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调查硬蜱的种类,笔者从近年采获的标本中又鉴定出两种血蜱,它们是嗜鸟血蜱和巨蜥盲花蜱。迄今为止,贵州计有硬蜱科4个属、8个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及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携带情况,采用布旗法捕捉游离蜱,直接法采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ASFV核酸。结果显示:共捕获222只蜱,经鉴定属于2科5属8种,包括7种硬蜱、1种软蜱(蝙蝠锐缘蜱);优势种为微小牛蜱和粒形硬蜱,没有捕捉到与传播ASFV相关的钝缘蜱;所有捕获的蜱未检测出ASFV核酸。结果表明,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以硬蜱分布为主,蜱携带传播ASFV的风险较低,但鉴于该地区的疫情形势、家猪养殖模式以及野猪分布,蜱在ASFV传播和储存方面仍存在潜在风险。今后,需要进一步扩大蜱捕捉区域,深入开展蜱种类分布调查及其ASFV携带情况监测。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疆优势分布的2种硬蜱所携带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病原的情况。对采集于昭苏、和静2个采样点的硬蜱样品(n=188)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属鉴定的同时,以马泰勒虫18S rRNA、马驽巴贝斯虫Bc48和饶氏立克次体16S rRNA为靶标,应用PCR进行检测,并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在188只蜱虫中,93只(昭苏县)为边缘革蜱,95只(和静县)为森林革蜱;在2种硬蜱中,马驽巴贝斯虫的PCR阳性率分别为昭苏县30.1%(28/93)、和静县6.3%(6/95);饶氏立克次体的检出率分别为昭苏县6.5%(6/93)、和静县36.8%(35/95)。试验鉴定归类了昭苏县与和静县采样点的优势种硬蜱,并发现两地的2种硬蜱均可携带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本试验为革蜱携带病原相关研究以及蜱传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1985年春天,我们从四川平武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采集到寄生于大熊猫体表的蜱近百个,经鉴定它们隶属于蜱科(Ixodidae)的2属5种,即: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锐跗硬蜱 Ixodes acutitarsus、巨棘血蜱 Haemaphysalis megaspinosa、长须血蜱Haemaphysalis aponommoides和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其中巨棘血蜱为优势种。而长须血蜱和长角血蜱寄生于大熊猫体表,乃属首次发现。本文就这三种蜱的雄虫形态特征作一简单描述。 1.巨棘血蜱Haemaphysalis me gaspinosa 此蜱与褐色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外观相近,但体带褐色且较深可资区别,雌雄两性的虫体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牦牛体表寄生硬蜱的优势蜱种及其生物学特性,以便能更好地预防、控制蜱传疾病,从牦牛体表采集蜱虫约1000只,进行蜱种鉴定和饲蜱试验。通过形态学鉴定,牦牛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为森林革蜱、草原革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学区分点,并通过实验室饲养观察其吸血情况。研究查清牦牛体表寄生蜱虫的种类,掌握其生活史,对今后牦牛养殖业及蜱传疾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焉耆马体表硬蜱的种类及其遗传进化特性,选取5个焉耆马场作为采样点,采集马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的硬蜱共830只,借助显微镜观察鉴定其形态结构;使用PCR对其COI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利用Meagalign与Mega1 1.0生物学软件中的邻接法(NJ)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树构建,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5个采样点的56匹焉耆马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采集的830只硬蜱,分属于革蜱属的边缘革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使用PCR扩增COI基因发现,在709 bp处出现与预期一致的目的片段;基于COI基因测序比对发现,采集的边缘革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同种间的同源性均达99.0%以上,其中边缘革蜱与新疆HM193889株位于同一分支,草原革蜱与新疆KF583573株位于同一分支,而森林革蜱与新疆MH079424株、山西MK213073株分属两个分支。结果表明,以上3种蜱中,边缘革蜱、草原革蜱具备较完整的遗传进化特征,而森林革蜱遗传进化特征不完整。本研究为地方蜱及蜱媒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寄生在犬体的蜱除叮咬吸血并分泌毒素引起“蜱麻痹症”外,还能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危害极大,95 ̄98年,我们对华南地区七个军警犬队(基地)及部队养犬单位的犬和部分家犬的体表寄生蜱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开展了综合防治,共彩集犬体寄生蜱3000余只,经鉴定,隶属3属6种。计有: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长角血蜱,台湾血蜱,豪猪血蜱。其中血红扇头蜱为广西硬蜱新记录,长角血蜱为广东硬蜱新记录。所调查7个单位的军  相似文献   

8.
正蜱俗称蜱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属寄螨目、蜱总科。蜱分为三个科: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其中分布最广和危害最大的为硬蜱科。我们通过蜱的成虫不同的身体结构将其分为软蜱和硬蜱,躯体背部有一盾板壳质化较强,通常将这种形态的蜱虫称为硬蜱,属于硬蜱科;相反躯体背部没有盾板的蜱虫称为软蜱,属于软蜱科。现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将近800余种的蜱被发现,发现硬蜱科约达700种,软蜱科约  相似文献   

9.
蜱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蜱螨目,蜱亚目,蜱总科,分为三个科,即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其中最常见且对人和家畜危害性最大的是硬蜱科。硬蜱类的蜱是家畜体表的一种重要的外寄生虫。硬蜱科包括12个属,各属的硬蜱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的体表,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虫类,个别寄生在两栖类。  相似文献   

10.
为对吐鲁番地区璃眼蜱的精确鉴定提供依据,同时为该蜱分类以及携带病原溯源奠定基础。本研究对采集的疑似患牛体表璃眼蜱(n=120)采用形态学和ITS2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种,再通过Tams1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结果显示扩增的璃眼蜱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分别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一致。在检测的120枚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病原的有11只,阳性率为9.17%(11/120)。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不但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宫庆 《养殖技术顾问》2011,(12):174-174
1基本特性 属寄螨目、蜱总科。蜱分为3个科,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蜱约800余种,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分布于非洲南部)。我国记录的硬蜱科蜱约100种,软蜱科蜱10种。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是硬蜱,  相似文献   

12.
蜱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已经进入分子阶段,与传统的形态学、生物学鉴定相比,无疑更加客观准确,建立系统进化树更能全面反映其亲缘关系,极大地提高了鉴定效率与可信度。论文总结了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硬蜱的主要方法,包括核酸序列分析、随机扩增 DNA 多态性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统计学的广泛应用,蜱类的鉴定将更加依赖现代分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硬蜱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等,是寄生于家畜体表的一种吸血性外寄生虫。寄生于内蒙古呼盟草原上的蜱经鉴定为草原革蜱,此蜱的成虫活动季节主要在3~6月。此时正是母羊产羔和哺育阶段,羔羊随母羊到草场上,因羔羊喜卧着或跪着吃奶,蜱可乘机跳到羊身上。经调查,羔羊100%有蜱寄生,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不同地点、不同植被中蜱的种类和分布,为该地区有效防控蜱及蜱传病原体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采用拖旗法和人工采集法于2021—2023年蜱活跃期由东向西依次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阿龙山镇、牙克石市和大杨树镇,兴安盟阿尔山市,赤峰市天山镇,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鄂尔多斯市成川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共12个地区进行采样,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蜱种鉴定,并分析蜱分布的空间和生态环境特点。结果显示,共采集1 719只游离蜱和3 310只寄生蜱,经鉴定后隶属2科5属5种,分别是2 933只(58.32%)硬蜱科的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1 719只(34.18%)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128只(2.55%)边缘璃眼蜱(Hyalomma marginatum)和229只(4.55%)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以及20只(0.40%)软蜱科的波斯锐缘蜱(Argas persicu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蜱的18S rRNA、16S...  相似文献   

15.
用双甲脒杀灭犬体寄生硬蜱匡存林,彭德旺,杨延桂(江苏省泰州畜牧兽医学校)江苏泰兴市孔桥乡某农户养的一只3月龄雄狼犬,体重约5kg,消瘦贫血,时常尖叫,瘫痪不起。检查体表,寄生甚多硬蜱,经鉴定为二棘血蜱(H.bispinosa),用国产双甲脒药浴后治愈...  相似文献   

16.
为检测东北地区蜱传肝原虫,于2015年4—6月通过布旗法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采集蜱2 767只,其中森林革蜱168只、草原革蜱212只、全沟硬蜱1 629只、嗜群血蜱378只、长角血蜱380只。根据蜱种和地区分组,每组约15只,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肝原虫18S rRNA,阳性样本克隆、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MLE(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法计算感染率。东北地区蜱的肝原虫感染率为1.6%(43/189),森林革蜱、草原革蜱、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的肝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8%(4/12)、1.5%(3/16)、2.0%(29/110)、0.5%(2/26)和1.1%(5/25),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肝原虫感染率最高的蜱种分别为森林革蜱(2.8%)和全沟硬蜱(2.1%),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蜱携带的肝原虫为2个不同基因型,且均与日本貂(Martes melampus melampus)肝原虫的同源性为99%,均能在草原革蜱和全沟硬蜱中检出,而且在不同地区蜱的感染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确定东北地区存在蜱感染肝原虫,但是其分类地位及动物宿主还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7.
正硬蜱病是由蜘蛛虫纲、蜱螨目、硬蜱科的各种蜱寄生于牛羊体表引起的吸血性体外寄生虫病。硬蜱又称壁虱、扁虱、草爬子。在辽宁省牛羊产区,本病广泛流行,已成为危害牛羊最严重的寄生虫病。1虫体特征呈椭圆形,背腹较平,头、胸、腹融合为一体。虫体前端为假头,后部为体部。硬蜱的种类很多,与牛羊等动物发生疾病关系较密切的有6个属:血蜱属、璃眼蜱属、硬蜱属、牛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2发育史硬蜱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1989年9月,上海动物园职工在本市西郊野外捕获一只幼龄刺猬。作者从小刺猬体表共采集到外寄生虫—蜱10余个,雌雄皆有,全为成虫,经鉴定均是硬蜱科(Ixodidae)血蜱属(Haemaphysalis)的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据文献记载,褐黄血蜱主要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国,我国江苏、湖北、台湾的猪、  相似文献   

19.
为对各龄期小亚璃眼蜱的超微结构进行准确描述,并对其进行精确鉴定,本研究对采集的硬蜱采用ITS2基因特异性PCR方法鉴定出其种,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各龄期璃眼蜱的形态特征。ITS2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采集的硬蜱为小亚璃眼蜱。电镜结果显示,小亚璃眼蜱各龄期超微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幼蜱口下板齿式为2/2、足3对、无气门板、无生殖孔、肛门瓣刚毛1对、无肛后沟、无耳状突、假头基为三角形等;若蜱口下板齿式为2/2、足4对、无生殖孔但具有气门板、肛门瓣刚毛3对、耳状突不发达、假头基为三角形等;成年雄蜱的口下板齿式为3/3、具有生殖孔和气门板、肛门瓣刚毛4对、气门斑呈耳状等;成年雌蜱比雄性体型稍大,气门斑呈舌状,盾板覆盖身体的前1/3处,其余特征与雄性相似。本实验描述了小亚璃眼蜱各龄期超微结构,并对其各发育阶段形态结构、鉴定要点等进行了探究,为地方蜱传疾病综合防控提供一定的实数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璃眼蜱形态学及璃眼蜱属特异性基因(ITS-2)和其携带病原基因(Tams1)PCR扩增及其PCR产物的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等,鉴定和检测采自新疆吐鲁番地区疑似牛体表璃眼蜱(n=50)及其携带病原状况。结果显示,采集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均为小亚璃眼蜱,PCR扩增的璃眼蜱种属特异性ITS-2基因和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491 bp和534 bp。本试验获得的ITS-2序列与Gen Bank中已记载的小亚璃眼蜱ITS-2序列一致,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故这些璃眼蜱属于小亚璃眼蜱种(Hyalomma anatolicum)。在检测的50只璃眼蜱中,携带牛环形泰勒虫的有3只,阳性率为6%(3/50),并发现所扩增的携带病原目的基因序列与已登录记载的牛环形泰勒虫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璃眼蜱种属鉴定及无典型硬蜱种的鉴定具有简易、准确度高等特点,而且在璃眼蜱种属确定的基础上分离其携带的病原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