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HV-A毒株连续通过鸡胚25代后,已失去对雏鸭的致死性;至60代时已对雏鸭无致病力。用A_(66)鸡胚混合毒50万~200万个半数免疫量(DIMD_(50))经皮下途径接种1日龄雏鸭,无异常反应。A_(60)、A_(66)鸡胚混合毒的毒价分别为10~(7·64)CELD_(50)/0.1ml和10~(7·36)CELD_(50)/0.1ml;对1日龄雏鸭经皮下免疫的半数免疫量分别为10~(6·36)DIMD_(50)/0.1ml和10~(6·16)DIMD_(50)/0.1ml.A_(66)鸡胚毒连续回归雏鸭5代,全部健活,剖检亦无肉眼可见病变。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HB株生产工艺进行了筛选,通过不同接毒量和不同收获时间等相关试验,优化了规模化生产工艺,即鸭胚成纤维细胞按体积分数0.5%接种DTMUV HB株毒种,接毒后84h收获病毒液,收获毒液病毒含量达10~(7.1)TCID_(50)/0.1ml。  相似文献   

3.
为了测定鸡、鸭、鹅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强弱。测定其血凝价、血凝素热稳定性试验、血凝解脱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耐酸性试验,并对3株病毒进行理化特性测定;测定其1日龄雏鸭脑内接种致病指数、6周龄鸭静脉接种致病指数和对13日龄非免疫鸭胚的半数感染量(EID_(50))。结果鸡、鸭、鹅新城疫病毒的血凝价依次为2~9、2~8、2~8;血凝素热稳定性指数分别为5、15、15 min;血凝均为快速解脱型;对氯仿敏感;对p H值3.0、p H值5.0均敏感;1日龄雏鸭脑内致病指数分别为0.59、0.84、1.04;6周龄静脉接种致病指数均为0;对13日龄鸭胚的半数感染量(EID_(50))分别为:10~(-5.31)/0.1 m L、10~(-6.5)/0.1 m L,10~(-7.79)/0.1 m L。表明鸡新城疫为中等偏弱毒力毒株,而鸭、鹅新城疫病毒均为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A66弱毒株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V-A毒株连续通过鸡胚25代后,已失去对雏鸭的致死性,至60代时已对雏鸭无致病力,用A66鸡胚混合毒50万-200万个半数免疫量(DIMD50)经皮下途径接种1日龄雏鸭,无异常反应。A60、A66鸡胚混合毒的毒价分别为10^7.64CELD50/0.1ml和10^7.36CELD50/0.1ml;对1日龄龄急诊鸭经皮下免疫的半数免疫量分别为10^6.36DIMD50/0.1ml和10^6.16DIMD50/0.1ml.A66鸡胚毒连续回归雏鸭5代,全部健活,剖检亦无肉眼可见病变。  相似文献   

5.
从辽宁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检测初步鉴定其为鸭肝炎病毒,命名为YK株,应用易感鸭胚和雏鸭进行传代及病毒含量测定,E_1~E_5代鸭胚适应毒病毒含量在10~(6.5)~10~(6.9)ELD_(50)/0.2 m L之间,E2代鸭肝组织毒病毒含量为10~(6.3)LD_(50)/0.1 m L。动物试验结果表明,YK株鸭胚适应毒E_2代对7日龄雏鸭的致死率高达100%。序列测定分析表明,YK株与DHV-A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4%~72.3%之间,与DHV-B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9%~72.3%之间,与DHV-C的VP1基因同源性在94.3%~98.8%之间。试验表明,YK株与韩国新型鸭肝炎病毒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基因C型DHV。  相似文献   

6.
将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蛋黄抗体分别按中和抗体效价1:512稀释后,皮下注射4日龄和10日龄易感雏鸭。4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1、0.3、0.5、1.0ml;10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3、0.5、1.0、1.5ml。抗体注射后24h采用0.2ml(含100LD50)强毒进行攻毒,同时设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4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3ml,保护率90%~95%;10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5ml,保护率90%~95%。  相似文献   

7.
将制备的鸭病毒性肝炎蛋黄抗体分别按中和抗体效价1:512稀释后,皮下注射4日龄和10日龄易感雏鸭。4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1、0.3、0.5、1.0ml;10日龄雏鸭注射剂量为0.3、0.5、1.0、1.5ml。抗体注射后24h采用0.2ml(含100LD50)强毒进行攻毒,同时设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4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3ml,保护率90%~95%;10日龄雏鸭最小预防剂量为0.5ml,保护率90%~95%。  相似文献   

8.
将从有关单位引进的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毒株连续通过8日龄鸭胚绒毛尿囊腔传5代,由此而得到VF33种毒。VF33种毒对8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6·25)/0.2ml,中和指数为3.25,最小致死量为10~(-4)/0.2ml。将VF33弱毒疫苗作1:100稀释,每只产卵母鹅肌肉注射1ml,免疫后110天收集种卵育雏,每只以0.5ml强毒攻击,其保护率为90%;将种毒原液5ml接种产蛋母鹅,1ml接种3~6日龄雏鹅,均表现安全。  相似文献   

9.
对1、5、10、15日龄含鸭瘟母源抗体雏鸭,用鸭瘟弱毒疫苗按1∶5(1个免疫量溶于5ml水中)进行饮水免疫。分别于免疫后30和60天,用鸭瘟强毒1000LD_(50)/ml攻击;90天时再与人工发病鸭混养。结果,均安全健活,保护率83~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5)。作者提出,在有母源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鸭瘟弱毒苗的免疫,免疫期可达9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0.
应用英国鸭胚化小鹅瘟21/486弱毒种毒,研制出湿苗和冻干苗,其效价为10~(5-6)ELD_(50)/0.2ml.以该苗原液接种3日龄雏鹅(无母源抗体)5只,每只3.0ml,观察20天均存活;以10倍稀释的该疫苗皮下接种3日龄雏鹅0.2ml/只,免疫后3、7和14天分别用小鹅瘟(GP)强毒1.1万个 LD_(50)/0.2ml/只攻毒,保护率分别为95%、100%和100%;用皮下接种的2倍量的该疫苗进行饮水免疫,保护率为84.96%。中和抗体和琼扩抗体均从疫苗接种后第7天开始出现,并持续到第10周以上.1988~1990年在吉林、河北、辽宁、内蒙古四省八个单位共免疫接种种鹅和雏鹅20余万只,未发现不良反应。在疫区和受威胁区接种此苗后,GP 得到控制或消灭,并且提高成活率40~97%。  相似文献   

11.
鹅的鸭瘟和小鹅瘟是当前严重威胁养禽业的两种传染病,虽然已分别有了预防疫苗,但鸭瘟疫苗对鹅的鸭瘟效价较低,免疫期短,效果不一,特别是接种两种疫苗时,需多次注射,使用不便。根据鹅源鸭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可同时在同一鸭胚复制增殖,未发现干扰作用的存在,特进行二联疫苗的研制,以便提高疫苗质量和满足防疫需要。 研究结果显示,二联苗对成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免疫鹅对鸭瘟强毒攻击的半数有效免疫剂量(10~(6.5)ED_(50)/1ml)、免疫鹅血清对小鹅瘟病毒的中和指数(NI=7586)分别略高于鸭瘟疫苗(10~(6.5)ED_(50)/1ml)和小鹅瘟疫苗(NI=3163),免疫鹅的鸭瘟中和抗体反应和小鹅瘟沉淀抗体反应与相应的鸭瘟疫苗和小鹅瘟疫苗基本相同,从而初步研制成功二联弱毒疫苗。二联苗免疫鹅对鸭瘟有免疫力,其后代可免遭小鹅瘟侵袭,具有双重作用,由于使用同一鸭胚生产二联苗,可简化制苗工艺,降低成本,便于现场应用,减少对鹅的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泽库县多禾茂乡“拉稀”病牛的血浆中分得2株致细胞病变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其第4代、5代培养物对新生犊牛睾丸细胞的TCID_(50)为10~(3.4-3.7)/0.1ml(Oregon C_(24)V的TCID_(50)为10~(4.9)/0.1ml);与猪瘟酶标抗体有染色反应;与BVDV荧光抗体有特异反应,荧光强度“卅”;用标准BVDV阳性血清作中和试验,有明显的中和作用,阴性血清不能中和分离物的细胞病变,其组间毒价对数差为3.6—3.7;经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形态为圆形或近圓形,其大小为50—60nm,与Oregon C_(24)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荣骏弓研究员等,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腺胃病变型传支病毒(IBV)(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120代,培育出了毒力明显减弱,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IBV-D971p株,毒价为10~(8.15)EID_(50)/0.1ml。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对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LaSota株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条件进行优化,为实现应用细胞系生产NDV提供参考。在确定BHK-21细胞TPCK-胰酶耐受浓度的基础上,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TPCK-胰酶、新生牛血清及调节不同pH,通过对细胞培养液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确定最适胰酶浓度、血清浓度及pH;通过固定接毒量而添加不同数量细胞或固定细胞数量而接种不同量的病毒,确定最适细胞量及接毒量;将BHK-21细胞接种NDV LaSota株后,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细胞上清液TCID_(50)绘制增殖曲线,确定最佳收毒时间;应用转瓶对该病毒进行扩大培养,并进行TCID_(50)、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与血清凝集价(HA)的测定。结果显示,NDV LaSota株在BHK-21细胞上增殖的最适TPCK-胰酶浓度为3μg/mL,最适接毒量为10~(6.375) EID_(50),细胞数量为1×10~6个,培养基pH为7.2,且可用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BHK-21细胞接种NDV LaSota株后最佳收毒时间为34~36 h。应用BHK-21细胞采用转瓶培养的方式对NDV LaSota株进行增殖,结果显示,细胞培养液TCID_(50)值为10~(7.0)/0.1 mL,EID_(50)为10~(7.5)/0.1 mL,HA效价为1∶256。因此,应用以上条件增殖培养NDV LaSota株,完全适用于该病毒的规模化生产,且符合现行的兽医生物制品与检验制造规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quine herpesvirus 1,EHV-1)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规律,试验将该病毒分别接种至Vero细胞、BHK-21细胞和MDBK细胞中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情况;对第3代收获的病毒gE基因进行PCR检测及同源性比对;按照Reed-Meunch方法分别测量3种细胞7个时间点的TCID_(50),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EHV-1对3种细胞有很好的亲嗜性,产生明显CPE;3种细胞都扩增出大小为438 bp的片段,与所选的参考株同源性在99.99%以上;EHV-1在感染3种细胞后0~12 h进入静止期,12~48 h进入快速增长期;感染BHK-21细胞后在36小时时达到最高病毒毒价,TCID_(50)为1×10~(-8.40)/0.1 mL,感染MDBK细胞及Vero细胞后在48小时时达到最高病毒毒价,TCID_(50)分别为1×10~(-7.35)/0.1 mL和1×10~(-5.80)/0.1 mL。说明BHK-21细胞适合作为EHV-1-XJ2015株体外研究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传代细胞源)的最小免疫剂量,本研究将3批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传代细胞源)分别稀释成10TCID_(50)/mL、102.0TCID_(50)/mL、103.0TCID_(50)/mL,每批疫苗各个稀释度分别免疫仔猪1.0 mL/头,并设攻毒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免后10 d连同攻毒对照组用伪狂犬病病毒GD1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阴性对照组不攻毒。结果表明,10TCID_(50)/头和102.0TCID_(50)/头的免疫剂量在免疫后10 d依然无法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保护率为20%~80%(1/5~4/5);103.0TCID_(50)/头的免疫剂量能够保护仔猪抵抗PRV强毒的攻击,保护率为100%(5/5);攻毒对照组发病率为100%(5/5),死亡率为80%(4/5);阴性对照组全部健活。由此确定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传代细胞源)最小免疫剂量为103.0TCID_(50)/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荣骏弓研究员等,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腺胃病变型传支病毒(IBV)(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120代,培育出了毒力明显减弱,免疫原性良好的弱毒株IBV-D971p株,毒价为10~(8.15EID_(50)/0.1ml。检测证明该弱毒株不含外源病毒。IBV-D971F105代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芬氏纤维微菌(Cellulosimicrobium funkei)对雏鸭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以及该菌对AFB_1暴露雏鸭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10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1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雏鸭。每组均饲喂标准日粮,对照组经口灌服1 ml无菌LB培养基,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14 d;试验组1灌服1 ml C.funkei菌液(1×108cfu/ml),每天灌胃1次;试验组2灌服1 ml C.funkei菌液(1×10~(10)cfu/ml),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7 d,第8 d停止灌服菌液,只灌服1 ml无菌LB培养基;试验组3按照0.1 mg/(kg·BW)的量灌服AFB_1溶液+1 ml无菌LB培养基,每天灌胃1次;试验组4按照0.1 mg/(kg·BW)的量灌服AFB_1溶液+1 ml C.funkei菌液(1×108cfu/ml),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14 d。预饲期3 d,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给雏鸭灌服低剂量C.funkei菌液可有效降低雏鸭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对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无影响,灌服高剂量C.funkei菌液使雏鸭盲肠内容物中总需氧菌和总厌氧菌数量显著升高。灌服AFB_1的雏鸭盲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升高,乳酸菌数量显著降低,而对AFB_1暴露雏鸭灌服芬式纤维微菌,可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和总需氧菌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盲肠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从黑颈鹤和灰鹤自然病例中分离出新城疫病毒(NDV),病毒代号:NDV—C_1(黑颈鹤分离)。NDV—C_2,NDV—C_3(灰鹤分离)。NDV—C_1、C_2、C_3适应鸡胚细胞,并在鸡胚细胞上传代至5代,其毒力致死7日龄雏鸡(非免疫鸡),毒价10~(-7)LD_(50)/ml能致死8日龄鸡胚其毒价为10~(-8)ELD_(50)/0.1m,对鸡胚细胞能产生病变:胞浆膨大,核浓缩并有细胞集落现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呈球形,有囊膜,纤突和核,病毒粒子大小直径113毫微米,纤毛长约8毫微米。对酸不稳定,核酸型为RNA,能与鸡豚鼠和人的“O”型血球凝集。血清学鉴定结果:新城疫高免血清和康复鹤血清能抑制NDV—C对鸡血球的凝集,禽流感免疫血清则不能抑制,抑制效价分别为128~x和32~x。通过8日龄鸡胚中和试验。鸡新城疫免疫血清中和NDV—C,其中和指数为1862,用50%终点中和计算法,中和指数>50。用新城疫Ⅰ系苗免病40日龄鸡测对NDV—C和保护率,结果对NDV—C_1 9/10保护,对NDV—C_2~10 O/10,对NDV—C_3 10/10保护。鉴定结果:NDV—C_1、C_2、C_3均属副粘病毒属中的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诊临床雏鸭"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试验取患"肝脾坏死症"死亡雏鸭的肝脏和脾脏制备病料滤液,用其接种SPF鸭胚并分离病原,对分离病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滤液传至第6代时对鸭胚的有效致死率为94.44%,死亡鸭胚胚体有出血斑点,肝脏和脾脏有坏死灶;病原经RT-PCR扩增确诊为鸭呼肠孤病毒(DRV),基因片段与NCBI中10株水禽呼肠孤病毒比对同源性为95.5%~97.3%,将其命名为鸭呼肠孤病毒JS株;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1%鸡红细胞悬液无凝集性,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10~(-3.24)ELD_(50)/0.1 mL,对雏鸭的半数感染量为1×10~(-3.49)ID_(50)/mL;人工感染雏鸭5 d后扑杀,取肝脏和脾脏制做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脾脏损伤明显。说明临床雏鸭患"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为鸭呼肠孤病毒,鸭呼肠孤病毒JS株可作为候选毒株用于该病的进一步防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