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高度致死性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下的雏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冬春季发病较多.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常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1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1、2、3型鸭肝炎病毒.其中1,3型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2型病毒归类于星状病毒.3个血清型病毒间无交叉免疫性.病毒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鸭胚肾细胞培养物内增殖,对各种动物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颇强,在污染的育雏室内的病毒至少能够生存10周,粪便中的病毒在阴湿处能生存30d,在2%来苏儿液中、37℃能生存1h,在1%福尔马林、2%漂白粉、2%苛性钠中,需2~3h,才能将其灭活.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鸭肝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它病程短,发病率高,传播快,死亡率高。鸭肝炎病毒(DHV)有I、Ⅱ、Ⅲ3个血清型,其中I型、Ⅲ型为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病毒,Ⅱ型为类星状病毒。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性,在我国流行的病原多为I型鸭肝炎病毒。此病一年四季内均有发生,但常发生在春或冬季。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多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也可引起4-6周龄的雏鸭发病。1周龄内雏鸭的死亡率高达95%,2-3周龄的病死率不高于50%,4周龄以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病死率高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这三个型病毒在血清学上有明显差异,无交叉免疫性。Ⅰ型鸭肝炎病毒又称古典株,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多属此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雏鸭急性传染病,尤其是1~2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材料材料有疑似Ⅰ型鸭肝炎病毒病料、Ⅰ型鸭肝炎病毒标准毒株、抗Ⅰ型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弱毒苗、Ⅰ型鸭肝炎病毒油乳剂灭活苗。9日龄非免疫鸡胚。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脏损伤为其主要症状。每年雏鸭的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是夏季养鸭必防的雏鸭传染病。1病毒分类按病原学分类,鸭肝炎病毒(DHV)可分为1型、2型、3型,三个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发病最严重的是1型病毒,而2、3型病毒还可以使免疫了1型DHV的雏鸭发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病毒性肝炎病毒的相关知识,以便采取相关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病理性特点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临床上以角弓反张为特征。鸭肝炎病毒可分为I型、II型和III型,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流行,且以I型鸭肝炎病毒流行最为严重。另外,还可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目前,认为本病包括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由Ⅰ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引起,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三者在抗原上互不交叉,但引起的症状与病变很相似。Ⅰ型鸭肝炎病毒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发展,其VP1蛋白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蛋白,位于病毒衣壳的表面,是小RNA病毒中的  相似文献   

8.
1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鸭临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本病常给养鸭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流行的鸭肝炎病毒为血清Ⅰ型,主要特征为病鸭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俗称"背脖病",它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程极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多发于1~5周龄的雏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雏鸭突然发病,身体侧翻仰卧,头向后背,两脚痉挛后蹬,角弓反张。鸭病毒性肝炎有3种血清型,即鸭病毒肝炎Ⅰ、Ⅱ、Ⅲ型,它们都能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但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以血清Ⅰ、Ⅱ型为主,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若防治不当,就可能时养鸭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在我国可由Ⅰ型、Ⅲ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临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大部分雏鸭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故该病俗称“背脖病”。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等眼观病变。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迅速传播和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本病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称为1型、2型、3型鸭肝炎病毒,其中以1型鸭肝炎病毒引起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也是发现最早的鸭肝炎病毒,危害性也最大。现将2000年春季,发生在26天龄雏鸭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过程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病料来源:山东潍坊某县市,发病率100%、病死率87%的26天龄发病雏鸭群病死鸭的肝脏。 (2)9~10天龄鸡胚:种蛋购自山东省六一农场,自孵。 …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播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简称鸭肝炎。至少可以由3种独立的病毒引起,分别为I型鸭肝炎病毒(DHV-1)、Ⅱ型鸭肝炎病毒(DHV-2)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3),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而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15.
鸭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疾病。本病可由三种不同病原引起,称为1型、2型、3型鸭肝炎病毒,其中以1型鸭肝炎病毒发病率、致死率为最高,是发现最早的鸭肝炎病原,也是危害最大的鸭肝炎病毒,本文就发生在26日龄雏鸭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鸭肝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做如下报告:  相似文献   

16.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俗称"背脖病"。目前鸭肝炎病毒按血清型可分为Ⅰ、Ⅱ、Ⅲ型,3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感染,我国流行的主要为Ⅰ型DHV。其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雏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下的雏鸭,尤其对1周龄的雏鸭具有极强的致死性。据赵贵峰(2012)报道,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即使耐过的鸭也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是养鸭业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 1 病原 鸭肝炎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属. 2 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于3~5周龄的雏鸭群,该病毒不引起成年鸭发病,因成年鸭感染后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且不影响产蛋率.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康复后的雏鸭仍能从粪便中排毒1~2个月.被病毒污染的场地、饲料、饮水及饲养用具、人员、车辆均是该病的传播途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18.
鸭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可由Ⅰ型、Ⅱ型和Ⅲ型三种不同类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9.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有3种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该病的特征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养鸭业的不断发展,鸭病暴发的频率和类型也随之增多,给养鸭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众多的疾病之中,鸭病毒性肝炎尤为突出。由于鸭病毒性肝炎易感的是3周龄的雏鸭,尤其是3-7日龄的雏鸭,发病早、死亡率高,给防制带来了难度;近几年来不断有工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暂时不能确定的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