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施钾量对苜蓿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抗蓟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施钾是否能有效提高苜蓿对蓟马的抗性并研究相关生理变化,本试验以感蓟马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抗蓟马苜蓿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设0、6、9、12、15 (K2O) g/m2等5个钾浓度水平,在大田蓟马为害高峰期,评价和测定了不同钾水平处理下苜蓿的受害指数、叶片钾含量、产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在苜蓿第二茬中,随着钾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老叶和心叶的钾含量、可溶性糖、淀粉和木质素含量升高,产量显著增加(P<0.05);受害指数均显著降低,且受害指数均在K2水平下最低,分别较K0水平降低了47.60%和46.11%;在第三茬中,甘农3号和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产量、钾含量、可溶性糖、淀粉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第二茬相似,受害指数在K2水平下分别较K0水平降低了30.78%和23.27%。第二茬和第三茬中,在低于9 (K2O) g/m2施钾水平下,苜蓿叶片钾含量与受害指数显著负相关(P<0.05);高于12 (K2O) g/m2水平下,苜蓿叶片钾含量与受害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钾元素可通过提高苜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尤其是可溶性糖和淀粉)及生长性能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施钾后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低于未施钾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因此,通过施钾管理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是一种有效的措施。9 (K2O) g/m2是本试验中最经济有效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2.
施磷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及磷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施磷量对滴灌苜蓿干草产量、吸磷量及苜蓿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布特征。试验设4种施磷梯度,分别为施P2O5 0 kg·hm-2(CK)、50 kg·hm-2(P1)、100 kg·hm-2(P2)、150 kg·hm-2(P3),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平均分4次分别在返青后的分枝期、第1茬、第2茬、第3茬刈割后3~5 d施入。结果表明,各茬次苜蓿植株叶片、茎秆磷含量在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中叶片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23%,0.275%,0.292%和0.218%;茎秆磷含量数值分别为0.202%,0.223%,0.201%和0.146%。苜蓿叶片磷含量大于茎秆磷含量。滴灌苜蓿植株的干草产量、吸磷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1茬P2处理达到最大值,数值分别为6.54 t·hm-2和13.78 kg·hm-2。土壤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各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滴灌苜蓿总干草产量在P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达21.24 t·hm-2。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为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1处理苜蓿的磷素利用效率在第1茬达到最大值为28.37%。滴灌苜蓿植株吸磷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当施P2O5为100 kg·hm-2(P2)时,能够有效促进苜蓿根系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提高苜蓿磷素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不同氮磷互作模式对绿洲区滴灌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施N 105 (N1)和210 kg·hm-2(N2)2种梯度,施P2O5 0 (CK)、50 (P1)、100 (P2)和150 kg·hm-2(P3)4种施磷梯度,交互配施共8个处理(N1P0、N1P1、N1P2、N1P3、N2P0、N2P1、N2P2、N2P3),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滴灌苜蓿各生长性状、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1条件下,前3茬中,苜蓿的株高、茎粗、生长速度、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P2处理大于其他处理;N2条件下,苜蓿的株高、茎粗、生长速度、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P1处理大于其他处理;N1、N2条件下,各茬次苜蓿叶片、茎秆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表现为P2处理小于其他处理。P0、P2和P3条件下,前3茬中,苜蓿的株高、茎粗、生长速度、干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N1处理大于N2处理;相同施磷条件下,苜蓿叶片、茎秆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表现为N1处理小于N2处理。通过对苜蓿各生长性状指标与干草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生长速度和茎粗对苜蓿干草产量的贡献率较大,株高和茎叶比对苜蓿干草产量的贡献率较小。通过模糊相似优先比评价表明,不同氮磷处理下滴灌苜蓿各茬次的较优施肥模式为N1P2处理,此处理下,苜蓿能够获得较高干草产量(25103.19 kg·hm-2)、高蛋白含量(叶:23.60%~26.47%、茎:10.57%~11.76%)、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叶:13.28%~17.41%、茎:38.63%~47.21%)和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叶:18.18%~22.93%、茎:49.53%~59.83%)。在新疆绿洲区,施氮(N)105 kg·hm-2、磷(P2O5)100 kg·hm-2有利于促进滴灌苜蓿干草产量的形成及营养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4个施菌水平:单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T1)、幼套球囊霉(Ge,T2)、双接菌(Fm×Ge,T3)及未接菌处理(CK,T0),在施菌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水平,分别为:施P2O5 0(P0)、50(P1)、100(P2)、150(P3) mg·kg-1,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结果表明:1)相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土壤pH值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值,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  相似文献   

5.
郭艳娥  王晓瑜  高萍  段廷玉 《草业学报》2017,26(12):160-169
本试验探究了不添加磷(P0)和添加50 mg/kg(P50)条件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禾草内生真菌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养分吸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多年生黑麦草分别由含有禾草内生真菌(E+)和不含禾草内生真菌(E-)种子建植获得。结果表明:1)AM真菌与禾草内生真菌可显著影响多年生黑麦草的生物量(P<0.05),二者共同作用(AME+)时生物量最低。P0处理,以AM真菌E-植株生物量最高。P50条件下,对照(NME-)最高;2)P添加平均提高AM真菌的侵染率11.40%,P0和P50条件下E+植株较E-植株的菌根侵染率分别低18.65%和11.77%;3)AM真菌未显著影响P吸收(P<0.05)。禾草内生真菌增加了植株N含量,而AM真菌侵染降低了E+植株N含量;4)P添加显著提高了磷酸酶活性(P<0.05),不同处理以AME+的磷酸酶活性最高。两种共生微生物在不同P条件下,单独作用均有利于植物生长,共同作用时因对光合产物存在竞争,并未协同促进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晋北轻度盐碱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生产过程中磷素(Phosphorus,P)吸收规律,并探索适宜的施磷水平,本试验以苜蓿品种‘巨能2号’、‘3010’和‘WL366HQ’为材料,进行不同磷素水平(100,160,220,280 kg·hm-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苜蓿干物质累积、磷素累积量、繁殖器官磷素累积及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磷素分配率、磷素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巨能2号’在盛花期的P10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0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最大,而在P22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220 kg·hm-2)表现出最高的磷素收获指数;‘3010’和‘WL366HQ’均在结荚期的P16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6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和磷素收获指数最大。综合分析认为,适宜施磷量可有效提高种子荚果数、结荚率和种子产量,在晋北地区较合理的施肥时期和适量为:‘巨能2号’宜在返青期施磷肥220 kg·hm-2;‘3010’和‘WL366HQ’宜在返青期施磷肥160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施钾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叶茎根碳水化合物的分配与苜蓿抗蓟马的关系,本试验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和‘甘农9号’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在网室盆栽条件下,评价不同钾水平下苜蓿的受害程度,并测定了叶茎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施钾后,苜蓿的受害指数下降,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及其根冠比均升高。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各钾水平下苜蓿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0 d时最高,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5 d时最高,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各器官中淀粉含量均持续增加;可溶性糖的叶茎比在受害10 d时最高,淀粉的叶茎比变化不显著,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根冠比均持续升高。施钾提高了苜蓿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调控其在苜蓿各器官中的合理分配,进而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甘农9号’抗性表现较‘甘农3号’好,本试验中最适施钾量为0.6 g·(10 kg)-1土。  相似文献   

8.
李琳  赵威 《草业学报》2019,28(5):26-35
草地中灌木数量动态变化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因素,灌木层的碳储量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不确定的组分之一。暖性灌草丛在豫西北丘陵山地广泛分布,属区域典型植被类型。为揭示暖性灌草丛类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对豫西北地区7个样地的灌木层、草本层与土壤碳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360.07和4610.47 g C·m-2,其中灌木层植被碳密度(981.63 g C·m-2)低于草本层(1387.44 g C·m-2),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被碳密度主要由根系所贡献,占整个植被碳密度的93.04%,其中灌木层根系所占比例为41.51%,略小于草本层。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密度占有较大比例,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2.80%。对不同样地而言,由于各自所处生境不同,其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存在一定区域差异。各样地的植被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1>P5>P2>P4>P6>P7>P3,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土壤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1>P2>P6>P5>P4>P3>P7,其中P1与P4、P3、P7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态系统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P1>P2>P6>P5>P4>P7>P3,其中P1与P4、P3、P7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施用磷肥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和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铁峰  刘晓静  郝凤 《草业学报》2018,27(3):154-163
为探究施磷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营养价值及氮、磷利用率的影响,探明施磷对紫花苜蓿蛋白质合成、积累影响的原因,选用品种甘农3号,在田间小区条件下优化氮肥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0:0 kg·hm-2;P1:126 kg·hm-2;P2:252 kg·hm-2)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营养价值、氮、磷利用率及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氮肥施用量的基础上,126 kg·hm-2处理紫花苜蓿年总产量最高,为33312.3 kg·hm-2,显著高于0和252 kg·hm-2处理(P<0.05),126和252 kg·hm-2处理的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粗蛋白含量和总蛋白产出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0 kg·hm-2处理(P<0.05),且各指标均在126 kg·hm-2处理达最大值,252 kg·hm-2处理反而下降,说明对紫花苜蓿施用磷肥可显著增产,提升品质及提高N、P利用率;磷肥的施用量在紫花苜蓿的产量、品质和利用率的角度均表现为报酬递减规律,说明在紫花苜蓿的生产中磷肥的施用量存在阈值。在施磷水平中表现最优的是126 kg·hm-2。适宜的磷素主要通过激发 NR和GS活性,加强自身的氮代谢能力促进对氮素的吸收和同化,从而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高凯 《草业学报》2020,29(11):91-101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豆禾比2:2和1:2)和7个氮磷钾组合[N280P150K0(A1),N350P100K360(A2),N140P300K300(A3),N420P250K120(A4),N70P50K60(A5),N210P0K240(A6)和N0P200K180(A7)]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豆禾总产量以A2处理最高(11.68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1处理禾草产量(3.8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2处理苜蓿产量(8.6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A1,A5,A6,A7处理;缺氮(A7)处理全年禾草及豆禾总产量最低。氮肥及氮钾互作与豆禾产量、氮钾互作与苜蓿产量显著相关(P<0.05)。禾草、苜蓿及豆禾NPK偏生产力和吸收率随着NPK施量增加而逐渐下降,A5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缺钾(A1)和低钾(A5)处理苜蓿N利用率明显降低,缺磷(A6)和高磷(A3)处理禾草、苜蓿及豆禾K利用率明显下降。豆禾2:2混播全年苜蓿产量及豆禾总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1:2混播。豆禾2:2混播苜蓿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豆禾NPK偏生产力、N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高于1:2混播,禾草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P<0.01)低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施量以N 140 kg·hm-2,P2O5 100 kg·hm-2,K2O 120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施K后苜蓿对N,P,K吸收利用以及苜蓿(Medicago L.)抗蓟马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牛角花齿蓟马持续为害14 d和21 d时,评价K0,K1,K2,K3,K4水平下苜蓿的受害指数,测量苜蓿植株叶茎根生物量及N,P,K含量。结果表明:施K后,苜蓿的受害指数显著下降(P<0.05),在K2水平最低;叶茎根生物量显著增加。施K后,叶中的P,K含量呈升高趋势,N含量呈下降趋势。蓟马为害14 d时,根中的N,P,K含量呈升高趋势;为害21 d时,根中N含量显著降低(P<0.05),P,K含量(除K3和K4水平)显著低于K0 (P<0.05)。施K后,苜蓿叶茎根中N,P,K吸收量均呈升高趋势。随着为害时间持续增加,生物量及N,P,K吸收量向根系分配量增加。K促进了苜蓿对N,P,K的吸收利用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合理分配,有效提高了苜蓿的补偿生长,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氮磷调控对紫花苜蓿氮积累与土壤氮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北半干旱地区进行不同氮磷水平对种植第2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产量、粗蛋白含量及氮积累的影响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动态变化、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与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磷肥能显著提高‘甘农3号’紫花苜蓿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氮磷配施(NP)作用明显大于氮、磷肥单施。相关性分析表明,‘甘农3号’紫花苜蓿产量(y)与各层土壤碱解氮含量(x1)、脲酶活性(x2)、有效磷含量(x3)及碱性磷酸酶活性(x4)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的相关性最好,符合线性回归方程y=-2976.953+53.577x1+216.824x2+58.534x3+12.145x4(R2=0.874**)。  相似文献   

13.
23种紫花苜蓿不同品种及器官间化感活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小勇  孙娟 《草业学报》2012,21(2):83-91
以生菜和小麦为受体,采用琼脂混粉法对23个紫花苜蓿品种不同器官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种紫花苜蓿的根、茎、叶3种器官在1 g/L的粉末添加浓度下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生菜和小麦幼苗的生长,且对胚根(或种子根)的抑制作用高于对胚轴(或胚芽鞘)的抑制,受体植物间生菜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小麦。各品种对生菜的综合化感活性相对较高的有WL324、敖汉、甘农1号和甘农4号,对小麦相对较高的有甘农1号、甘农3号、甘农4号和公农1号。各器官间对2种受体植物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差异,但总体上以根的活性最高,叶次之,茎最低。  相似文献   

14.
22个苜蓿品种在甘肃永登地区的生产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2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甘肃永登地区进行生产适应性评价,测定了各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干草总产量最高的是甘农4号(17 537.0kg/hm2),其次为德宝(16 610.8kg/hm2)、甘农5号(16 356.7kg/hm2),陇中苜蓿(10 220.0kg/hm2)最低;平均株高最高为驯鹿(88.1cm),其次为阿尔冈金(84.6cm)、中苜1号(83.7cm),最低的是陇中苜蓿(65.2cm);生长速度较快的是驯鹿(1.39cm/d)、阿尔冈金(1.33cm/d)、中苜1号(1.31cm/d),最慢为陇中苜蓿(0.99cm/d);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三得利(18.51%),其次为北极星(18.24%)、驯鹿(17.77%),最低的品种为柏拉图(15.3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太阳神(33.38%),其次是苜蓿王(33.40%)、皇后(33.58%),最高的是甘农1号(40.0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陇东苜蓿(41.6%),其次是甘农3号(41.9%)、太阳神(42.5%),含量最高的是甘农8号(48.7%);粗灰分含量最高是驯鹿(11.39%),其次是甘农3号(11.29%)、中兰1号(11.17%),含量最低的是皇后(9.64%);粗脂肪含量最高为北极星(2.41%),其次为中苜1号(2.34%)、太阳神(2.33%),含量最低的是甘农1号(1.77%)。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22个品种中,甘农4号、德宝、甘农5号、阿尔冈金、陇东苜蓿、皇后、中苜1号品种产草量高、品质好,综合评价较高,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适宜于在甘肃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三叶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ifolii)是引起苜蓿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发生严重时可导致苜蓿毁灭性危害。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对40个苜蓿品种开展抗三叶草炭疽菌的苗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威纳尔、阿尔冈金、巨能2表现高抗,WL363HQ、巨能7、拉迪诺、4030、4010、润布勒、亮牧表现中抗,新牧4号、甘农4号、驯鹿等15个品种表现中感,新疆大叶、甘农6号、甘农9号等15个品种表现高感。抗性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5%,感病品种占75%,高抗与高感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P < 0.05)。  相似文献   

16.
以感蚜指数和抗蚜株率为指标,评价2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田间抗蚜性。结果表明:感蚜指数以中苜1号最高为82.48,阿尔刚金最低为26.00;抗蚜株率阿尔刚金最高为93.50,猎人河最低为2.36。28个苜蓿品种中甘农5号、三得利、阿尔刚金等16个为高抗品种;金皇后、甘农3号等6个为抗性品种;Cropper nine、天水、75-43为中抗品种;渭南为低抗品种;猎人河和中苜1号为感虫品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用水总量的严格控制,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质对水分的响应研究极为重要。在充分灌溉(4 200m~3·hm~(-2))、充分灌溉量的80%(3 360m~3·hm~(-2))和充分灌溉量的60%(2 520m~3·hm~(-2))条件下,测定苜蓿茎叶比和营养品质指标,研究水分胁迫与苜蓿营养品质间的关系,明确苜蓿营养品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个生长期,苜蓿产草量(茎重+叶重)、粗蛋白含量、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基本遵循第1茬第2茬第3茬,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之相反;充分灌溉量的80%与充分灌溉和充分灌溉量的60%相比,产草量分别增加5.10%和10.60%,粗蛋白含量平均增加9.60%、22.74%,粗脂肪含量平均增加3.33%、7.90%,酸性洗涤纤维平均降低8.57%、13.30%,中性洗涤纤维平均降低6.51%、11.56%,粗灰分含量平均增加3.20%、4.54%,因此灌水量为充分灌溉量的80%灌溉有利于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苜蓿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8.
王鸣刚  罗茂春  彭轶楠  芦真  陈亮 《草业科学》2011,28(8):1546-1551
摘要:通过农杆菌的介导,以携带O型和A型口蹄疫抗原决定簇融合基因O21 O14 A21 HBcAg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苜蓿(Medicago sativa)愈伤组织,并再生得到抗性植株。试验建立了苜蓿甘农1号愈伤组织再生系统;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苜蓿遗传转化系统;获得抗性再生植株4棵;GUS报告基因在转化的愈伤组织中得到瞬时表达;抗性植株PCR检测结果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苜蓿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