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乳酸菌胞外多糖是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一种糖类化合物,根据多糖的组成,胞外多糖可以分为同型多糖和杂多糖。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类及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乳酸菌是公认的食品安全级微生物,其所产胞外多糖是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于胞外的一种糖类化合物,有多种益生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益生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作了简要概述,同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是公认的食品安全级微生物,其所产胞外多糖是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于胞外的一种糖类化合物,有多种益生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益生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作了简要概述,同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胞外多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乳酸菌胞外多糖(EPS)的结构、化学组成、影响乳酸菌EPS产生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酸乳的发酵过程中,牛乳中的酪蛋白在乳酸菌形成的乳酸作用下,相互凝集构成立体网状结构.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菌胞外多糖会对酪蛋白立体网状结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乳酸菌胞外多糖(EPS)和酪蛋白之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酸乳制品的风味、粘度、质构和持水力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肠道屏障是阻止肠道病原体入侵的第1道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以及免疫屏障。胞外多糖是乳酸菌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及周围生长介质中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物质。研究证实,乳酸菌胞外多糖可增强动物肠道屏障功能,但通过何种具体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对动物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乳酸菌是世界公认的食品级益生菌,而胞外多糖是乳酸菌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其与乳酸菌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密不可分。尽管传统观念认为,活体乳酸菌才能发挥有益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为乳酸菌衍生物及代谢产物的益生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其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系统地阐述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乳酸菌代谢生长过程会产生胞外多糖,胞外多糖对酸奶的物化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不同发酵菌种胞外多糖的产量,对不同菌种发酵产品口感状态、黏度、持水性、耐热性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胞外多糖能改善产品口感状态,提高产品黏度,提高产品持水性,增强产品耐热性,为以后酸奶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择6种新疆地区不同传统酸奶,通过平板涂布、划线分离、革兰染色、接触酶试验和凝乳试验鉴定后得到4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L1、L2、L3、L4。通过PCR鉴定16S rDNA序列,证明L1、L2株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3、L4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4株乳酸菌L1、L2、L3、L4的产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176、248、205、294 mg/L;L4株产胞外多糖量最高,L1株产量最低。研究丰富了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发酵剂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EPS)的生物合成途径,EPS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其结构性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食品级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成为研究热点,细菌胞外多糖不仅对产生菌自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而且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或加工性能。本文论述了细菌胞外多糖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部分作用以及它们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并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的特征、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混合发酵对胞外多糖和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其应用和菌株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细胞增殖试验对干酪乳杆菌LC2W产胞外多糖纯化两组分G1和G2的体外免疫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体外细胞培养试验结果表明,G1和G2均无细胞毒性,在5μg/mL~80μg/mL的浓度范围内,G1与G2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差异较大,G1与G2对B淋巴细胞增殖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而且G2的抑制作用比G1强,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哺乳期犊牛是奶牛生命周期的开始,也是奶牛整个生命周期中最为脆弱的阶段,其健康状况可直接影响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营效率。在哺乳期,犊牛可面临多种疾病的挑战,但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是全球奶牛养殖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本文对哺乳期犊牛健康状况、初乳管理、犊牛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管理进行了梳理,并对其防控提出了建议。初乳管理方面分析了影响初乳质量的因素、初乳储存与处理和饲喂管理;犊牛健康管理部分叙述了产圈管理、饲养环境和饲喂方式、营养及饲喂管理、疫苗免疫、通风、疾病早期诊断、应激管理和患犊管理。  相似文献   

15.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短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s,无论是在正常发育还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能够与靶mRNA结合,参与到基因的转录后调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miRNA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原感染后会引起宿主miRNAs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s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功能、自噬、炎症反应、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来抑制或促进疾病的发展。此外,宿主miRNAs作为一种参与转录后调节的小分子RNAs,在病原感染过程中,鸡miRNAs除了可以靶向自身的基因来调控鸡先天免疫信号,也可以靶向病原的基因从而影响病原的吸附、入侵、增殖等过程。作者主要介绍了miRNAs的生物合成、功能以及鸡miRNAs在部分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侵袭过程与致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简述了不同病原感染后鸡miRNAs的调控策略,以期从miRNAs的角度为鸡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有机化合物,其自然资源丰富、安全无毒,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可直接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抑制氧化应激通路的信号转导,发挥抗氧化功能;可通过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降低白细胞活化来限制炎症因子产生,从而起到抗炎功效;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徙和入侵促进其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还可破坏潜在致病菌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阻碍潜在致病菌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竞争菌体内的ATP结合位点等生物膜形成有关的途径,发挥抗菌功能。在鸡生产中,槲皮素可通过增加回肠对营养物质的转运和吸收减少肠道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进而改善肉鸡的生长;可通过促进蛋鸡生殖器官发育以及生殖和生长相关激素分泌来提高产蛋性能;可提高鸡蛋和鸡肉品质;调节机体钙、蛋白质和脂代谢;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控肠道微生物区系。作者就槲皮素抗氧化、抗炎、抗菌等重要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近些年槲皮素在鸡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促进槲皮素在鸡生产上的应用及其在鸡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研究伊犁夏牧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绵羊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为夏季放牧绵羊科学补饲微量元素提供依据。选择在新疆伊犁夏牧场卡拉卓恩(南坡)和唐布拉草地(北坡)1 400~2 999 m垂直带放牧的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羊毛和血液样品,测定其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并评估其微量元素的营养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放牧绵羊羊毛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520.70、3.89、30.16、102.64 mg/kg和41.18 μg/kg,其中铜和硒分别低于正常值48.3%和79.7%,而铁高于正常值603.4%;血液中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357.05、4.18、0.25、3.08 mg/L和45.23 μg/L,其中铜、硒分别低于正常值29.9%和73.9%,而铁高于正常值95.5%。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含量均随年龄而增加。不同性别绵羊间血液中锌、硒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初步发掘、整理了英、德、拉丁、俄、日等五种文字、语言中草坪一词内积淀的有关草坪起源与演化的信息。三证草坪草的分化 ,草坪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均属自然。人类活动于草坪中 ,认识、利用和发展了草坪 ,可以劲直、也可以曲折。人类利用草坪的方式 ,无论中、外大致相同 ,利用的水平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大体相应。草坪由草地分化发育 ,是草地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