和CLITE。  相似文献   

18.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沙丘类型土壤种子库时空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红霞  王明玖 《草业科学》2008,25(3):116-118
以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状态下不同沙丘类型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节,土壤中保留一定数量有活力的种子.随着生长季的结束,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量明显增加.土壤种子库的水平分布呈现斑块的特点;不同沙丘类型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区固定沙丘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固定沙丘丘顶和丘间地土壤含水量、物种优势度、物种多样性与相似性。结果表明,丘顶和丘间地土壤含水量的差异较大,后者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前者,在丘顶和丘间地不仅植物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而且优势种的序列亦发生较大变化,其中丘顶的主要优势种为黄柳和褐沙蒿,丘间则为羊柴和白沙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相似性指数表明,丘顶和丘间地植物群落生态因子的差异不仅对群落内优势种和从属种的分布格局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也导致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